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画名家(高寅:高家)
桂林山水画名家(高寅:高家)清雅沉雄 澄明壮阔阳朔神云入画图 122cmx244cm 2020年2012年出版《南派山水画石法》2014年出版《走进名家工作室名迹——高寅》2016年出版《大家气象——高寅》
高 寅
原名高俊倬,一级美术师。1952年生于江苏常州,现居北京。现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艺术顾问,中国民族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师承著名山水画大家宋文治之子宋玉麟先生。在长期对山水画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理念和风格。其山水画具有南北兼容的特色,雅俗共赏,功力深厚,独树一帜。作品表现形态为气势雄浑,苍茫灵动,笔墨率意而精准、质朴而自然、丰富而有深度。
多幅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世界文坛》《一代大师》《中国艺术大家》等典籍。 出版有《高寅山水画集》、《高寅画集》、《当代著名画家技法解析——高寅水墨江南》、《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高寅山水画作品精选》、《高寅工笔画线描山水画谱——江南篇》、《当代著名画家经典丛书——高寅山水画精品》、《中国画名家精品粹编——高寅写意山水》等专著。
2011年5月出版精装画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高寅》(大红袍)
2012年出版《南派山水画石法》
2014年出版《走进名家工作室名迹——高寅》
2016年出版《大家气象——高寅》
阳朔神云入画图 122cmx244cm 2020年
清雅沉雄 澄明壮阔
——高寅近作高家“新桂林”山水画赏读
黄丹麾(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馆刊编审、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
高寅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结识于2005年,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了。其后,我既为他写过文章,也为他策划过展览。他虽近古稀之年,但一直淡泊名利,深研于画学,矢志于山水创作,终以自己的作品实力逐渐跻身于画坛大家,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如日中天。
其山水画总的特点是南北兼容、雅俗共赏,功力深厚、精深博大,卓尔不群、独树一帜。所谓“南北兼容”,就是他的山水画既有江南山水画的温润柔媚,又有北国山水的爽利坚凝,将南派山水的清秀婉媚与北派山水的豪放雄劲有机合璧;所谓的“雅俗共赏”,就是他坚持笔墨中心论,坚持笔墨为气韵服务,笔墨为意境服务,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保持学术定力和文人情怀,作品洋溢着一种书卷之气和学问之魄。高寅的山水画在山体、树木和笔墨、设色的营造上高雅大方,颇具俊朗、沉雄、清雅、别致之意,毫无庸滑、谄媚、燥热、灰暗的低俗之气。但是,他的作品又没有孤芳自赏之弊,没有传统文人画家消极避世、苦寒酸腐之疾,近年来所画题材往往以桂林山水居多,没有刻意营造奇山异水,而是在平常心中蕴含着和率、天真与恬淡之意,给人以平凡中见大雅的独特美感;所谓功力深厚、精深博大是指其作品与新金陵画派的自觉创新意识、辩证民族情怀、高尚人文精神、激越写意精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追求笔墨率意而精准,理法全备而重情,这是其功力深厚、精深博大的最基本来源;所谓的卓尔不群、独树一帜是指,高寅先生的山水画在参用传统的同时,又借古开今,他以笔墨为中心,深化、演进了“三远法”,将笔墨结构的构筑与山石空间的强化有机贯通,做到相互耦合,优势互补。在经营位置上,高寅先生强调全景山水的构建,善于审时度势,巧妙布局,把水势和山形的纵横、开合、远近、虚实、浓淡、动静、刚柔相互穿插,彼此置换,使画面的节奏起伏有致,变化有序,既气势磅礴,又用墨精致,笔力、墨色、章法纵横驰骋、捭阖有度,形成对比鲜明、视觉震撼的审美张力。他将书画的笔意、结构与质感、空间运用得张弛有法,收放自如,笔墨所描画的线条、平面与空间形成了静中有动的交响效应,笔墨结构与山水空间的绞合体现出一种既“致广大”又“尽精微”的综合美感。
