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极度亢奋的我俩凌晨4点从城里出发,5点45到达云岫谷景区大门口,5点50徒步进入景区,向南长驱直入。本次长城之行,我们将要探访遥桥峪村南连绵群山中的“走马鞍水关”、“走马鞍垭口东南侧山脊上的一座疑似敌楼(熊窝楼)”、“云岫谷北侧山脊上的一座石台遗迹(密云14号烽火台)”。本次穿越,我们没有现成的轨迹可以参考,只有两个地点的GPS定位,全凭经验和运气在苍茫山野中探索。▼云岫谷景区入口,我们来得早,头道门是虚掩的,二道门无人看管。我们径直入内,省去了门票钱,感觉有些亏欠,不好意思了:▼遥桥峪村南群山中的长城分布三维图(下北上南):2019年5月18日是个阴云密布的周六,头天傍晚局部地区下了鸡蛋大的冰雹,朋友劝我别去山里寻城了,偏执如我辈之人自然是不会轻言放弃的。18日这天对于我和“虫子”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之前我们探讨隐匿于雾灵山西麓苍茫山野深处的“密云14号烽火台”(我称之为:“云岫谷残台”

曾国藩曾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讲的虽然是人生故事,也同样适合我们这些混迹山野之人,勿追名逐利,勿投机取巧,勿违背天道,要效法自然,顺乎自然。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

“虫子”和我是在“蚂蜂窝网”里互相认识的,我俩都是“长城爱好者”,都在窝里发表走长城的游记,属于小众中的小众,围观者自然不会太多。共同的爱好把我们联系了起来,不同之处在于,我偏重每段长城的具体攻略和沿途的花花草草自然风光,顶多算是个“伪墙友”,“虫子”注重的是“长城文化”发掘,是真正的“长城发烧友”。不过这样也挺好,一文一武挺搭,还可以偷懒不用事先费力寻找长城文化故事,一路听“虫子”说长城就心满意足了。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

2019年5月18日是个阴云密布的周六,头天傍晚局部地区下了鸡蛋大的冰雹,朋友劝我别去山里寻城了,偏执如我辈之人自然是不会轻言放弃的。18日这天对于我和“虫子”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之前我们探讨隐匿于雾灵山西麓苍茫山野深处的“密云14号烽火台”(我称之为:“云岫谷残台”)具体位置和线路时,偶尔在“走马鞍垭口”东南侧的山脊线上发现了一座外形像酷似敌楼的构造,貌似非天然。此处在长城圈子里从未有人提及,也未见有官方标注。“虫子”提议将其命名为“熊窝楼”,我则打趣地说:这一带有南虎岭、大虫峪、豹子峪,再加个“熊窝楼”也不算多。

▼图中下部黄圈所标识位置: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

▼放大来看: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

▼遥桥峪村南群山中的长城分布三维图(下北上南):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5)

极度亢奋的我俩凌晨4点从城里出发,5点45到达云岫谷景区大门口,5点50徒步进入景区,向南长驱直入。本次长城之行,我们将要探访遥桥峪村南连绵群山中的“走马鞍水关”、“走马鞍垭口东南侧山脊上的一座疑似敌楼(熊窝楼)”、“云岫谷北侧山脊上的一座石台遗迹(密云14号烽火台)”。本次穿越,我们没有现成的轨迹可以参考,只有两个地点的GPS定位,全凭经验和运气在苍茫山野中探索。▼云岫谷景区入口,我们来得早,头道门是虚掩的,二道门无人看管。我们径直入内,省去了门票钱,感觉有些亏欠,不好意思了: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6)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7)

▼景区南行进山的道路修得不错: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8)

▼尚未进入峡谷,就在路边的河谷西侧遇到了“走马鞍水关遗址”石牌,其实真正的水关还得往南深入好几百米: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9)

远山阴云密布,峡谷溪流潺潺。穿行于山涧草丛里的我们,不多会儿就被露水打湿,浑身上下没有几处是干爽的。这样的天气也不错,空气清新润湿,草木生机勃勃,沧桑的老脸不用担心被太阳炙烤,走起来也不会大汗淋漓。南行入谷后,我们先奔西南方向的“走马鞍山谷”,去看看谷口的“走马鞍水关遗址”。

▼站在谷口的一座敌楼残基上向西南眺望走马鞍峡谷,西侧崖壁上的敌楼是“走马鞍绝壁楼”,2017年2月5日曾经拜访过(《走长城系列之二---密云扁山3#楼、走马鞍口绝壁楼、遥桥峪东哨楼》(http://www.mafengwo.cn/i/6655970.html)):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0)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1)

▼峡谷内溪流潺潺,草木丰茂: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2)

▼谷内的杨树被拦腰折断,满目疮痍,可见昨晚的风暴有多大,期望今天的穿越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3)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4)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5)

▼“走马鞍水关”就位于“走马鞍绝壁楼”东侧断崖所在的狭窄要冲处,水关遗址荡然无存,十有八九是被洪水冲毁殆尽。其东-西两侧石壁上各有一段残墙留存,东侧残墙上尚存一座残台,“虫子”前次穿越时上去看过,我本次偷懒没上,由此可以看出我这个“伪墙友”与“真墙友”的区别了吧: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6)

