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东方威尼斯,演绎浪漫风情——边上挖了个水池子;远离城市喧嚣,尽享静谧人生——偏远地段;“我上午开车出去逛了一圈,路过了美洲花园、维多利亚小镇、戛纳湾、温哥华广场、罗马假日、诺丁山、普罗旺斯、巴黎春天,你猜猜我在哪里? ”近日,一个关于地名的段子在网上走红。看着这个段子,有网友笑称“你这恐怕开的不是车,得是飞机吧,才能逛一圈就环游全球啊”。不过你能猜到这样的话在国内也许不是个段子,而是现实吗?在我国,上至北上广,下至不知名小县城,“洋地名”正像外来入侵物种一样疯狂扩散,走两步遇见“纽约”,转个身就到“威尼斯”,动不动再来个“温哥华”、“苏黎世”之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到了联合国呢。有段时间,段子手和脑筋急转弯高手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了楼盘广告上。

参考消息网4月11日报道 港媒称,内地近年不时出现仿外国风潮,各地小区兴起以西方地名命名。有市民认为,现在到处都是“洋地名”,且建筑风格都差不多,令人难以辨认。内地官媒昨撰文批评,指“洋地名”氾滥必会破坏文化传承。

据香港《东方日报》4月11日报道,中国西南部某省会城市市民张璇,日前搭的士到“挪威森林”小区,司机却抱怨说:“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嘛非得起个洋名”,的士来回绕两圈,都没找到小区大门。张璇看附近楼房比较眼熟就赶紧下车,却发现是其他小区,不禁感慨:“建筑风格差不多,又是洋名字,傻傻分不清”。

官媒撰文指出,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的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但胡乱起“洋地名”,必会破坏文化传承,更折射出“文化的不自信”。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1)

不少小区兴起以西方地名命名(图片来源网络)

“我上午开车出去逛了一圈,路过了美洲花园、维多利亚小镇、戛纳湾、温哥华广场、罗马假日、诺丁山、普罗旺斯、巴黎春天,你猜猜我在哪里? ”近日,一个关于地名的段子在网上走红。

看着这个段子,有网友笑称“你这恐怕开的不是车,得是飞机吧,才能逛一圈就环游全球啊”。不过你能猜到这样的话在国内也许不是个段子,而是现实吗?在我国,上至北上广,下至不知名小县城,“洋地名”正像外来入侵物种一样疯狂扩散,走两步遇见“纽约”,转个身就到“威尼斯”,动不动再来个“温哥华”、“苏黎世”之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到了联合国呢。

有段时间,段子手和脑筋急转弯高手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了楼盘广告上。

远离城市喧嚣,尽享静谧人生——偏远地段;

东方威尼斯,演绎浪漫风情——边上挖了个水池子;

巴洛克风格——楼顶是圆的;

CBD——边上有个农贸市场。

不管是一线城市城郊结合部还是三线城市的楼盘,动不动是就是曼哈顿、香榭丽舍、威尼斯、奥兰多、加州阳光,林林总总,在美、英、法、德、澳等八个欧美国家打转,让人云里雾里。惟一可以确定的是,没有灵感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

给楼盘和街道甚至县市取洋名、怪名,大名,重名,有的是图眼前利益,以牺牲文化的代价换得短期的经济效益;有的想别出心裁博人眼球,有的是信手拈来图省事,但多少都有点缺乏文化自信甚至自我矮化。

不过近日终于有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传来,那就是这些让本地“土著”都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洋地名终于快要“狗带”了。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民政部长李立国指出,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开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

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惟一一个文明没有断层的。地名是星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风土、人情、环境变迁。一个地名,往往就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古都之一的杭州,凡是带街、署、库、司、营的里弄,都跟古代的官署、军营有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光景,而地名里带寺庙、道观、祠庵的,很容易勾勒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东南佛国盛景。岳家湾,是岳飞平反之后后人居住的地方,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地方改成建设街、公园路,会是怎么样的感觉?