高寅先生近期的山水画多以漓江、桂柳山水为题材,与以往作品的内涵与境界又有重大的突破。漓江山水在现当代美术史上屡有画家涉足,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白雪石、黄格胜等名家都曾以漓江为创作题材。徐悲鸿笔下的桂林山水多为雨景,大写意手法之中蕴含着某些抽象意味,同时也引进西画的光影变化,朦胧苍茫,可以称之为“雨桂林”;李可染的桂林山水多以“积墨法”绘制而成,给人以墨色淋漓之感,被称为“黑桂林”;吴冠中笔下的漓江山水淡雅清新、优美婉约,写实的手法穿插着写意的笔墨,被称为“彩桂林”;白雪石的漓江山水和桂林山水作品,强调空灵、留白,同时也引进西画的某些技法(如光感、倒影),主要体现出“白桂林”之特色;黄格胜笔下的《漓江百里图》以写生为基础,全面地反映了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全程风光,在技法上,既有坚实的传统功底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在内容上,既有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水,又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情趣,漓江的山形地貌、渔村农舍、晨昏晴雨、古榕吊竹、渔舟倒影等无不有机地包容其中,故可称之为“大桂林”。高寅先生与以往画过同类题材的画家相比,则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卓然自成一家,笔者可以称之为“新桂林”。那么,高寅先生的高家“新桂林”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经过笔者仔细探究与反复评断,我认为“新桂林”山水画具有以下八个不同于前人的亮点:
一、高寅的桂林山水画立足于传统的笔墨中心论,属于“传统出新”,他的作品没有任何西画的影子(如光、影、素描、速写等),是纯粹的中国画本位主义之典范,但是它又不囿于传统的藩篱不思进取,而是大胆推陈出新,善于以传统笔墨构建具有当代风格的崭新艺术图式。
二、高寅的桂林山水画让人感到沉静、优雅,让观者可以迅速静下心来进入画面,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没有当今大多画家作品的那种躁动感。
三、高寅的桂林山水画首尾贯穿、一气呵成,给人以神完气足、自然生动的感觉,实处醒人耳目,虚处缥缈天成,让人浮想联翩,毫无做作和无病呻吟之态。
四、高寅的桂林山水画无论是“团扇”、“斗方”小品制作,还是八尺、丈二甚至更大的巨构,都是虚实相生,开合相济,色墨交融,浑然一体,山色空蒙,云雾萦绕,房舍栉比,草木清爽,意境雄阔,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给人以清新悦目、阳光大气、蓬勃向上的气象。
五、高寅的桂林山水画山体雄伟,草木润泽,远山近水整体感强,比例恰当,构图精湛,观后令人仰慕有加,肃然起敬,没有那种塞迫压抑的感觉。
六、高寅的桂林山水画境界大,场面开阔邈远,令人心胸豁然开朗,思绪万千涌动,有光明正大的感召力,没有萎靡不正的小家子气。
七、高寅的桂林山水画,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设色、水墨,都很精湛耐观,绝无粗劣、应酬、马虎了事之感。
八、高寅的桂林山水画,笔墨变化多,纵深大,颇具体量感、空间感和空气感,这种空间感没有借助西画语言,而是完全以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笔法、墨法、皴法和色法加以完成,体现出画家丰富的思想和深邃的内涵,其作品气象宏大,虽笔笔可见,却变化无穷、难以临仿,从思想深度到空间深度再到笔墨深度有一种深不可测之感,尤其表现在云雾虚化的处理上,让人觉得高倬深远、神妙奇特,没有因袭雷同、皴法重复以及堆砌呆板之感。
从2010年开始,高寅每年春秋二季都前往广西写生,到过南宁、崇左、柳州、桂林、靖西、百色、贺州、河池、三江、融水、防城港等多地研究地貌特征,尤其对桂林、阳朔、平乐、柳州等地区的山水作了重点研究,他通过不下20次的写生采风,积累几百幅的画稿,找到了画桂林山水二大难题的症结,这二大难题也是广西本土画家和全国众多画家几百年来未能解决的顽疾。一是桂林山水中的山峦大多为独立山头,而且并非高大雄伟、绵延不断、龙脉起伏的群山,这对全景山水画的构图布局来说具有很大难度。所以,为了使作品具有整体感和空间感,既要突现出当地独立山头居多的地貌,又不能主观臆造,仼意夸张,为作品而作品,如何构图就成为首要问题。高寅先生凭借深厚的传统底蕴,通过虚实、开合等构图手段,妥然地把桂林山水以隐性龙脉的形式加以呈现,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构图问题,画出了清新脱俗、雄伟壮阔的境象,进而给观者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高境界感叹;二是桂林山水与别处山水相比过于秀丽,在创作时很难把控画面的雅俗差别,多数画家要么画不出当地的形象特征,只能自称是追求学术或心象山水,要么就流于画得太象而匠气,不能高雅脱俗。高寅先生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经历几百幅写生与创作的思考、提炼,终于悟出秀丽与高雅的关系,也找到了画桂林山水避免走入甜俗的方法。潘天寿曾说过,中国画的五色是黑、白、红、黄、蓝。