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附:我写于2017年10月,与邓承修先生相关微信号文章此书引用资料以梁氏遗著为主显单薄,例如,广雅书院建立后,梁氏的奠基作用,以及后来广雅书院对广东科举和文化作用,一略而过。此书也启发我查一下乡贤邓承修先生是否有年谱,结果应该是没有的,引发我撰写之意,《梁鼎芬年谱》书中,李慈铭与梁鼎芬为同科进士,当年,李慈铭写《越缦堂日记》或许是做无事之事,却成为近代官僚和学者重要的交游史料。对邓承修先生史料,或许搜集资料五、十年之后,《邓承修年谱》可为?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辞职回到广东后,受到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的礼遇和重用,先后主持惠州丰湖书院、肇庆端溪书院、广州广雅书院。我家乡惠州的史料,在梁鼎芬主持惠州丰湖书院时段收获颇多,如对当时惠州的公共教育状况、改善,以及其后梁鼎芬带与“丰湖十子”的后续关系。特别珍贵的是梁鼎芬在我家乡先贤邓承修先生逝世后,“以诗哭之”的史料(见下图))。邓承修先生由总理衙门大

作者 | 宏微观察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近几个月,翻读几部年谱,《杜甫年谱》读到杜甫后半生时,他的遭遇和处境令我不忍卒读;《赵元任年谱》读完,感觉像大多数中国古典戏剧结局:大团圆、完满;本周,读《梁鼎芬年谱》,原本是想了解梁鼎芬对广东教育的贡献,以及梁鼎芬作为张之洞的主要幕僚有近二十年,参与张之洞的许多重要改革举措,通过他的年谱会有更多的了解,读至梁鼎芬三十五岁,已颇多收获。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1)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2)

梁鼎芬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科举制度的绝对优胜者。他出生于官宦、诗书世家,曾祖父获赠太子少保、祖父是举人,化州儒学训导,父亲曾县试第一、县学附生,任盐政主事捐知府同知,母亲事广东大学者张维屏的曾孙女。梁鼎芬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七叔父,而他的七叔父早年曾受教于进士老师,梁鼎芬七岁时,见广东著名学者何绍基题扁“蛘时鸟爪",梁鼎芬不识蛘字,七叔父为详解之。青年时,在广州越秀山南麓的菊坡精舍,受业于广东著名学者陈东塾;中举人后,房师为善化龚镇湘;但是,梁鼎芬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从以上可以看到,梁鼎芬的基因、家境、受教育的条件,以及早丧母、丧父的冲击而早熟,是他科举胜出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寒门出贵子不容易,现代更是如此,基因、家境和名师,以及孩子的早熟有志何能兼有?

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辞职回到广东后,受到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的礼遇和重用,先后主持惠州丰湖书院、肇庆端溪书院、广州广雅书院。我家乡惠州的史料,在梁鼎芬主持惠州丰湖书院时段收获颇多,如对当时惠州的公共教育状况、改善,以及其后梁鼎芬带与“丰湖十子”的后续关系。特别珍贵的是梁鼎芬在我家乡先贤邓承修先生逝世后,“以诗哭之”的史料(见下图))。邓承修先生由总理衙门大臣转任“广西勘界事务大臣”,辞职后乡后,曾主持惠州丰湖书院,因此,与梁鼎芬交集。邓承修先生还创建“崇雅书院”,该校就读的历史名人众多;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共产党军队创始人之一叶挺、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该校1951年成为公立学校前,最后一届校董会主席是我外公;父母一辈均就读该校。所以,对史料感觉特别珍贵。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3)

当我读到“八月,陈伯嚴为先生撰诗集序”,对序的内容:"……当是时,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治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感觉曾似相识,读至“义宁陈三立”,才恍然大悟是陈寅恪之父啊!连忙找回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论文比对(见下两图),感受到什么叫“家学渊源”!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4)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5)

《梁鼎芬年谱》的作者吴天任,是梁鼎芬的同乡,在抗战时期,他在肇庆七星岩见梁氏公祠,继而深入认识梁氏,为发扬嶺表文献而著此书(见下图),令我感动。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6)

此书引用资料以梁氏遗著为主显单薄,例如,广雅书院建立后,梁氏的奠基作用,以及后来广雅书院对广东科举和文化作用,一略而过。此书也启发我查一下乡贤邓承修先生是否有年谱,结果应该是没有的,引发我撰写之意,《梁鼎芬年谱》书中,李慈铭与梁鼎芬为同科进士,当年,李慈铭写《越缦堂日记》或许是做无事之事,却成为近代官僚和学者重要的交游史料。对邓承修先生史料,或许搜集资料五、十年之后,《邓承修年谱》可为?