小面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宜昌“高大上”的洋地名楼盘:

宜昌CBD

CBD基本信息 缩略图 :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2)

楼盘介(guang)绍(gao) :宜昌CBD位于宜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陵区,夷陵广场旁,由西陵一路、西陵二路、夷陵大道、珍珠路合围而成,左拥夷陵广场,右靠儿童公园。项目总占地面积12万平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米、其中商业面积18万平米、住宅23万平米、写字楼5万平米、综合楼6万平米,车位2700多个。临西陵一路长约458米,临夷陵大道长约580米。宜昌CBD是武汉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的最大项目。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3)

网友评论:合家网版主地产SHOW曾在论坛发表过一个帖子《繁华难掩忧伤,宜昌的CBD“骗”了你这么多年》,贴中直指宜昌cbd偷梁换柱,只有购物没有商务,占用着宜昌最繁华的地段却散发着“集市”气息。

恒信中央公园

恒信中央公园基本信息 缩略图 :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4)

楼盘介(guang)绍 (gao) :

恒信中央公园是湖北恒信德龙实业有限公司进军宜昌房地产市场的开山之作,项目位于宜昌市东山开发区门户位置,地处发展大道与汉宜高速交汇处,北畔运河,南抵发展大道与武大三峡学术交流中心隔路相望,距宜昌国贸、宜昌CBD等商业中心仅3.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恒信中央公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3万㎡,开发产品涵盖五星级大酒店、甲级写字楼、法式花园洋房、Art Deco风格高层住宅、高档汽车展示厅等。项目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用主动都市化的手法重塑地标建筑,完善区域配套功能,同时接轨城市发展方向、强调生态环境与生活空间的和谐交流,以欧陆台地园林为设计雏形,自上而下借势建园,锻造错落有致的立体景观,打造大宜昌首个公园主题社区。整个项目分两期建设,预计2014年完工。建成后的恒信中央公园将成为宜昌门户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也是是融商务、会议、酒店、旅游、居住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复合地产项目。其中A地块为商业规划,占地面积为14013㎡,总建筑面积103220㎡,容积率为5.5,绿化率为20%,提供停车位786个。B地块为住宅规划,占地面积为41320㎡,总建筑面积182771.71㎡,容积率为3.5,绿化率为30%,提供停车位1166个。

来看看正宗的中央公园(美国纽约曼哈顿岛中央公园):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5)

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坐落在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中心,是纽约这座繁华都市中一片静谧休闲之地。中央南起第59街,北抵第110街(南北距约4023米),东西两侧被著名的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西大道所围合(约805米),公园占地约3.4115平方千米,长跨51个街区,宽跨3个街区,面积达34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自然景观之一,被称为纽约的后花园(The back garden of New York)。园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和森林,设有动物园、运动场所及游乐设施, 有两个巨大的人工湖,稍大的是Reservoir(水库),小的是The Lake(湖),两处大草坪包括位于两湖之间的Great Lawn(大草坪)和位于The Lake南面的绵羊草地。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6)

网友评论:合家网网友温柔一刀曾在论坛发帖指出恒信中央公园的名副不实,小编粘贴上来共大家一阅:

"记得恒信中央公园曾经有一个广告,在业内引起不小轰动,他们以大宜昌中心自居,叫板夷陵区、伍家岗区,甚至西陵区。其之所以会引起轰动,自然是因为其所说的,并没得到大多数人赞同。其以大宜昌中心自居,当然也有其依据,那就是大宜昌发展规划版图,但一刀认为,这个所谓的中心,其实并没有多少含金量。就比如说,我如果把周边的五峰、长阳的县市纳入进来,那么大宜昌中心在哪?基本上是靠近当阳了,那我们能说当阳是大宜昌中心吗?再撇开其"中心论"不谈,单说恒信的地段,一刀认为如果五颗星制来打分的话,顶多1.5颗星。为何——关键点在高速。汉宜高速是恒信的卖点之一,临近高速对于那些返乡置业的人来说,确实比较方便,尤其在宜昌还是一座旅游城市的情况之下。然而,其最大的问题,也正在这条高速——离高速太近!"

