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美的五种女人(印度女子的魅力之源)
印度最美的五种女人(印度女子的魅力之源)因此,宾迪的目的是增强脉轮的力量,使人们能够以真实,公正的方式看到世界并解释事物,并放弃自我的偏见,看穿虚伪的外表,防止人们被以邪恶方式哄骗。所有人都有第三只内心的眼睛。两只肉眼用来观察外部世界,而第三只肉眼向内指向神明,因此第三只眼也有接受神的旨意的含义。因此,圆点表示虔诚,并不断提醒人们将上帝放在思想的中心。《吠陀经》:当在眼中或在梦中看到某物时,第三眼脉轮也会看到它。宾迪所在的地方名为"Ajna"脉轮,意为"命令,感知",是隐蔽智慧的所在地。它与心灵相连,是人体强大能量的出口。在冥想时,潜能会从脊柱的根部上升,并通过头部释放。眉毛之间的红色可以保持和封印人体内的力量和智慧,使其不会外泄。同时宾迪也是一种媒介,当你把注意力集中于此时,便可以激发Ajna脉轮的不可思议的潜能。图|印度新娘眉间红色的宾迪大约公元前3000年,吠陀经中描述了称为脉轮的集中能量区
引言艳丽的沙丽层层包裹住玲珑有致的身体,层层堆砌的黄金珠镯颈间项圈在赤道的阳光折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随着女子的移动间浑身的富贵发出清脆的声音,暗示着不可亵渎的疏离。金线滚边的半透明头纱遮住了大半面孔,如纱如雾中的容颜看不分明,只剩深邃的双眸,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抬首间,额间一点朱红,动人心魄的风华直击心底,令人失神。羞花女子额间朱红色一点,照亮了整个恒河河畔千年不变的风韵-印度宾迪。
印度佳丽额前的红点名为宾迪(Bindi),中文也译为吉祥痣。印度女人用宾迪装饰她的前额已经有至少5000年的传统了。印度有一句谚语说:"一个女人穿上宾迪时,其美丽会倍增1000倍"。在任何正式的场合,没有佩戴宾迪的装扮都是不完整的。象征着吉祥,平安的宾迪在古印度人心中是可以帮助他们去驱除妖魔,带来和平的神的印记。是流传至今,没有任何改变的,已经成为印度女性美丽经典特征的代言。
图|印度风韵
守护人体潜能封印,看破虚伪的第三只眼- 起源于远古的传承
Bindi"一词实质上来自梵语中的Bindu,意为微小的水滴或圆点。宾迪是一个点,画在两眉之间的额头上。宾迪的历史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公元前2500年左右居住在亚洲南部的古代人,将叶子切成特殊形状,然后粘贴在额头上,作为装饰,意在对创世主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恩赐食物的感谢。这便是早期宾迪的雏形。后来在为了安抚神灵举行的盛大的献祭仪式中,人们杀死动物或者被选为祭品的人,并用其鲜血点在眉心,意为得到了神赐的力量可以战胜野兽,也意为受到神的保护不受妖魔伤害。从此宾迪的主要颜色变为了经典的红色。
- 潜能的源泉
宾迪所在的地方名为"Ajna"脉轮,意为"命令,感知",是隐蔽智慧的所在地。它与心灵相连,是人体强大能量的出口。在冥想时,潜能会从脊柱的根部上升,并通过头部释放。眉毛之间的红色可以保持和封印人体内的力量和智慧,使其不会外泄。同时宾迪也是一种媒介,当你把注意力集中于此时,便可以激发Ajna脉轮的不可思议的潜能。
图|印度新娘眉间红色的宾迪
- 人的第三只眼
大约公元前3000年,吠陀经中描述了称为脉轮的集中能量区域的存在。有七个主要脉轮沿着身体的中心延伸,而第六个主要脉轮"Ajna"脉轮,也被称为"第三眼脉轮",被认为是直觉和理智的眼睛。
《吠陀经》:当在眼中或在梦中看到某物时,第三眼脉轮也会看到它。
因此,宾迪的目的是增强脉轮的力量,使人们能够以真实,公正的方式看到世界并解释事物,并放弃自我的偏见,看穿虚伪的外表,防止人们被以邪恶方式哄骗。所有人都有第三只内心的眼睛。两只肉眼用来观察外部世界,而第三只肉眼向内指向神明,因此第三只眼也有接受神的旨意的含义。因此,圆点表示虔诚,并不断提醒人们将上帝放在思想的中心。
