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鉴于明朝为火德,朱元璋便将儿子们定义为木德,从长子朱标开始,诸子均以木字旁的汉字命名,孙辈则以火字旁的汉字命名,以此类推。或许是觉得这种命名规则会导致后世子孙重名者多,朱元璋又分别给诸子制定了辈分表,比如四子朱棣家的“高zhan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并要求从孙辈开始必须按辈分表依次排下去。既然朱家要世代贵重,那么朱元璋在给自己子孙起名上面就更加不能马虎了。朱元璋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让他自己琢磨,怕是难为他了,好在他下面有宋濂、刘伯温等大儒。他虚心向大儒们请教如何给子孙起好名字。大儒们教他以“五行相生之说”来给子孙命名。所谓“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生不息。朱元璋的祖上没出什么读书人,大多都是地道的穷苦人,所以在取名上会显得比较简单。当时元朝规定庶民不得起名,只能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日期,或者父母两人的年龄之和来命名。比如朱元璋的爷爷叫

前言

说起明朝皇帝来,的确是各种欢乐多,有蟋蟀天子之朱瞻基、土木堡战神之朱祁镇、姐弟恋之朱见深、角斗士之朱厚照、紫极仙翁之朱厚璁、旷工大王之朱翊钧、一月天子之朱常洛、木匠皇帝之朱由校和劳动模范之朱由检。

就连明太祖朱元璋现在都被冠上了“化学家”的称号,朱元璋要过饭、当过和尚,要贴标签也应该是和这些方面相关啊。如果非要在明朝皇帝中找出一个化学家,明世宗朱厚璁不应该更适合吗?毕竟他会炼丹,还能和化学沾上边。朱元璋又不炼丹,咋就和化学扯上关系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面的故事。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1)

喜欢炼丹的嘉靖都没被称为化学家,朱元璋却成了化学家

一、朱元璋和化学结上的“缘分”

1、朱元璋给子孙们定下的命名规则

朱元璋的祖上没出什么读书人,大多都是地道的穷苦人,所以在取名上会显得比较简单。当时元朝规定庶民不得起名,只能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日期,或者父母两人的年龄之和来命名。比如朱元璋的爷爷叫朱初一(估计是某月初一出生的)、父亲叫朱五四(估计是当时父母年龄相加起来是54岁),他自己则因为排行老八,被起名为朱重八

朱重八自加入郭子兴的反元义军后,凭借他的勇气和智慧博得了郭子兴的信任,不仅收其为义子,还为其改名为朱元璋(意为诛灭元朝的利器),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朱元璋最后竟然真的推翻元朝了。朱元璋在功成名就之后,自然不会再让别人笑话自己父祖、兄弟的姓名粗鄙,便给他们都改了名,比如他为他父亲改名为朱世珍(意为朱家世代贵重)。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2)

五行相生相克

既然朱家要世代贵重,那么朱元璋在给自己子孙起名上面就更加不能马虎了。朱元璋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让他自己琢磨,怕是难为他了,好在他下面有宋濂、刘伯温等大儒。他虚心向大儒们请教如何给子孙起好名字。大儒们教他以“五行相生之说”来给子孙命名。所谓“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生不息。

鉴于明朝为火德,朱元璋便将儿子们定义为木德,从长子朱标开始,诸子均以木字旁的汉字命名,孙辈则以火字旁的汉字命名,以此类推。或许是觉得这种命名规则会导致后世子孙重名者多,朱元璋又分别给诸子制定了辈分表,比如四子朱棣家的“高zhan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并要求从孙辈开始必须按辈分表依次排下去。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3)

明朝皇帝列表

2、朱元璋的子孙通过造字来起名

明朝对于宗室的管理算是比较严格的,无论哪个藩王有儿子出生,都不允许藩王自行给儿子起名,得由王府属官将藩王之子年满五岁的消息上报给宗人府,待宗人府核查无误后,便会让礼部官员按朱元璋定下的规则来起名,名字起好后还得报皇帝审批,皇帝认可后再行赐名。初期时,这一套体系运转得还比较流畅,毕竟宗室子弟的数量还不多。

明朝的藩王看似权力很大,可经过朱允炆和朱棣的持续打压和大力管控,藩王们是啥也做不了。藩王及其子孙们即使是想当个农民、商人都不行,只能靠着朝廷按人头和爵位给的俸禄来养家糊口。爵位的获取和传承有严格的规则,宗室子弟们没法钻空,可人头这一块却有漏洞可钻,朝廷并没有规定每个宗室子弟生孩子的上限,那么大家便可以通过不断地生孩子来创收。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4)

