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折子戏春秋配上海京剧院(折子戏赏析第十一出)
京剧折子戏春秋配上海京剧院(折子戏赏析第十一出)从如何使用翎子,叶盛兰又悟到与翎子有紧密关联的“袍带”功夫和“箭”、“靠功夫,“厚底”功夫,同样要用这些技巧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他演的周瑜怎样端蟒、撩蟒、涮蟒、踢蟒;怎样抖袖、掠袖、掸袖、抽袖;穿不同服饰的时候,走怎样不同的台步,又怎样有抉择地使用劲头、尺寸的轻重疾徐,把这些互为衬托的技巧,天衣无缝地联系起来既得周瑜之形,又得周瑜之神;既展示了周瑜的气质又展示了周瑜的风度,形神兼备,真体内充。叶盛兰塑造的周瑜之“活”,就“活”在这里。有人这样评论过他:“叶盛兰是从心眼儿里演活了周瑜,我们也从心眼儿里承认他就是周瑜。”说明了观众的欣赏要求不仅是满足于程式上的美的享受,而是着眼于灵魂上的真的感染。而戏曲艺术塑造人物之“真”,就在于讲求人物的神韵。叶盛兰(1914-1978),名瑞章,字芝如,原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叶中定曾经是“四喜班”的花脸台柱。父亲叶春善是“富
剧情《群英会》是叶盛兰享有盛名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源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曹操八十万人马屯兵江北。周瑜借蒋干过江劝降的机会,修假书使离间计,借曹操之手先除了曹营水军头领蔡瑁、张允。曹操细思,始知中计,因使蔡中、蔡和诈降东吴。周瑜不露声色,与黄盖定下“苦肉计”,使其诈降北曹。周瑜的每一着棋,偏偏都被诸葛亮识破。奈何大敌当前,孙、刘必须联盟。待草船借箭成功火攻计确立,诸葛亮借来东风,周瑜再图杀他,诸葛亮已被赵云驾着小舟接回去了。把一场浩大的赤壁之战,浓缩在京剧舞台这一亩三分地上,充分显示了前辈艺术家的智慧和功力。
赏析叶盛兰一生遍演了京剧里的“周瑜戏”—《激权瑜》、《群英会》、《临江会》、《取南郡》、《回荆州》、《黄鹤楼》、《芦花荡》…而《群英会》堪称“周瑜戏”皇冠上的宝石,它使叶盛兰在程继先亲传与徐小香再传之后,成为又一个博得“活周瑜”美誉的艺术家。若论叶盛兰“周瑜戏”之妙,可借用程继先传授给他的八字秘诀:“心与神会,五子登科。”
所谓“五子”,就是嗓子、翎子、扇子、褶子、把子。用此“五子”,概括了小生行中的翎子生、扇子生、穷生、武小生各个方面的技巧。五子之中,嗓子为首。《群英会唱念繁重,十分吃功,没有一条“龙音”、“凤音”、“虎音”相辅相成的好嗓子,是演不好周瑜的。具体地说,龙音就是大嗓的立音,虎音就是小嗓的膛音,风音就是小嗓的轻柔音。叶盛兰三种音色齐备,唇、牙、齿、舌、喉功夫厚实,大段唱念,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翎子是指翎子生的基本功,实则包括了“蟒”、“箭”、“官衣”、“厚底”等各方面的功夫。如“大帐”一场,周瑜先是穿蟒,一个出场亮相,威中有雅,熠熠袭人;“舞剑”时穿箭衣,从琴声剑影中加重了周瑜性格的渲染。扇子是扇子生的基本功,实则包括了“硬褶子”的水袖功夫。比如,在“对火字”一场中,诸葛亮劈头一句:“恭喜都督,贺喜都督”,开门见山地说穿了蒋干中计的神机妙略,鲁肃呆头呆脑地插了句“他倒先……”,在“先知道了”未及出口的当儿,叶盛兰面凛冰霜,目不视鲁地把右手的水袖从背后一掸,这一掸,仿佛不是一只软绵绵的水袖,而是一条硬棱棱的铁杖,把周瑜既是狭隘心肠,又是大雅风度的双重性格,一笔枯荣地描写出来。褶子则专指书生和穷生的“软褶子”功夫,实则包括了“草鞋功。周瑜是个儒帅有了软褶子功底,方能把人物演得风流蕴藉。把子是武小生的基本功,实则也包括了“翎子”功和“靠”功。过去演《群英会》带“水战”,周瑜还要持枪扎靠。
但是,仅仅掌握了这“五子”的功夫,还是刻画不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来。叶盛兰深谙“以心为帅,以神为将,心与神会”的妙谛,能叫翎子表态,扇子传情,褶子谈心,把子说话。就以“翎子功”来说,在使用上就有“文翎子”和“武翎子”之分。《群英会》的周瑜在舞剑时,为了表现人物的夭矫倜傥,叶盛兰就把翎子耍得轻柔飘逸,宛若翩翩起舞的一对蛟龙。总的来说,《群英会》“大帐”一场,“文翎子”居多,主要表现雄姿英发的公瑾当年。等到“打盖”一场,为了表现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恨心理,叶盛兰使用的“抖翎”、“耍翎”、“咬翎”等技巧,就以“武翎子”为主体,把周瑜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就是:心指挥着神,神依凭着心;戏不离技,技不离戏。
从如何使用翎子,叶盛兰又悟到与翎子有紧密关联的“袍带”功夫和“箭”、“靠功夫,“厚底”功夫,同样要用这些技巧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他演的周瑜怎样端蟒、撩蟒、涮蟒、踢蟒;怎样抖袖、掠袖、掸袖、抽袖;穿不同服饰的时候,走怎样不同的台步,又怎样有抉择地使用劲头、尺寸的轻重疾徐,把这些互为衬托的技巧,天衣无缝地联系起来既得周瑜之形,又得周瑜之神;既展示了周瑜的气质又展示了周瑜的风度,形神兼备,真体内充。叶盛兰塑造的周瑜之“活”,就“活”在这里。有人这样评论过他:“叶盛兰是从心眼儿里演活了周瑜,我们也从心眼儿里承认他就是周瑜。”说明了观众的欣赏要求不仅是满足于程式上的美的享受,而是着眼于灵魂上的真的感染。而戏曲艺术塑造人物之“真”,就在于讲求人物的神韵。
主演叶盛兰(1914-1978),名瑞章,字芝如,原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叶中定曾经是“四喜班”的花脸台柱。父亲叶春善是“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叶盛兰幼入朱幼芬所办的“福清社”科班,习旦角。12岁转入“富连成”社,仍习青衣、武旦。毕竟是知子者莫若父,叶春善从盛兰的性格上分析,台上台下都是男儿本色,不屑于扭扭捏捏地易弁而钗,必须改弦更张,因材施教。便毅然命他放弃旦角,专工小生。先后师从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等名家。他的武小生戏则得益于姐夫茹富兰(“富连成”著名小生、武生)的悉心传授,奠定了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小生的重要基础。出科后,叶盛兰又拜入程继先门下,进一步得到深造。1931年秋,叶盛兰应马连良的邀请,搭班“扶风社”。1945年,叶盛兰成立“育化社”,开创了京剧小生挑大梁的先例。他还与小翠花、华慧麟言慧珠、吴素秋、章遏云、李玉茹、张君秋等有合作。由于他文武兼备,昆乱不挡,加上天赋佳嗓,被认为是当代小生首席,并形成当代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