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青山湖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臭了多年的晓港湖变绿了)
说明青山湖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臭了多年的晓港湖变绿了)陈伟锋说,目前晓港湖6万立方水,已经实现全面三类、局部二类水质,湖中间2.5米深也能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目前,晓港湖与马涌相连处的闸口已经关闭,人工控制是否放水,当湖内水位低需要补水时,就从马涌调水,水量大约是湖水水量的10%,晓港湖可以实现生态净化,保持现有水质,并且没有异味,“湖的净化系统就像人的免疫系统,有免疫功能。”由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又黑又臭”的湖水,让众多来公园散步的市民皱起眉头。当天在公园散步的街坊张姨说:“过去稍微走近,都会闻到臭味,我们在公园散步经常不走这一边,现在反而很喜欢到这边走走,没味道了,而且看着这么清的水,心情很舒朗。”曾经的黑臭湖一年后实现“蜕变”马涌,也称为海珠涌,流经晓港公园、隔山、瑶溪等“河南”古今名胜,更孕育出享誉世界的居廉居巢等岭南画派名家,浓缩了海珠区历史文化的精华。这也是一条贯穿海珠区18条行政街的河涌,沿岸是海珠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整治!臭了几年的晓港湖变绿了
文/金羊网记者甘韵仪,通讯员海宣
图/金羊网记者邓勃
不看不知道,广州城中心有个清澈见底的湖,而且这曾是个臭了多年的湖。昨(30)日,记者在广州市海珠区晓港公园内的晓港湖看到,阳光下,一只野鸭在湖上慢悠悠地“拨清波”,湖水清澈到可以看见一两米深的水草,时不时有红色的、黑色的小鱼儿穿梭其中。其实,附近的街坊都知道,这个湖的水源,是海珠区马涌的“臭水”,也曾臭了多年,如今,海珠区住建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伟锋自信地邀请媒体随时“突击检查”,湖水都能保证清澈见底,他说以此为样本,有信心治理好马涌。
曾经的黑臭湖一年后实现“蜕变”
马涌,也称为海珠涌,流经晓港公园、隔山、瑶溪等“河南”古今名胜,更孕育出享誉世界的居廉居巢等岭南画派名家,浓缩了海珠区历史文化的精华。这也是一条贯穿海珠区18条行政街的河涌,沿岸是海珠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数量达80万,“又黑又臭”、“治理难”等一度让海珠区这条母亲河感到“尴尬”,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走马上任”。
去年1月,马涌治理系列工程开始在晓港湖试点。晓港湖水源来自于马涌,是“臭水”,“没有降雨的时候,晓港湖水体已经是黄绿色的,有蓝绿藻爆发迹象,一旦遇到降雨,水质更加恶劣,底泥悬浮导致局部水体发黑,水质为地表五类或劣五类水体。”陈伟锋说,晓港湖还存在水体生态系统不健全、水体生态景观质量偏低等问题。
由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又黑又臭”的湖水,让众多来公园散步的市民皱起眉头。当天在公园散步的街坊张姨说:“过去稍微走近,都会闻到臭味,我们在公园散步经常不走这一边,现在反而很喜欢到这边走走,没味道了,而且看着这么清的水,心情很舒朗。”
陈伟锋说,目前晓港湖6万立方水,已经实现全面三类、局部二类水质,湖中间2.5米深也能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目前,晓港湖与马涌相连处的闸口已经关闭,人工控制是否放水,当湖内水位低需要补水时,就从马涌调水,水量大约是湖水水量的10%,晓港湖可以实现生态净化,保持现有水质,并且没有异味,“湖的净化系统就像人的免疫系统,有免疫功能。”
晓港湖给了马涌“截污 水生态”的经验
“晓港湖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增强了我们治水的信心,只要不破坏,就可以治理好马涌。”陈伟锋说。既然是试点,能为马涌治理提供哪些借鉴经验?
据了解,晓港湖的水生态治理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底泥消毒活化,当时排除了湖内部分湖水,进行底泥消毒活化,将石灰水、中草药和微生物菌剂等洒入水底,此举可以促进底泥的改良和优化。其次是恢复水体生态,包括种植沉水植被、有序放入水生生物等。最后是设置水动力系统,通过在晓港湖的关键水域节点,设置景观水动力系统,营造动态水景,由此产生水体表面流,既可以有效改善水动力,也进一步提升水体观赏性能。
另外,记者获悉,目前晓港湖已经全面截污,曾经在公园内的食肆等已经全部关停。
根据《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和广州市生态水城建设任务书的工作要求,海珠涌(马涌)整治工程包括马涌涌底调蓄、重建东端旧有水闸、新建西端排涝泵站3个项目。记者在现场也获得最新消息,广州市水投集团将在马涌建初雨收集系统,目前已经进场施工,预计两年半完工。陈伟锋说,该工程将在涌底建一条三米宽的管道,从马涌东边一直延续到西边,约5公里长,中间连接四个调蓄池,接通两岸沿线的所有污水管,增加污水处理和收集功能。工程之后会对马涌进行生态修复,日后马涌的水质可以达到晓港湖的标准。
不仅如此,记者发现海珠涌东出口水闸也有了岭南传统园林建筑风格, 与马涌两岸浓浓的岭南文化氛围相呼应。水闸之上的建筑,屋顶采用古代“飞檐歇山顶”结构造型,整体融合了黑底白花灰塑、清灰砖、灰麻石板、仿木外廊梁柱等元素,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