明朝的初代藩王

比如宣德朝的庆成王朱钟镒,他生了44个儿子,这些儿子给他生了163个孙子,这些孙子又又给他生了510个曾孙,把朝廷都给吓坏了,为此还专门派大臣去查他们家是不是虚报宗室身份,结果查出来全是真实的。正是在这种效应下,明朝宗室的人口数量不断飞涨,正德年间还只是3000人左右,嘉靖年间涨到15000余人,万历年间涨到了62000余人。有人统计了明朝宗室的人口增长规律,是为每10年涨1/3,每30年涨1倍。

就拿朱钟镒出身的晋藩来说,最初是不到20人,结果到万历初期便涨到了5200多人,即使按四代同堂计算,仅晋藩便需要超过1300个相同偏旁部首的汉字来起名。汉字只有那么多,这让礼部从哪儿去找这么多字?即使是把所有的生僻字都用上也不够。那怎么办呢?礼部便想到可以通过造字来给宗室子弟起名,比如朱慎镭的“镭”、朱征钋的“钋”和朱效钛的“钛”等,这些字和化学是不是就有交集了?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5)

藩王越来越多,藩王的子孙也越来越多

二、《明史》和《元素周期表》产生的交集

1、《元素周期表》的传入

纵观华夏古代史,思想家和军事家等屡见不鲜,而像化学家、物理学家这种科学家却屈指可数。反观西方,自从文艺复兴后,各种科学家层出不穷。当然,这是文化差异所决定的,儒家文化的特性决定了科技难以受到重视,当西方在深耕物质和元素领域时,大儒们大多还停留在金木水火土的认知上面。

十九世纪中期,沙俄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各种实验,发现元素是存在周期规律的,便以此为基础,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当时满清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诞生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才,比如徐寿。徐寿原本是一心考科举的,后觉得科举无用,便开始自学天文、地理、医学和数学等一切他认为有用的知识。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6)

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徐寿越学越想学,他有一堆问题想通过学习来找到答案,可当时又没什么专业的学校可以教他。思来想去,他跑到了更容易接触西学的上海,经过一番打听,得知有个翻译和出版西学书籍的墨海书馆,他便赶紧跑过去。他在那里不仅看到了很多以前没看过的西学书籍,还结交了当时在翻译西学书籍上面有一定造诣的李善兰,这为他后面从事翻译工作打下了基础。

当徐寿第二次到墨海书馆时,他读到了英国人编著的《博物新编》,书中关于化学的各种知识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为此,他购买了很多做实验用的东西,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边做实验,边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快他便在西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名声,因此被推荐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任职,他在那里建了一个翻译局,主要翻译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存在。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7)

元素周期表

2、《明史》为化学元素的翻译帮了大忙

徐寿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没有外语词典的,他要想把《元素周期表》用汉字描述出来绝对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开创性工作。徐寿的外文水平有限,他便让英国传教士口述各种元素的原意,他再来用合适的汉字进行表达。像“铁、铜、银、金”等元素算是比较容易对照上的,毕竟涉及这些元素的物质,中西方都用得比较广泛,也有交流,可更多的元素却都还等着他去翻译。

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寻找规律,总结方法。徐寿见这些常见的金属元素都是金字旁的汉字,便制定了几项翻译规则,比如根据某元素的原音来找近似发音的汉字,金属元素从金字旁汉字中找,气体元素从气字头汉字中找,其他元素从石字旁汉字中找。至于像汞这种特殊的金属元素,因其是液体,且华夏也早已有之,便不在规则之内。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8)

徐寿画像

规则是有了,可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符合规则的汉字呢,这可把徐寿给难住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图书馆中无意翻阅到了《明史》,书中有一个诸王世系表,表中人物的姓名里有各种带金字旁的生僻字。徐寿发现这里面的字很适合用来给金属元素命名,比如朱成钯的“钯”,朱效锂的“锂”和朱弥镉的“镉”等。

金属元素解决之后,那些非金属元素再次让徐寿犯难。然而聪明人是善于举一反三的,徐寿心想自己的处境和明朝的那些礼部官员岂非一致?既然人家可以无中生有,各种造字,为何自己不行呢?于是他在遵循既定规则的基础上,自己给非金属元素进行造字,其中像“溴”这种元素既非气体,又非金属,但是其呈现的是液体状,他则用了三点水旁。如此下来,《元素周期表》的翻译问题算是解决了。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最被低估的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被人称为)(9)

朱元璋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结语

纵使到科技先进的今日,徐寿定下的那套元素命名方法依然在化学界沿用,每有新的元素出现,化学家们还是像徐寿那般命名,比如“镆”元素等。为何如此?因为这套方法对我们学习这些元素有极大的帮助。

即使我们不知道这个元素具体是什么,可我们只要看到相关的汉字,便能够快速判断是这个元素的属性,乃至读音,比如“氯”元素等。

徐受自然是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化学家。那么帮助到他的朱元璋呢?朱元璋是不是化学家呢?

参考文献:

《明史》

《格致汇编》

《记徐雪村先生轶事》


本文为文史写手鄂G游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的关注与转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