(2016-04-10 13:57:33)

【延伸阅读】整治“洋地名”乱象当防重蹈覆辙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7)

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坚决防止乱改老地名。(3月25日《东南快报》)

无利不起早。商家使用洋名作地名,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就是利用漂亮字眼所产生的心理联想来吸引眼球,诱惑顾客掏口袋。而商家之所以会群体而效仿,皆因尝到了甜头。

站在私权角度,给商住楼起名字是商家个人自由,他人干涉不得。但正如父母有权给子女起名字必须严格遵守《姓名登记条例》,商家给住宅起什么名字同样不可随心所欲,自由无度。其法理依据即1996年6月民政部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第八条明确:不得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人们对洋名字感冒,不仅在于这会给人们带来不便,还在于它对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固有认知带来情感伤害。城市再怎么发展,其精魂是绵延永续的,传承着城市的历史基因,记录着市民用脚步留下的乡愁的印记。倘若原创一个文艺范十足的名字无可厚非,只要符合个体特征又体现本土性,随手将一个洋名加身,这看似有开放的胸襟,其实是追逐时髦,其背后既有懒惰思维作祟,也是对住宅文化存在错误认知,所暴露出来的是商家文化素养的贫瘠,以及骨子里天生的不自信,不伦不类,似美实丑。倘任由这种媚洋文化肆意渗透,其结果则是令人沮丧的。

“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非一地存在,而是很多城市都有的通病。网上曾有一则很流行的段子,说一个人在他所在城市看一圈房子就像周游了一次全世界:早上去“斯坦福院落”,中午去“加州洋房”,下午去“香榭里街区”……第二天又去了“曼哈顿”,“柏林小镇”和“威尼斯水城”……由此可见一斑。

从实践来看,乱用现成洋名的根源在于审批程序颠倒不正,审批权限过于宽松,尤其对备案名与推广名不一致现象缺乏较真精神。敲响锣就得用重锤。此次民政部拿“洋地名”等乱象开刀当力避这些症结所在,一方面要明确执法主体,另一方面对已经沿用30年的《地名管理条例》中不适用的条款及时修改完善,有了严格的制度并能得以严格执行,才可避免重蹈覆辙。(晴川)

@黄齐超:洋地名丢了我们的文化底蕴,归根结底,这是公众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治理“洋地名”乱象仅是一个外在的措施,政府还应在整治地名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配合政府的整治,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守着带有文化气息、历史沉淀内涵的地名。否则,经济上再强大,但守不住文化自信,你能让人家羡慕什么?

(2016-04-10 13:18:51)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8)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取个什么样的地名,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能让人记忆深刻,的确是一门技术活儿。不过在中国,地名的确丰富多彩,上午你可能还在“巴黎街”,下午你就逛“纽约巷”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曾发文暗讽,称“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

是的,这里是中国,好多洋地名儿的中国。

近几年,河南各地不断出现“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第156号政府令,宣布《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做地名。其中包括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

禁令一出,一片哗然,有人叫好,称早应该治治这土不土洋不洋的怪现象了;有人质疑,问难道狗剩儿子就不能取名叫大卫?这洋地名儿,到底取得取不得?有没有人或机构在管取地名这个事?

事实上是,取地名这个事,还真有政府部门一直在管理,这个机构的名字叫做——“地名委员会”。早在1986年国务院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民政管理部门(或地名委员会)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而且这个条例中还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这就奇了怪了, 有机构管理,有明文规定,可为何中华大地还是照样“洋地名”频出呢?

根本原因在于相关法律并没有规定有效的违法、违规的惩戒、监管措施,只是软绵绵地规定着:“各级地名管理部门对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发送违章使用地名通知书,限期纠正;对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者,地名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可地名的确定单位一般为本地政府,各级地名管理部门又怎敢对本级政府的行政行为“指手画脚”呢?你又何尝听说过某街道、某商场、某住宅因命名不合规,而收到限期纠正通知书呢?法律得不到执行,失去了监管,也就失去了生命,形同虚设。

不过,话说回来,这洋地名是不是只有中国特有呢?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9)

倒也不是,韩国的洋地名儿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新建小区的名字,那是一个比一个洋气,比如说乐天建设公司的“乐天 Castle Morning”小区,现代建设公司的“现代Prime”小区,大宇建设公司的“PRUGIO”小区等。因此韩国网络上曾有过这个一样段子——问: “最近的小区名字为什么又长又复杂?”答:“为了让婆婆找不到回来的地方。”(意思是韩国的儿媳和婆婆经常不和,而上了年纪的婆婆外出回来时,由于小区的名字又长且又是英语,她们根本记不住,所以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为了鼓励使用韩文,恢复民族的主体性和自信心,韩国政府从12年起,将一年一度的“韩文日”升格为了国庆日。

而日本洋地名更多,楼盘的名字多由外来语和汉字构成,比如“戈兰西二子玉川”、“东向岛戴亚蒙多公寓”、“莱恩斯板桥冰川町” “西提豪斯中野新桥”、“西提豪斯樱新町”等等。这些外来语在日本并不普遍,很多普通的日本人都听不懂,而且看起来也不如汉字那么好辨认。日本前首相小泉曾亲自提倡多用原有日语,少用外来语,但情况并没有多少好转。

那是不是只有咱们东亚人热衷取洋地名?就像咱们愿意给自己取英文名一样?

