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脱贫成就(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他把卢氏绿壳蛋变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脱贫成就(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他把卢氏绿壳蛋变成)他就是“中原学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康相涛教授。 其实,早在几年前,河南就有专家提出过用散养地方鸡扶贫的概念。在这位专家的研究推动下,我省有多个地方品种鸡从山沟沟里“飞”出来变成了“金凤凰”,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悦生 【核心提示】“给农户发放鸡苗,在鸡腿上装上计步器,鸡长成后,有人高价收购。”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提出了用散养“跑步鸡”助力扶贫的概念,引发热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脱贫成就(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他把卢氏绿壳蛋变成)(1)

[开篇的话]

一枚鸡蛋、一根山药、一颗金刚石,这些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物品,个头虽小,却蕴藏着巨大的科技力量。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为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河南造就科技领军人才营造舆论氛围,即日起,大河报联合河南省科技厅推出“走近河南科技尖兵”系列报道,聚焦多个河南科技大腕的科研生活,揭秘一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的出炉过程。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悦生

【核心提示】

“给农户发放鸡苗,在鸡腿上装上计步器,鸡长成后,有人高价收购。”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提出了用散养“跑步鸡”助力扶贫的概念,引发热议。

其实,早在几年前,河南就有专家提出过用散养地方鸡扶贫的概念。在这位专家的研究推动下,我省有多个地方品种鸡从山沟沟里“飞”出来变成了“金凤凰”,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

他就是“中原学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康相涛教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脱贫成就(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他把卢氏绿壳蛋变成)(2)

【研究】卢氏绿壳蛋,是怎么变成“金蛋”的?

1985年,康相涛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当时,他吃住都在学校的畜牧站里,每天与鸡舍为邻。1999年的一天,他偶然听别人说起,在我省的卢氏县发现了一种产绿壳蛋的鸡。

这到底是个什么品种的鸡?康相涛当即喊上几名同事商量,大家都想去卢氏县一探究竟。到了卢氏县后,当地畜牧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产绿壳蛋的鸡数量非常少,需要到山区的农村去找。当时,卢氏县很多村庄的路崎岖难行,到有的村庄去,步行甚至要一天时间。康相涛和同事在村里挨家挨户打听谁家有绿壳蛋。

“那个时候,当地人还不知道绿壳蛋的价值,在集市上都以为这种蛋是鸭蛋。”康相涛说,当时,平均100只鸡里只有一只鸡能产绿壳蛋,这种蛋卖的比粉壳的土鸡蛋还便宜。他和同事在卢氏县的山区里一住就是半个月,零散地从当地农民家里收集了500多枚绿壳蛋,像对待宝贝一样,一路小心翼翼运到了郑州,准备对它做研究。

后来,专家们发现,这些鸡能产绿壳蛋,是长期的自然变异形成的。经过研究发现,这种绿壳蛋富含对人体神经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卵磷脂、脑磷脂”,且胆固醇含量低,风味口感好。

但卢氏鸡产绿壳蛋的比率太低,形不成规模效益,当地群众很难靠这个致富。而且,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可能这就会灭绝。于是,康相涛建议在卢氏县建立首个卢氏绿壳蛋鸡保种场,并开始了艰难的选育过程。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基因纯合,卢氏鸡产绿壳蛋的比率已上升至98%,而且,蛋壳的色泽显著改善,产蛋量、成活率也大幅提高。

如今,绿壳蛋已成为卢氏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一斤绿壳蛋的价格比普通鸡蛋贵3-4倍还多,中秋节、春节期间,绿壳蛋更是供不应求,土鸡蛋变成了“金蛋”。