图|印度妇女
- 婚姻状况的标志
在印度习俗中,宾迪是婚姻的好兆头,可以保证的社会地位和神圣性。红色代表性感和纯正,以及活力和生育力。它通常与宇宙之母杜尔加女神有关。结婚当天,新娘身着身披金色纱丽配以全套黄金首饰,肩披红色的披风,额头点着的正红色宾迪,象征着婚姻的吉祥。
当印度教新娘越过丈夫家的门槛时,她的红色宾迪新将为新家庭带来美满,且也赋予了新娘成为守护和繁育家中后代的女主人的地位。同时红点也暗示了其他男子不要对已婚女子产生欲望,要保持距离。在印度北部,已婚妇女必须佩戴红色宾迪,而在印度南部,妇女可以选择性佩戴。丧偶的妇女由于与婚姻的关系而不能再佩戴红色的宾迪,她们便会在额头上点一个黑色的点。
图|盛装的印度新娘
颜色是身份地位的代言,四大姓氏种族拥有专属的符号- 不同颜色的宾迪含义
印度宾迪的主要颜色是红色,除此之外黑色,白色,黄色也可以用在宾迪上,不同的颜色象征的意义却也大大不同。
传统的宾迪是红色。是用无名指蘸着朱砂粉画一个点或者借助一个小的环形盘辅,将姜黄粉和松脂调配的红色染膏涂在环形盘的空中心,通过旋转环形盘得到圆形的形状,然后去除圆盘,涂上一层金橘色的粉末使色泽更饱满持久。在盛大的祭祀节日上,为了追求妆容的美丽,妇女们会在红色圆点周围点缀以不同色彩形状的花纹。最为经典的是在红点周围勾勒一出圈白色的光点状,使宾迪的形状像太阳,既象征了对万物之源太阳的崇拜,祈求太阳的庇佑,也比传统的宾迪更多添了一份绝丽。
图 造型别致的宾迪
白色在印度文化里象征着纯洁无瑕,是祭司的专有颜色。白色的宾迪象征着祭司内心的虔诚,灵魂的无暇。只有灵魂干净的人才能与神对话,接受到神的指示。红色也象征着勇猛英雄主义,这种颜色主要用在战士,掌握行政权力的大臣身上,象征着他们拥有保护家园的力量。黄色代表繁荣,商人的黄色宾迪寄托了他们希望致富的美好愿望。
在印度习俗中,主人会在来访的客人离去时,在客人眉心用黄色粉末点上一个点,显示希望客人未来一切美好的祝福。黑色是灰烬中的颜色,代表着湿婆神。湿婆自己一直被描绘成灰烬,因为他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因此黑色的宾迪也可表示拥有终极能量,多是用在小孩身上,希望湿婆的神力可以保护孩子免受邪魔的窥视,平安长大。
- 四大种姓的专属符号
在古印度国度,不同的姓氏种族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这是整个古印度社会中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然,不同的姓氏拥有不同特定图形的专属宾迪。根据吠陀的经书的种姓制度,蒂拉卡(Tilaka)有4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权力巅峰的婆罗门,氏族成员主要供职于神庙祭奠典工作,他们所佩戴的宾迪使用了象征着圣洁的白色和权力的红色。是由白色勾勒出酒杯状外框,中间用红色画出长水滴的形状,象征着他们可以接收到来自上天的神谕。
图 婆罗门宾迪
刹帝利掌控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的世家,他们的宾迪形状像半个月亮,中间有一个圆点,寓示着他们站在国家的统治中心,除婆罗门外的全部子民都需要为他们服务听从他们调遣。吠舍,占了古印度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是政治是没有任何权利但是享有人身自由的普通公民,他们的宾迪形状是有3条弧形水平线,中间有一个圆点,既有向统治者臣服之意,也有受国家庇护的内涵。
地位最为低下的一族,他们是被古印度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的宾迪只是简单的黑色圆点,在他们的身体上画出印度独有的标志。因为黑色是最为易得便宜的颜色,所以黑色也传达着他们低下的身份,只能服务于其他民众。