高寅先生以前对“墨分五色”(焦、重、浓、淡、轻)作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他从去年开始为了把桂林山水画得更好,对潘老的“中国画五色论”作了重点研究后,将色彩兑入画中,用黑、白、红、黄、蓝、置换了焦、重、浓、淡、轻,让色彩在画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纯粹的中国画用色方法直接刺激到感观,使得画面更精神、更爽利、更赏心悦目,使之来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至此,高寅先生又将潘天寿提出的“中国画五色论”(黑、白、红、黄、蓝)与阴、阳、天、地、人予以对应(阴、阳对应黑、白;蓝、黄、红对应天、地、人)思考,将桂林山水画提升到中国哲学高度,使其山水画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宇宙观,境界观,有机契合了。继几位画桂林山水大家之后,成功地构建出高家“新桂林”山水画面貌。
在艺术理念的转换提升上,高寅先生提出,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去分析作品的艺术内涵。他指出,人性分为生存需求和精神追求二种。人性的自身内在需求在中国画画面上的感觉表现为明快感(代表人对阳光的需求)、滋润感(代表人对水分的需求)、空间感(代表人对空气的需求)。凡是作品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必定是明快感、滋润感、空间感这三样有所缺失,因为这三样是人生存本能不可缺少的元素。无论成人孩童、内行外行面对作品,一旦作品中这三样有所缺失,观者必定难受,就会产生扺抗心理,普通人说不出评论术语,只会说不大喜欢这幅画。人性的精神追求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清醒感:清爽醒目,让人提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雄伟感:雄伟壮观,让人有种崇拜的感觉。
三、大气感:辽阔深远,让人有舒展的感觉。
四、沉静感:沉着寂静,让人有平心静气的感觉。
五、厚重感:内涵丰富,让人有愿意耐心品味的感觉。
六、通透感:打开空间,让人有无限想象的感觉。
七、润泽感:油润如同老物件的包浆,水润如同浸湿的绸布,玉润如同晶莹的美玉,让人有愿意抚摸,爱不释手的感觉。
八、净新感:干净清洁,新鲜如同墨迹未干,让人有种恐怕碰坏,要小心对待的感觉。
九、细腻感:对比明确,过渡自然,不生硬,不冲突,让人有一种自然而然,本应如此的感觉。
十、精致感:细处精细,刻划到位,粗处放开,松而不散,让人有精致极品的感觉。
高寅指出,所谓精典佳作就是让人在艺术作品之中既能品味到人性自身需求的感觉,又能品味到这些具有正能量精神追求的感觉。这种精典佳作应能传世,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都会很高。至此,高寅先生将艺术的审美属性与人性有机融汇,将人生体悟和艺术价值合二为一,这的确反映出作为画家的高寅,除了艺术创作之外,还具有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深邃洞察力和敏锐思考力,笔者可以直言不讳地说,高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有思想的山水画大家。
总之,高寅先生的高家“新桂林”山水画外秀惠中,澄怀味象,质有趣灵,流明清澈,秋云飞扬,春风浩荡,润泽华滋,气韵生动。其所绘山水景致既源于诸位前贤的遗迹,亦来自搜尽奇峰之后的草稿。他一手伸向经典,一手伸向自然,迁想妙得之佳作是勤奋、机遇、灵思、玄想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晶,长期艺术实践的积累和经久艺术感悟的融会,使他下笔好似神助,哲思犹如泉涌,进而形成清雅沉雄、澄明壮阔的艺术妙境,这种审美图式的建构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遂的学养积淀,真诚地希望他于通会之际,人画俱老,立象尽意,得意忘形,“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创作出更多追求人性为艺术宗旨的佳作以立世。
丹麾
辛丑年五月十四巳时
三稿于中国美术馆“潜龙居”
高寅作品品鉴
旭日东升 78x180cm 2020年
柳山含情祥云飘 145cmx366cm 2021年
桂山秋云 40cmx40cm 2021年
桂山雾雨 40cmx40cm 2021年
雨后 40cmx40cm 2021年
晨钓 40cmx40cm 2021年
阳朔山郷 50x50cm 2020年
桂柳山中 42cmx42cm 2021年
烟雲千峰秀 68cmx124cm 2015年
阳朔无處峰不秀 68cmx168cm 2015年
红日漓山仙云升 145cmx366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