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伟大工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伟大工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壹山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长期从事“三农”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工作实务和创新实践。在脱贫攻坚战最吃劲的五年里,担任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202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宣讲内容摘编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赓续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讲人:刘志杰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伟大工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1)

主讲人:刘志杰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伟大工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2)

娄烦县脱贫群众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岗。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伟大工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3)

平陆县电商营销走进圣人涧镇青岚村田间地头为农民搭起致富桥梁。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伟大工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4)

岢岚宋家沟。

宣讲内容摘编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赓续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讲人:刘志杰

山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长期从事“三农”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工作实务和创新实践。在脱贫攻坚战最吃劲的五年里,担任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202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有一种力量叫思想

——精准扶贫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作出部署,把精准脱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全面打赢这场攻坚战,亲自挂帅、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亲自督战,锲而不舍抓扶贫,充分彰显了党的领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情怀大担当。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核心要义可以用“123456”概括,即:一算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解决好“四个问题”,“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六个精准”。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萌芽于在梁家河插队时期,实践于先后在河北正定县、福建厦门市、福建宁德地区、福建省、浙江省担任领导职务时期,形成于担任党的以后。这一重要论述思想深刻、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

有一段回忆叫历史

——扶贫开发历史进程

回顾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扶贫历程,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政治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初步建立起特困人口救济为主的农村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福利水平稳步提高,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极大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自1986年起,国家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制定专门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2001年、2011年国家发布实施两轮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确立“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回顾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历程,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打了一场攻坚战;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兑现了一道军令状;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精准,下了一局精准棋;重点工程布局专项行动推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攻坚克难补短强弱,用了一番绣花功;干部用心用情用力,锤炼了一支生力军;统筹战“疫”战贫,答了一道加试题;各方参与汇聚磅礴力量,奏响了一曲大合唱。

有一种精神叫坚守

——脱贫攻坚精神内涵

脱贫攻坚精神源于历史、融入现实、指引未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财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力量。

(一)“上下同心”凝聚攻坚伟力,集中体现了团结精神。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亲自挂帅,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级党员干部勇担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日益浓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关键在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实际效能。

(二)“尽锐出战”彰显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了决胜精神。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将“脱贫攻坚”融于时代主题,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构建起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投入真金白银。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强化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增加金融资金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格局。干部真帮实扶。全省派出驻村工作队3.28万支9.6万人次,农村第一书记19602人。广大扶贫干部苦干实干、不计得失,以干部的责任感提升群众获得感,以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倾注真情实意。在30个贫困县开展县级结对帮扶,帮扶资金15亿元。2309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3.26亿元。

(三)“精准务实”铸就实践品格,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把好“入口关”。严格流程,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大数据核查比对、动态调整,贫困识别实现从基本精准、比较精准、更加精准到动态管理常态化的不断跃升。把好“质量关”。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帮扶,志智双扶融为一体,带动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帮做;对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保障性兜底政策,统筹解决“急难愁盼”,保障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把好“出口关”。实施滚动脱贫规划,出台贫困退出办法,明确退出标准,逐年确定省级脱贫标准指导线,严把程序规范性,做到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四)“开拓创新”汲取不竭动力,集中体现了创新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走出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道路。整村搬迁“六环联动”。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搬迁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人口。生态扶贫“互促双赢”。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深化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建立贫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技能的“五有”机制,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健康扶贫政策惠及贫困人口203.9万人次,农村低保惠及44.6万贫困人口,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五)“攻坚克难”锤炼斗争本领,集中体现了担当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集中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攻坚深度贫困。出台攻坚深度贫困若干意见、实施意见,为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一县一策”,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倾斜支持,10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实现整村搬迁,28.47万特殊贫困群体全部脱贫。统筹战“疫”战贫。义无反顾扛起防控责任,千方百计降低疫情影响,争分夺秒抓好重点工作,精细严实落实帮扶措施,统筹推进稳岗拓岗、复工复产、产销衔接,以精准有力措施确保决战完胜。

(六)“不负人民”践行初心宗旨,集中体现了为民精神。脱贫攻坚是最生动、最具体的群众工作,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言必信,行必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兑现了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几年是脱贫攻坚力度最大、贫困人口减少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老百姓获得感是满满的。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门关到黄河畔,到处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基层组织强起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崭新景象。

有一份情怀叫传承

——继往开来振兴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状态,汇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

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大目标大趋势大战略相互催生。守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底线,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聚焦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统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两大任务,政策科技投入相得益彰。强调,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四化同步大趋势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背景下,必须以大历史观认识“三农”。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同时,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统筹产业和生态两大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聚焦“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产业布局和“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功能,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加快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生态资源,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打造农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统筹乡村布局和村庄建设两个规划,宜居宜业宜游相映成趣。把县域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健全县域乡村体系和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聚焦“路、水、暖(气)、电、数、链、废、机、田、证”等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往村延伸、往户覆盖。

统筹人地关系和组织化程度两个关键,政府农民社会相互给力。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绕“确权、赋权、活权”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统筹补短板和锻长板两头发力,省市县乡村相互联动。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统筹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成效考核,推动先行示范县城乡融合、引领发展,整体推进县有效衔接、稳步发展,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加快发展,蹚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来路,脱贫攻坚饱含磨砺;接续奋斗,新征程离不开精神。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于乐

主讲人照片拍摄:史晓波

其余均为资料图

本版责编:高鹏 版式:路彦青

(责编:刘洋、李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