【经历】16年与鸡舍为邻,曾每天给鸡喂料出粪

30多年来,康相涛最难忘的,是在河南农业大学畜牧站里工作的16年。

读大学时,他是学生干部,表现优秀。1985年大学毕业时,系领导找他谈话,说要把他分配到学校的畜牧站工作,这让当时的他心里有些小情绪,“其他同学不少都去了当时的热门单位,而我被分到畜牧站,心里落差很大。”但他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自此开始了与鸡舍为邻的16年工作和生活。那时的畜牧站还在初创时期,条件非常简陋。每周末,康相涛都没空休息,要拉着架子车和工人一起去几公里外拉鸡饲料,“上午拉一车,下午拉一车,两车饲料能喂一个星期。”

搬运饲料时,100多斤的玉米包,康相涛扛起来就走。有时,畜牧站里停电,他还要自己动手发电,工作、吃住都在畜牧站,唯一的娱乐就是听收音机。日子虽然枯燥、劳累,却很充实。

“那16年,我几乎每年春节都是在畜牧站里过的。”康相涛说,这些基层生活给他提供了很多研究素材,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做农业研究的,就要深入一线,这样才能发现灵感。给鸡出粪、喂料,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有技术含量。”

如今,他成了知名教授,指导硕士和博士开展研究工作。他常告诫学生“不能总是呆在实验室里,要多到生产一线,到农村去,增长见识,这样才能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靠着丰富的基层经历和吃苦钻研精神,康相涛累计获得28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完成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10项重大科技成果”。

【疑问】不少地方鸡品种濒危,该如何保护?

很多人每天都会吃鸡蛋,但很少有人知道,市场上大家常见的鸡蛋大部分是国外品种鸡引进到国内后产下的“洋鸡蛋”,国内的地方品种鸡产下的鸡蛋,只占市场占有率的12%。

这是怎么回事呢?康相涛介绍,国内的很多地方品种鸡,生产性能低,长肉慢,产蛋量低。对于这些纯种的地方品种鸡,国家没有那么多钱去保护,民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给鸡做杂交,导致一些纯种的地方鸡品种开始灭绝。

目前,国内地方品种鸡的保护形势很严峻,现有100多个品种中的18%到20%正处于数量急剧下降、濒危或即将灭绝的状态。

“一个地方鸡品种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一旦灭绝就不可再生。”康相涛说,河南的地方鸡品种主要有固始鸡、卢氏鸡、淅川乌骨鸡和正阳三黄鸡等,有些地方鸡品种的生产性能低,看着是好东西,但不一定能卖到好价钱,如果政府掏钱给予纯粹保种,财政负担大,但这些地方鸡品种对于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创新、满足未来不可预见的需求来说,非常重要。

他介绍,有的地方鸡品种现在看起来可能没用,但不意味着将来这个品种不重要,这在国外都有深刻的教训。“一旦将来需要这个品种,回过头来再来找,发现没有了,那样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不能为了经济效益一味杂交、改良。

为此,康相涛和他的团队长期围绕“地方鸡种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开展研究,提出了“单流向”配套利用保护和“通用核心系”培养理念,创新了分领域利用保护和地方鸡“快速平衡”育种技术。在快速提高地方鸡生产性能的同时,还可兼顾肉蛋品质,创建了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该研究项目获得了201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观点】保护地方鸡,也是一种扶贫

康相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民想致富的渴望感受很真切。他认为,对待地方鸡品种,首要任务是保护,然后再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品牌和一个可持续的产业,最终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很多地方鸡品种,都散养在贫困山区,如能保护好,还可以用于产业扶贫,“地方鸡的保护,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脱贫有很大意义。”在他的提议下,国内有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开始尝试“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地方鸡品种。比如,在一些保种区域内,不让农户对地方鸡进行杂交,而是由企业挑选一部分农户,免费给他们发放鸡苗进行散养,等到鸡长大后,企业出高价回收。这样一来,地方品种鸡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农户也能获得较高收益。

他说,保护地方鸡品种,应该做好规划,既要在该品种的产生地保种,又要进行异地保种。比如河南农业大学把一些地方鸡品种带到郑州的家禽种质资源场保护并定期从原产地更换,这样能避免一旦发生禽流感疫情造成某个地方鸡品种被全部“封杀”导致灭种。

来源:大河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