也不是,以澳大利亚为例,在悉尼的街头,你能看到不少英国、美国的地名和人名,用一些GPS导航软件时如果不注明查找的是澳大利亚的地名,一不小心就被引导到千里之外了。而据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透露,悉尼南部有一个城市叫卧龙港,而这个卧龙港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一个中国的寺庙叫做南天寺。

这么看来,要说世界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洋地名,恐怕非唐人街莫属了吧?

考察世界各国的洋地名儿可以发现,洋地名儿出现的最关键原因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主动学习,“洋”不“洋”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强”不“强”。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韩国把叫了八百年的汉城改名叫了首尔。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10)

曾有研究社会文化的专家曾做出如此分析:洋地名儿现象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出现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占据强势地位,这更加深了亚洲一些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洋地名儿泛滥是这种不自信的体现。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禁得住外国地名,但挡不住文化不自信和媚外情结。

对于“洋地名”而言,无论是频出还是禁止,都彰显了文化的不自信——洋地名频出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所以才崇洋媚外;禁止洋地名则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所以才对外来文化异常排斥。

在一个文化不自信的氛围里,即便禁止了“洋地名”,其积极价值亦不是很大。媚外情结不在这一个舞台上绚丽,就会在另一个舞台上璀璨。

因此,在评论员龙敏飞看来:“洋地名”一事上,核心的问题不在于禁止,有时候越是禁止越会让人心生好奇,关键在于树立文化自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解释文化自觉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然而,仅仅叫停“洋地名”,就能唤起我们的文化自觉了么?

或者换个角度思考,不取洋地名儿,我们现在又剩下多少好听的富有中国味道的新地名儿呢?

是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人民广场,还是很多城市里都有的建国路、解放路、北京路……

当我们准备给自己的城市取个新地名时,才赫然发现,取一个新的、有中国味道的地名儿居然这么难!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11)

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一出,中国人认为“韩国盗取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指责韩国为“文化盗贼”。随后,中国政府于2006年5月正式将“端午节”列入国家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正式将其定为法定假日。但时至今日,国人的端午节会又是怎么过的?除了逛街旅游吃饭,你还知道端午节的哪些风俗?端午节节味一年淡似一年,以致有媒体发出“端午节不能只剩吃”的感慨。

瞿秋白曾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页。)而鲁迅则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全集六卷一六○页。)

中国社科院教授、作协书记白庚胜回忆:“小时候流行‘破四旧’,我哥哥是红卫兵,他每天都拿把刀子刮家里柱子上的花纹,把那些充满美感的文化产品搞成没有美术、没有音乐的状态。”

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说中文,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学者参加,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中英文双语要求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遭拒绝……

大概再没有哪个民族有我们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么心狠,也再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这么不热爱自己的母语。

在美国布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李瑾看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始于鸦片战争时期丧失文化信心,自此走上了消极的否定之路。之后一百多年来,其代表儒家文化被反复拉出来批斗,传统文化的地位始终没有摆正。

我们无法用一篇小小的专题来说明为何中华传统文化会衰落,但必需正视的是,城市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深厚的居住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地名这个专属名片上,拥有其特有的文化属性。洋地名儿泛滥的根子,实是出在传统文化的式微上。而文化的败象,想用简单几纸政令挽回,着实是有心无力。

台湾诗人余光中当年曾说: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现在情形却可能已经改变:当女友改名叫小蛮,你又能否写出一首《虞美人》送她呢?

