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康养项目实践(康养项目不怕你没文化)
文旅康养项目实践(康养项目不怕你没文化)让文化变成“死物”,变成高山仰止的东西,不但投资巨大、游客停留时间最少,又产生不了什么收益,这不是对文化的“传承”,而是变相的“破坏”。再者,60、70后相对于现下的主流消费群体80、90后甚至是00后来说,是非常有文化的群体,更愿意追求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所以会更愿意做个名人雕像、博物馆等参拜、参观形式的文化产品。当下的社会财富基本是掌握在60、70后手上,他们也是农旅/康养项目的主要投资者和开发者。一方面,他们大多有农村生活的阅历,白手起家后对乡村抱有深深的乡愁和怀揣着让自己家乡发展得更好的情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家乡非常好,这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很多开发者都会津津乐道于项目所在地有多么深厚的文化,谁谁谁曾经来过这里,谁谁谁在这里开大会、谁谁谁的墓碑在这里...
文化是农旅/康养项目的灵魂所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挖掘在地文化,彰显项目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个好东西,但就怕我们拿他当“门神”,把文化当展示品,让文化“静止”。
如何让文化融入到农旅/康养项目当中,让文化有更大的变现空间呢?跟着亮节君一起来了解下吧!
项目开发者现状?
当下的社会财富基本是掌握在60、70后手上,他们也是农旅/康养项目的主要投资者和开发者。
一方面,他们大多有农村生活的阅历,白手起家后对乡村抱有深深的乡愁和怀揣着让自己家乡发展得更好的情怀。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家乡非常好,这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很多开发者都会津津乐道于项目所在地有多么深厚的文化,谁谁谁曾经来过这里,谁谁谁在这里开大会、谁谁谁的墓碑在这里...
再者,60、70后相对于现下的主流消费群体80、90后甚至是00后来说,是非常有文化的群体,更愿意追求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所以会更愿意做个名人雕像、博物馆等参拜、参观形式的文化产品。
让文化变成“死物”,变成高山仰止的东西,不但投资巨大、游客停留时间最少,又产生不了什么收益,这不是对文化的“传承”,而是变相的“破坏”。
若是开发者一意孤行,只会让项目运营走向衰败!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当下主流消费者,目标市场群体的需求,从他们的角度,打造可变现的文化产品。
目标市场的需求?
当下主流消费群体80、90、00后,来到你的项目,本质上是放松身心,来游玩的,那么具体的需求又是什么?
一是这部分人从城里来到你的项目,更多是一种对异于都市文化的新鲜感。喜欢的是视觉的冲击和体验的乐趣。放下在城里的学习、工作、压力和焦虑,玩得嗨,能放松,才是最大最核心需求。如果来这里还要烧脑玩文化、玩高度,像考古一样,我还不如去城里的文化博物馆。
二是这部分群体不是没文化,他们更喜欢动态、活化的文化,用时尚、潮流、高科技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的展现和传承。这就是为什么故宫的文创产品一年能有十几亿的收入,甚至消费者都急着催促故宫出新的文创产品。
故宫本是高高在上、严谨的文化代表,通过针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变现的空间增大了,让600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
亮节君认为,对于文化体验方式,没有谁对谁错。但是站在项目开发和运营角度、市场角度,消费者的需求和玩法永远是对的,除非你不想赚钱。
当下主要矛盾其实就是对原汁原味、静态文化追求的60、70后,遇到了对时尚潮流和动态文化迷恋的主流消费群体,“三观不合”的矛盾、不懂消费群体的需求才是阻碍项目发展最大的桎梏,所以操盘手们首先要转变对文化融入项目方式的思维!
如何让文化变现?
让文化有更大的变现空间,首先是需求了解项目目标市场的需求、了解周边项目在地文化发展情况。
如亮节康养团队最近策划的位于惠州罗浮山附近的中药草康养项目,我们还要把罗浮山道家文化、葛洪文化等资源照搬照抄过来项目吗?不!不需要!我们要的是与罗浮山文化形态形成互补的局面。
罗浮山的文化形态是静态的、是参拜式的、是需要潜心学习的、是高山仰止的,而我们项目则需要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中草药的一二三产业中,结合现代元素、美学元素、市场需求等,最终以产品的形式进行文化的体现,让文化为产品的附加值加持,让产品为文化价值再造。那么罗浮山就是在地文化的“修炼场”,而本项目则是在地文化的“卖场”!
变现在地文化其实就是让文化社会化,用娱乐精神、潮而不Low的方式向迎合目标市场的需求,始终保持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感碰撞的“反差萌”风格。
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还要保持敬畏感,让历史文化年轻化、活化,不是舍本逐末,内容适度社会化的同时,更应该保持住文化“根”,让消费者在愉快得游玩、康养、消费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
总而言之,亮节君认为,农旅/康养项目要做文化的使用者、活化者,而不是“使者”。于操盘手而言,文不文化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消费者的心,不然多有文化,消费者都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