附:我写于2017年10月,与邓承修先生相关微信号文章

1885年至1887年间的邓承修先生

——《邓承修勘界资料汇编》研读之一

前言

国庆长假,家中偶见《邓承修勘界资料汇编》,阅之。上世纪80年代,中越两国尚在边界交战之中,1984年全国社会科学“六 .五”规划会议上,广西社科院提出了《中越边界沿革史》的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社科规划之中,《邓承修勘界资料汇编》正是这一项目的成果之一。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邓承修向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请示汇报电稿,和清朝的旨谕电令,以及与两广总督张之洞、广西护理巡抚李秉衡等人的来往电稿;第二部分是《邓承修勘界日记》,内容有慈禧太后、醇亲王的面示,也有清廷多次的谕令;有途中见闻,对所见人物的印象和评价;有对边关现状的载录,也有对抗法战斗的追忆;有谈判纪实,也有清方内部的纷争和统一,以及法使玩弄的手段和花招。第三部分是《法国档案馆有关邓承修勘界函电》。

三者是对研究中越勘界斗争和邓承修是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就我个人而言,邓承修先生(1841-1892)是家乡先贤,清代末年“清流”名臣,也是家乡著名的“崇雅学校”创始人;我外公也是该校1951年成为公立学校前,最后一届校董会主席;父母一辈均就读该校;我小学时,学校与崇雅学校相邻……因此,对邓承修先生有道不清的好奇和情愫。

所以,我就以《邓承修勘界日记》为重点,结合《清史稿》、《清实录广东史料》、《清实录广西资料辑录》、《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李兴锐日记》、《晚清经济史事编年》、《东南亚历史发展》、《东南亚简史》等,以及广州崇雅学校校友会出版的《淡水史话》。作一些阅读笔谈。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7)

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读年谱引撰写乡贤年谱之意)(8)

一、邓承修出任“广西勘界事务大臣”的背景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中国与法国之间爆发“中法战争”,本质上是法国为争夺亚洲殖民地越南所引发的,战争后期,中国取得台湾淡水之役、镇南关战役等胜利,在清朝主和派主导下和英国政府代表、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派员调停下,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其中:条约规定:“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因而产生中越边界勘界的事务。

在中法战争初期,邓承修在朝廷任职“给事中”,对战事积极建言献策。据《清史稿》载:“越南乱作,法人袭顺化,复请诏百官廷议定国是,皆不报。十年,越事益坏,首劾徐延旭、唐炯失地丧师,赵沃、黄桂兰拥兵偾事,宜肃国宪。其夏,法人原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

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嫉刘永福敢战,言之愤绝。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於是承修再陈三策:‘法所恃为援者西贡、东京。我若师分三路,亟攻越南,彼将自救不暇,策之上也。分兵为守,敌至则战,敌退不追,劳师糜饷,利害共之,策之中也。若虑饷诎运阻,不敢言战,则其祸不胜言矣,是谓无策。’补鸿胪寺卿,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嗣以中允樊恭煦获谴,上疏营救,坐镌秩。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从《清史稿》这段文字可知,邓承修在中法战争期间,与其他“清流”弹劾失地丧师的封疆大吏,反对李鸿章的议和方案,为中法战争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荣升“鸿胪寺卿”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并参与了《中法新约》的签订。

邓承修的“鸿胪寺卿” 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职位是负责外交事务,在《中法新约》签订后,获委派“广西勘界事务钦差大臣”,正是他的职位和此前的经历,以及他是广东籍人、时“清流”代表人物张之洞任两广总督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二、
谕旨委任、拜会军机大臣、慈禧太后召见

《邓承修勘界资料汇编》整理的《邓承修勘界日记》是从1885年8月13日起,至1886年10月16日止,也就是从受命勘界到第二次赴边关。

据《邓承修勘界日记》1885年8月13日载,邓承修先生在参与签订《中法新约》后,原已获准告假两月回乡省亲,但是,该日突接谕旨委任“广西勘界事务大臣”。中越边界勘界分广西段和云南段,邓承修负责广西段,主要随员有广东粮道王之春、直隶候补道李兴锐;周德润负责云南段,主要随员有候补道叶延眷、吏部主事唐景崧。谕旨明确“均会同该省督抚办理”。

值得关注的主要随员李兴锐、唐景崧。据《李兴锐日记》,李兴锐秀才出身从湘军起家、李鸿章手下洋务多年,比邓承修年长14岁,李兴锐晚年,历任江西巡抚、署两江总督。唐景崧则是广西灌县人,进士出身,在中法战争中,策朝廷起用刘永福抗法,并亲赴越境招刘永福归国抗法,建景字军镇南关大胜法军,是中法战争获胜的重要人物,后任署理台湾巡抚,抗击日军占领台湾。可能是唐景崧参加中越边界勘界时间很短暂,许多史料并无记载。此外,唐景崧也是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夫人的爷爷。

