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在这片孕育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锚之地,7位军地青年典型承续着五四精神,感悟着“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东风精神的真谛,话分享、叙传承、悟拼搏。5月3日,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的军地青年典型走基层分享交流活动首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拉开帷幕。“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是一代代东风航天人许诺扎根戈壁、奉献青春、志在太空的铮铮誓言。61年来,这座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航天城,书写着新中国的航天史,在这里,不仅有长河落日、黄沙漫卷,也有热血丹心、红旗招展。军地青年典型代表与青年科技工作者、驻地部队官兵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主题团日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川 摄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1)

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英烈忠魂。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酒泉5月5日电(记者 李川)9号半,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最初称谓。

这个称谓,源于基地内的分区最初因保密需要,皆以数字编号,而陵园恰好位于9号区与10号区之间。

今天的陵园,苍松翠柏掩映间,安葬着从聂荣臻元帅到基层官兵共760余名为祖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的英烈忠魂。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是一代代东风航天人许诺扎根戈壁、奉献青春、志在太空的铮铮誓言。

61年来,这座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航天城,书写着新中国的航天史,在这里,不仅有长河落日、黄沙漫卷,也有热血丹心、红旗招展。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2)

军地青年典型代表与青年科技工作者、驻地部队官兵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主题团日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川 摄

5月3日,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的军地青年典型走基层分享交流活动首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拉开帷幕。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在这片孕育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锚之地,7位军地青年典型承续着五四精神,感悟着“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东风精神的真谛,话分享、叙传承、悟拼搏。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3)

军地青年典型在王来烈士墓前聆听英雄事迹。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生命尽头的38个脚印

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墓区第一排一处墓碑前,生长着一棵碗口粗的榆树,树枝上挂满一朵朵肃穆的白花。

这座墓碑下,长眠着英雄王来烈士。1965年10月20日,为抢救战友生命和试验设备,王来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让时光静静回溯。1965年深秋,在某次科研试验任务圆满结束时,王来和几名战士奉命处理剩余的助燃物质——液氧。

阀门拧开,液氧迅速气化,排废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随着时间推移,前三台加注车顺利排空,然而,就在第四台加注车剩余液氧即将排完之际,意外发生了。

液氧洒进一簇红柳,由于易燃,瞬间燃起大火。战士们用沙土将火迅速扑灭,但一棵红柳上的火星,却引燃了一位战士沾满液氧气化分子的工作服,瞬间,火苗蹿至全身。

千钧一发之际,王来不顾自身被引燃的火焰,迅速扒下战友的工作服,大喊一声:不要靠近我!转身挣扎着向戈壁滩深处跑去。

一步、两步、三步……30多米后,被火焰紧紧裹住的王来倒在沙地上。在他身后,是留在戈壁滩上的38个焦褐色脚印。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4)

军地青年典型向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航天英烈敬献花篮。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聆听着王来烈士的故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东省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中心主任赵淑珍潸然泪下。

航天先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精神深深感染着这位有着从军经历的新时代青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来烈士最先想到的是战友和试验设备的安全,他英勇无畏的精神令我们敬仰,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英雄典范。”赵淑珍说。

王来烈士的英勇事迹同样深深触动着时代楷模、陆军某部上士王锐。“在危险到来之时,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却把死亡留给自己。能承受住烈火焚身,是需要强大的毅力和信念去支撑的,这是一种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王锐感触道。

24岁,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刻。24岁,这是王来烈士牺牲时的年纪。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王来将祖国和战友排在了自己身前,却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5)

在“两弹结合”试验地下控制室前,军地青年典型聆听“阵地七勇士”英勇事迹。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川 摄

“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

高振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响当当的“两弹结合”试验“阵地七勇士”。

1966年3月,我国决定进行“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一系列前期工作后,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进入到最后阶段。

为了保证任务安全,地下控制室内操作人员被精减到7人。最终经过严格挑选,第一试验部政委高振亚、发射阵地主任王世成、二中队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作手佟连捷和战士徐虹,组成发射任务的“敢死队”。

这一刻,他们谁都明白,试验成功,即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能够用于实战的核武器,试验失败,则意味着牺牲。

“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成为七勇士临行前立下的生死状。

在狭窄、闷热的地下控制室内,七勇士克服着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控操作上。

这是一场生死未卜的“决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项项操作按序完成。

9时10秒,随着一声巨响,导弹升空。这一刻,地下控制室内的空气凝固了,仿佛时间停止了一般寂静,每个人都在静静等待一个声音。

终于,几分钟后,从弹着区罗布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爆炸成功,试验成功!

小小的地下控制室瞬间沸腾了。欢呼、跳跃、拥抱,七勇士尽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时光流转,53年过去。如今,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七勇士中的高振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在离世之后先后安葬于此,赴约一场特殊的“聚会”,也日夜守护着他们青春与共过的战场。

站在航天先辈们的墓碑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火箭军某部三级军士长侯长岭深受震撼。

“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远离亲人和城市,来到大漠戈壁,扎根于此,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创造着一个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他们的‘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青年官兵去学习、去传承。”侯长岭感慨道。

联合中心上空的尖兵(发射架旁的青春守望)(6)

在“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军地青年典型代表立下“弘扬五四精神,坚定爱党报国,建功强军伟业”誓言。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川 摄

是的,就是在这片亘古荒寂的戈壁荒漠上,从零开始,诞生着我国十几个“第一”: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发射升空、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这一项项“第一”,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1年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奋斗拼搏的青春轨迹。

这青春轨迹里蕴含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更蕴含着五四运动以来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正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大漠砺剑、剑指苍穹。61载峥嵘岁月,在大漠深处,在弱水河畔,正是一代代航天人,无畏吃苦、不怕牺牲,为祖国创造着“九天揽月”的壮举奇迹,为人生谱写着壮丽多彩的青春华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