禁了好莱坞大片,也救不了国产电影;取消了“曼哈顿”,也不能让河南重现东京梦华。二次大战期间流亡到美国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曾有句名言:凡我在处,就是德国。与其纠结洋地名儿乱象,不如安安静静到河南曼哈顿广场读几页诗经,沉下心来感受下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只因:你我所在之处,便是中国。

(2016-04-10 13:16:31)

网易房产报道多年来,国内城市街道、建筑、居民区都曾时兴起个“洋名”,走在国内街头,你可能已对“香榭丽舍、曼哈顿、威尼斯”等洋气十足建筑名称习以为常,但国人正准备向这些外国地名说再见。

日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原题:为保护“民族尊严”,中国对外国地名采取制裁措施。中国政府宣布,将重点清理“道路、桥梁、建筑和居民区的违规地名。”

对于洋地名的看法(内地洋地名泛滥)(12)

事件源于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3月22日召开的会议,对地名保护和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于会上指出,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据报道,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希望人们在给路桥建筑起名字时,能够从中国历史中汲取灵感,尽量避免出现像“曼哈顿广场”这样的洋地名。

据悉,此次地名保护和整治工作从今年2月开始至2017年6月结束,分为动员部署、普查摸底、清理整改、健全制度、总结验收五阶段。其中,清理整改工作原则上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地名文化遗产确认或地名更名命名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实际上,我国早已现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明确要求,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不少地方也出台相关地名管理规定。

但在过往封闭的国内市场,有一个洋气的外国名往往被视作“时尚”风靡于商家和民众之间。房地产商开发楼盘更是“起洋名”的重灾区,五花八门的“洋名”成为开发商们贩卖异域风情、标榜产品格调的热衷方式。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洋名”对买家的新鲜感和吸引力都在下降。以住宅区为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当前广州约450个在售楼盘中,带有着明显“洋地名”特征的项目也仅有10余例,所占比例并不高。可以说,无论从市场的角度、传统的角度出发,还是现行的法律法规,未来此类现象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2016-04-10 13:12:54)

【延伸阅读】人民日报:洋地名叫人犯晕 破坏地方文化传承

(原标题: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微调查))

“你说哪条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区我可没听说过。”乘客张璇说完目的地,出租车司机就一通抱怨:“你说好好的小区,干吗非得起个洋名?怪里怪气,找起来也麻烦,根本不知道在哪儿!”

来回绕了两圈,没找到小区大门。张璇看附近楼房比较眼熟,就赶紧下了车,却发现是其他小区。“建筑风格差不多,又是洋名字,傻傻分不清。”

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正在执勤的小区保安,在保安的指引下,总算找到了目的地。“本地人也不知道在哪儿,问起路来太费劲!”张璇抱怨。

张璇所在的西南某省会城市,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洋名”占的比例可不低。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从而出现被“洋地名”的现象。

实际上,这并不是该城市的独特现象。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名古屋、戛纳风情街、泰晤士小镇……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

张璇记得,上学时和小伙伴们常常到工人文化宫玩耍,听大人讲这个城市的人和事。如今这些名字都已经成为过去式,原有道路被改造成商业片区,也换上了和时髦外表相应的“洋名”。

小区喜欢用洋名,觉得用了洋名,品位就提高了。对国际化的非理性看法,导致了“洋地名”泛滥,其中商业炒作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市民对“洋地名”却不怎么买账。“原本记得大概位置的,有些地方换了站名,找都找不到了;有些‘洋地名’,记都记不住,说也说不出来。”一位老年市民抱怨,不少地名盲目跟风,导致土生土长的他“在自己家,却迷了路”。

“假如翠湖旁边的小区改名叫瓦尔登别墅,轿子雪山景区的酒店改称阿尔卑斯小屋,你会怎么想?在‘名古屋’甩米线,听起来就别扭!”调侃吐槽的背后,更说明城市的发展需要格外呵护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这也是不同城市各自魅力的根源所在。

“如果国外游客请一位热情好客的市民留个地址以便以后交往,市民留的地址是:某市戛纳风情街或者泰晤士小镇,你说外国人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城市历史研究者赵立认为,消解传统文化并不是非要拆旧建筑、烧古书,地名变成洋名,也是一种隐性的消解。

“不少传统地名能够解读出一个地方大概的位置、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地名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信息,盲目使用‘洋地名’,会造成传统文化的断代。”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国际交流部部长汪洁泉告诉记者,一个好的地名不仅有助于指示方位、方便居民生活,更能唤起年轻一代对城市历史的兴趣,增强年轻一代对城市的认同感。

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胡乱起洋名,必会破坏这些文化传承。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照见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其实,《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目前,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工作正在进行,希望各地在更名工作中更加注重历史文脉保护。

(2016-04-10 06:45:5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