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经实勘资料并结合村史调查,对至元二十五年河道迁徙考察依据如下:原阳县历代黄河变迁图元代黄河下游河道流经地区示意图由于这次黄河改道,元朝相关史志典籍没有详细记载,经原阳河务局史志编撰人员考察古堤防遗址、勘察地形、地貌并结合地质勘探和土壤成分分析,结合村史调查等多方考证,对大河流路走向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本次改道经贺屯南行,经关王庙、阔堤、曹李庄、白堤口、范堤口,在原阳县城西,葛埠口和祖师庙之间,折向东南,马庄、任庄、毛庙、毛老庄都是河道所经之地。宣化堡、轱辘湾、马头村为南岸村落。河过马头村折向东北明石,高明古,又东北过东脑、献功、查地复转东南方向,历太平镇、双龙王、东衙寺、梁寨、老河,进入封丘。

据史志记载,自后晋开运三年(946)到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863年间,黄河在原阳县境内决口漫溢达67次之多,其中迁徙改道4次,最终黄河由县北改道县南。

1128年,原阳黄河在贺屯决口,形成第二次迁徙改道,大河自原阳县北移至原阳县西,又移至县南,进入封丘,导致历史上阳武、原武两县隔河相望达160多年。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1)

历史上黄河在原阳曾四次改道 肆意奔流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大河在阳武黑羊山和福宁集之间的贺屯村再次决口,至此“河出阳武县南,县北之流绝,新乡之流亦绝”。意思是说,黄河在原阳北部故堤贺屯再次决口,黄河再次改到,由原来正东方向转向正南,黄河从原阳以北转向原阳以西,阳武县北乃至整个新乡原黄河河道断流,一个新的河道再次形成。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2)

元代黄河下游河道流经地区示意图

由于这次黄河改道,元朝相关史志典籍没有详细记载,经原阳河务局史志编撰人员考察古堤防遗址、勘察地形、地貌并结合地质勘探和土壤成分分析,结合村史调查等多方考证,对大河流路走向得出一个基本判断。

本次改道经贺屯南行,经关王庙、阔堤、曹李庄、白堤口、范堤口,在原阳县城西,葛埠口和祖师庙之间,折向东南,马庄、任庄、毛庙、毛老庄都是河道所经之地。宣化堡、轱辘湾、马头村为南岸村落。河过马头村折向东北明石,高明古,又东北过东脑、献功、查地复转东南方向,历太平镇、双龙王、东衙寺、梁寨、老河,进入封丘。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3)

原阳县历代黄河变迁图

经实勘资料并结合村史调查,对至元二十五年河道迁徙考察依据如下:

地质考察证明,沿途曹李、白庙、祖师庙、马庄、曹庄、汤庄一带,地表土层以下1米至2米处,皆为粗沙,系河相沉积而成,由此推断为古河道行经之地。

阔堤、白堤口、范堤口、葛埠口、宣化堡、肖堤等,均沿古堤防分布,都是以堤、口、堡等与河工名称有关的村落。

轱辘湾、贾湾、尚湾、东淖、老河等村名,皆以堤形河势得名。此外,还有码头、辛口为黄河古渡口,东衙寺、东衙寺、盐运司均为河道管理衙门所在地。

由于金代对黄河决溢记载不详,对河道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这次黄河改道,大致沿原阳县城西侧、西南侧转向东南,距离原武县城较远,此后,阳武在大河之东,阳武在大河以西,两县作为难兄难弟,隔河相望达160余载。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4)

原武镇玲珑塔始建于宋代

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有河患记载起,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荥泽决口后,黄河改道行走原武、阳武两县之南,大河沿至元河道行河162年,史书记载仅原武、阳武两县黄河决溢年份就高达25年以上。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5)

原阳黄河沙丘

黄河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把原武、阳武冲了数十遍,滚滚洪水过后,留下了漫漫荒滩、黄沙,带有这样的地理特征的村庄有:沙岗、沙岭、胡沙窝、沙圪当等。关于黄河故道有河底铺、东(西)川村、东(西)老河等;在古黄河的弯曲处,有杨湾、回湾等;黄河的滩涂上有毛滩、夹滩等;黄河古渡口有马头(码头)、下马头等;黄河决口处有口里、河头等。

黄河历次改道年份(黄河在原阳贺屯决口改道南流)(6)

原阳黄河堤防

为防御洪水,就要修筑堤防,所以有关黄河大堤的村名也不少,如磁固堤(意为黄河大堤坚磁牢固)、仁村堤、堤头、夹堤等,全县有关黄河和大堤的村名有50多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