▼这是水关西侧的一段残墙: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7)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8)

▼生长在残墙边的曲枝天门冬: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19)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0)

▼从走马鞍峡谷南侧向北瞭望“走马鞍绝壁楼”,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1)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2)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3)

探访完水关,沿走马鞍峡谷继续向西南深入,到垭口后沿东南向山脊上拔,去探寻心心念念的疑似敌楼-“熊窝楼”。我们从找准定位点,依山顺势,从山脊的北侧迂回横切到其下方,选择从和缓一些的东南侧上拔。这里的“和缓”只是相对而言,其实至少也有45度的坡度。攀到半程,未见任何掉落的碎砖碎石,凭以往经验,十有八九不是楼台,心里凉了半截,也就没了心气继续上拔。“长城发烧友”“虫子”不甘心,独自上攀,我在下面等着。不一会儿传来消息,是座天然的石壁,证实了我们的猜测。其实,是不是人类遗迹根本不重要,之前的线路规划、沿途的奇异风景、密林穿越的神秘幽静、兄弟登山的融洽氛围.....这些才是我深入山野、融入自然的真情实感。

▼神秘幽静的雾灵山深处,穿行其间,身心愉悦,超凡脱俗: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4)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5)

▼随处可见大型哺乳动物的便便,看来我们并不孤单: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6)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7)

▼某“忍冬”,好像又叫“裤裆果”什么的: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8)

▼“疑似敌楼”,实则为一自然天成的岩壁,高空鸟瞰,方方正正,貌似人工痕迹而已。由此可见,视角是多么重要,不同的维度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看问题看人也是这样: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29)

▼“虫子”攀上“疑似敌楼”南侧平台上拍的,这个角度怎么也看不出方方正正的样子: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0)

探寻完“疑似敌楼”,再折返到遥桥峪谷口,按我们事先规划好的大致线路,沿东南向的云岫谷深入,去寻找“密云14号烽火台”。行进约1个小时,来到距离定位点较近的峡谷深处,烽火台应该就在峡谷北侧的一条陡峭山崖之上,直线距离也就100多米。我们在深谷里来回走了一段,试图发现一条上攀的小道未果,只好开启四驱模式,寻“兽道”来个“S型”攀登。山崖越来越近,视线不断开阔起来,距定位点距离却始终在100米开外。一番艰难的折腾,终于上到崖顶所在的东-西走向山脊,定位显示,“烽火台”就在往东100米。披荆斩棘,继续东行,穿过一座又一座天然石台,走过一个有一个100米,历时近三个小时,依未见到烽燧真身。有些倦怠的我开始担心如何安全下撤的问题,上攀容易下撤难,要是原路返回,既耗时又危险,除非发现烽燧。因为,如果烽燧真的存在,过去肯定会有一条安全上来的通道,也就不用过于担心下撤问题。郁闷徘徊间,走在前面的“虫子”传来喜讯,在山脊前方的垭口附近发现一堆碎石。就这样,经过3个多小时的磨难,我们找到了“密云14号烽火台”,也找到了安全下撤的希望。拍照、休息、吃饭、喝水,尽情地享受短暂而成功的喜悦后,从烽燧东侧的垭口最低处向南快速下撤,半个多小时就回到云岫谷内。看看时间尚早,又沿峡谷继续向东南上行一段,找寻“梧桐树沟顶”、“大白砬子山”上爬的位置未果,原路返回遥桥峪景区门口的停车场。好一个圆满而充实的周六,清凉,未知,神奇,探险,寻楼…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它。

▼云岫峡谷纵深,曲径通幽,清泉流石,瀑布叠翠,还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1)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2)

▼峡谷北侧的陡崖,我们沿着时隐时现的“兽道”一路摸索着上爬,此处的“兽道”估计也是山上的动物们入沟找水喝形成的: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3)

▼半山腰瞭望云岫谷,远处云雾弥漫,真担心要下雨: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4)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5)

▼定位显示,烽燧就在高处崖壁的某个位置: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6)

▼上到陡崖所在的东-西向山脊,开始向东穿越,看着这些密林头就大了: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7)

▼穿过一座又一座石崖,走过一段又一段100米,始终不见传说中的烽燧: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8)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39)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0)

▼走在前面的“虫子”终于发现前方垭口处的一堆碎石,十有八九是人为痕迹: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1)

▼下到垭口,“密云14号烽火台”是也,拍照、休息、感慨......此处省略500个字: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2)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3)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4)

▼长在残台顶石缝里的瓦松,景天科,瓦松属: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5)

▼嘚瑟完后,从“密云14号烽火台”东侧寻路向南下撤云岫谷: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6)

▼回看“密云14号烽火台”所在的垭口,此处位于东西两座陡崖之间,视线并不是太好,根本看不见遥桥峪长城防线上的敌楼,但作为云岫谷向北通往大黄峪、大安峪的前哨阵地倒是再合适不过了。据此,个人推测,此台主要的作用应该是前哨石台,除了通风报信,兼具一定的防御作用: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7)

▼下撤云岫谷内倒是非常利索,仅仅用了半个来小时。看来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正确的道路事半功倍,错误的路线越走越险:

我和虫子的对话(我和虫子的长城)(48)

( 本文作者 : 熊鸽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