图| 吠舍宾迪图案
马蒂卡的出现推动了珠宝行业的发展,钻石之乡的美誉因此而来- 改良的宾迪:马蒂卡
珠宝在印度的历史几乎可与文明起源的时间媲美,在超过几乎2000年的几乎时间里,印度是全球唯一的宝石供应商。令人垂涎的戈尔康达钻石,克什米尔的蓝宝石,和曼纳尔湾的珍珠,吸引着全世界冒险家的目光。对于统治者来说,珠宝是至尊地位,国力雄厚的体现。
但是对于印度妇女来说,珠宝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保障的体现。收藏各式珠宝是印度女人从古至今不变的爱好。她们也将这一爱好引入到了宾迪装饰上,马蒂卡(Maang Tikka)由此而来。与画在额头上的宾迪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由黄金制成圆形底盘再配上各色珠宝装饰的额饰,用金链将它固定在妇女的眉心之间,代替手画宾迪。
图|印度女性额间的马蒂卡
因为马蒂卡的观赏性远远高于传统宾迪,很快受到了妇女们的追捧,成为了一种时尚。额饰的形状也不止局限于圆形。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工匠使用了各种珍贵材料宝,如红玉,玛瑙,绿松石,彩陶,滑石和长石,将它们制成花朵型,菱形,或用金针拼接成孔雀尾羽形状等,再用金丝在上边勾勒出精致的框架,宝石填充其间,整个过程不使用胶水固定,全部使用加热的液体黄金,造价不菲。最后将珍珠制成的流苏挂在其下。移动间,额间配饰轻轻晃动垂下阴影,将明眸的娇羞体现的淋漓尽致。
- 大量的需求推动了珠宝行业的发展
由于印度传统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宾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象征,其衍生物马蒂卡也成了女性每日必佩戴的首饰。即使是贫苦的首陀罗一族的妇女也会使用便宜的彩石,劣质的宝石精心雕刻,用树胶或者彩绳固定在额间。大量的需求极大的推动了印度珠宝行业的发展
1562年崛起的莫卧儿王朝将印度珠宝行业推到了巅峰。印度和中亚风格的融合产生了典雅却极致奢华设计。古罗马甚至派来使者,专门来印度学习黄金锻造技术,每年从印度订购大量珠宝。印度钻石之乡的美名也由此而来。
图|头戴传统珠宝首饰的印度女子
结语奔腾不息的恒河见证着印度千年来的斗转星移,穿越五千多年不变的额间朱红,诠释着四大文明起源的印度,千年来不变的文化传统和独有的女性魅力。额间妖治与柔顺眼波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印度女子千年来媚而不妖的独有韵味。古典文化,传统习俗,人文价值观全部凝结在眉心一点,保留传统便是对先祖最大的敬意。
在现代的印度民众中,绝大多数人依旧保留传统,在重要节日中身披沙丽,头佩宾迪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穿行,即使他们早已定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他们的坚守很快让爱美的西方女性发现了宾迪的魅力,很快在额间佩戴各色首饰,手绘各种图案变成了一种风尚。来自西方的大胆配色潮流设计与传统宾迪融合,受到了各大设计师的追捧,很快变成了T台新宠。即使头佩宾迪的外国人不再关心这小小的一点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但是来自上古的文明就这样被传承并传播开来,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被遗忘。
参考文献
《往世书》
《古印度史》
《印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