在邓承修受命勘界离开北京前,先后参加了军机大臣许庚身的宴请,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最高负责人醇亲王奕譞辞行,以及慈禧太后召见。

1885年8月31日,军机大臣许庚身邀请邓承修、周德润宴饮,许庚身是官宦世家,长期在皇帝和太后身边工作,深得最高层信任。宴会上许庚身对邓承修说:“修请假之日,皇太后谓修向来办事尚认真,才具亦好。”邓承修日记载:“修敬聆之下,不胜愧感,因谨志於此。”。从中也看到邓承修被委任“广西勘界事务大臣”,以及在光绪十年(1884),邓承修连续官升三级的原因,先是闰五月授内阁侍读学士(从四品),接着是七月授鸿胪寺卿(正四品),在八月份,邓承修又兼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是巨卿大僚汇聚之地,此时的邓承修,已经可以在总理大臣的头衔下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和共事。

1885年9月2日,邓承修递交随带司员折获准后,与周德润一同到醇亲王奕譞官邸辞行,讨论及各省提督多由总督任命,不合体制问题,邓承修言“守边提督宜特旨准具奏事,庶不至为文官所制。”甚得奕譞赞赏。奕譞对中越勘界说:“法越立约,越并不来告,越实无理。此行惟有自固藩篱,勘定中越界址,亦非与法人分界也。”谈及另一著名“清流”人物张佩纶命运时甚感惋惜。

1885年9月9日,慈禧太后召见邓承修。邓的日记所载许多非常有意思。“卯刻,进内候旨,错服行装,已入东华门,始悟,急着人取。辰刻,召见,幸赶及。”清朝的大臣很辛苦,早上五点钟就要赶上朝奏事,邓承修可能较紧张没有穿对朝服。皇太后和皇上则在七时至九时前开始召见大臣,辰时生肖上为“龙”、五行上为“土、水、木”;接下来的已时生肖上为“蛇”、五行上为“火、金”。早朝的时间,对应龙、蛇和五行俱全,可能有其特定含义和讲究。对各个历史皇朝君皇评价,有“清十三朝无昏君”之说,看过小说《狼图腾》的人,可能会深刻体会到寒冷地区游牧民族的生存睿智。

当天上午,慈禧太后召见三位大臣,邓承修是第二位被召见,时已九点,召见结束为十点钟。日记中整个召见过程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慈禧太后以询问行程改海路开始,转而谈《中法新约》说:此番立约,实系草草了事,朝廷吃亏在无水师。修对:无水师决难争胜,不独马江之败为然,即去岁刘永福之败,亦系江水暴涨,不能立脚,该国轮船驶入,遂败退。且基隆、澎湖已失,声息不易通,军械不易运,台防危在旦夕,不得不作此收场。

邓承修非常聪明顺着慈禧太后的话语,并为话语提供依据,且为后面自己保荐刘永福埋下伏笔。

慈禧太后要求邓承修勘界尽心尽力。修对:但天津条约已定,北圻统归法人保护,无可活动,只可不令他人到占我尺寸而已。臣昨与德润商量云:此事必须通盘筹划,不可遽云活动。缘北圻与广西联界,土瘠民贫。云南多出产,彼所注意。我若多占粤境,彼必藉口侵占滇境,洋人做事精密,我必吃亏,不可不防。慈禧太后说:汝这话,说得不错。

邓承修不愧是部吏出身,头脑清晰,说话很有分寸。强调此次勘界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这是实话,弦外之音,当然也是保全自己的策略;强调“粤地贫瘠,云南富饶”、“通盘筹划”整体有利而行,已显见识又合慈禧太后胃口;强调“洋人做事精密”,可能是暗示京师臣僚不肯“实心任事”,提醒配合使臣的其他官员也应该做事精密些吧?

邓承修转而上奏:“刘永福宜早安置,或放一实缺提督,以牢笼之。外间多谓刘难恃,臣以刘与法仇,惟恃朝廷援救,得有今日,今即食朝廷俸禄,岂敢复萌异志,虽至愚之人,决不出此。”原来刘永福早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反清,失败后退至越南境内,后法国入侵越南,配合越王抗清,在中法战争中被招安回国抗法,中法战争后,刘永福被冷落和防范,邓承修从国家利益和长远眼光出发极力保荐。慈禧太后回应:“张之洞曾奏请安置琼州。琼州孤岛,我水师不力,一旦有事,何以制之。不如内地,补一实缺,还妥当。汝可与张之洞商量。张之洞人甚肯用心,办事亦认真,以后叫他要好好做。汝可将此话告之,”(注1)

邓承修还提出抗法名将冯子材对广西边境熟悉,如勘界需要调用的请求,以及经广州会晤张之洞后,回家乡惠阳省亲三天的请求。均获慈禧太后的准许。

注1:《邓承修勘界资料汇编》P117-118,萧德浩
吴国强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