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夫父母(周父临终前和儿女的对话)
周夫父母(周父临终前和儿女的对话)周家三个孩子没有人察觉到李素华这番话有何异常,周志刚去世前,确实说过以他们这三个孩子为荣的话,他们以为李素华这么说,只是想安慰他们不要太伤心,却不知李素华这么说,也是再和他们告别。她抱了一床厚被子,铺在周志刚身上,淡定地对周蓉说:不哭,看你爸的脸多舒展啊。知道为啥吗?有你们这些好孩子,他放心,妈也放心。秉昆问周志刚,在他心里,三个孩子谁是最好的?周志刚笑着说:你姐和你哥不在家,我就说秉昆是最好的。你哥和你不在家,我就对你姐说,你是最好的。爸爸是老狐狸,你们三个就是小狐狸,你妈妈是养狐狸的。三个孩子听完这句话,纷纷带着笑意进入了梦乡。只有李素华背对着她们,默默地流着眼泪。她没有哭出声,身子也没有因抽泣而颤动。晶莹的眼泪顺着眼角落下来,却怎么都流不尽。深夜,三个孩子都睡着了,李素华听到周志刚的喘息声越来越弱,她扭过头看了一眼这个陪伴她一生的老伴,下定了某种决心。第二天天微亮,家里人才发现周志刚
周志刚和孙子下棋时,突然眼前一黑,昏倒在地。秉昆吓坏了,立刻和发小一起用推车将周志刚送到医院抢救。医生告诉秉昆,周志刚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提前准备后事吧!
秉昆大脑一片空白,他从未想过父亲会走得这么突然。好在周志刚渐渐从昏迷中醒来,意识清醒了些。他拽着秉昆的手,说了一句:回,回家吧!
这句话仿佛用尽了周志刚浑身的力气,秉昆将父亲送回家后,父亲便昏昏欲睡。李素华斜坐在炕上,紧紧握着周志刚的手。她想时刻感受他的体温,再也不离开他一步。临近傍晚,周志刚才再次苏醒过来。他抽着秉昆亲手做的烟,渐渐恢复了精气神,对李素华说:老伴,还是回家好啊!
周志刚话音刚落,秉义便推门进来,紧接着周蓉也回来了。一家人睡在一张炕上,在漆黑的夜晚诉说着轻柔的心事。
秉昆问周志刚,在他心里,三个孩子谁是最好的?周志刚笑着说:你姐和你哥不在家,我就说秉昆是最好的。你哥和你不在家,我就对你姐说,你是最好的。爸爸是老狐狸,你们三个就是小狐狸,你妈妈是养狐狸的。
三个孩子听完这句话,纷纷带着笑意进入了梦乡。只有李素华背对着她们,默默地流着眼泪。她没有哭出声,身子也没有因抽泣而颤动。晶莹的眼泪顺着眼角落下来,却怎么都流不尽。深夜,三个孩子都睡着了,李素华听到周志刚的喘息声越来越弱,她扭过头看了一眼这个陪伴她一生的老伴,下定了某种决心。
第二天天微亮,家里人才发现周志刚在夜里去世了。李素华没有放声大哭,也没有对孩子诉说她和周志刚的往事,甚至连一滴眼泪都没掉。
她抱了一床厚被子,铺在周志刚身上,淡定地对周蓉说:不哭,看你爸的脸多舒展啊。知道为啥吗?有你们这些好孩子,他放心,妈也放心。
周家三个孩子没有人察觉到李素华这番话有何异常,周志刚去世前,确实说过以他们这三个孩子为荣的话,他们以为李素华这么说,只是想安慰他们不要太伤心,却不知李素华这么说,也是再和他们告别。
当天晚上,三个孩子坐在外面商量周志刚葬礼的事,李素华劝道:你们怎么都在外面呀?这么冷的天,有事进屋商量吧!你爸是老共产党员,不兴守灵。冬天这么冷,要是把你们冻坏了,你爸该埋怨我了!
三个孩子回到房间商量事情,商量太累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周秉义突然惊醒,看到李素华不在床上休息,他大声喊道:妈呢?妈去哪了?
三个孩子走到屋外,发现李素华坐在灵棚内,握着周志刚的手离世了。临走前,她没有交代孩子任何遗言,她和周志刚一样,对三个孩子十分满意。看着孩子们越过越好,她走得心安又坦然。
初看这一幕时,我在屏幕前哭得鼻涕横流。她和周志刚要有多深厚的感情,才能在周志刚去世后陪他一同离开啊!黄泉路上,她是怕他孤单,没人说话,没人照顾他吗?可她身体还算硬朗,怎么舍得抛下三个孩子离世呢?
如今重温这一幕,我依然哭红了双眼,不过我突然懂得了李素华为什么要选择在周志刚入土前离开,也明白了周志刚为什么说自己是老狐狸,李素华是养狐狸的人,李素华虽然得过脑血栓,忘了许多事,但她的心思,比所有人都通透。
周志刚是她的主心骨李素华出场时,已经人到中年,她没有周志刚赚钱养家的能力,也没有读过书,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她和大多数平凡又普通的母亲一样,每天只知道围着家庭和灶台转。周家有三个孩子,每天照顾孩子们吃饭穿衣,占去了她青春最美好的年华。
好在她操劳半生,三个孩子都有了出息。周秉义去了建设兵团当知青,虽然那里条件艰苦,但只要好好干,未来有前途可奔。周蓉虽然只上初中,但成绩出众、容貌清纯,是光子片数一数二的才女。老三周秉昆虽然成绩不好,但为人憨厚,最懂得体贴她。
周志刚虽然有些大男子主义,但他从未嫌弃李素华没有文化,也没有认为女人就应该为了家庭操劳,反而他比大多数丈夫更懂得体贴妻子,懂得照顾妻子的感受。对李素华而言,他们住在破旧的光子片,但一家人温馨和睦,拥有着看似简单却最暖人心的幸福。只是时代变换,周家的命运,也时刻在发生着改变。
光子片家家户户只能留一个孩子在家,其余孩子都要下乡当知青。本来李素华打算让秉昆下乡,周蓉留在家,毕竟一个女孩子出门在外不安全。谁知周志刚和周秉义前脚刚走,周蓉就背着家人去了贵州。
等到家人知道时,她已经坐上了去贵州的火车,去找经常通信的北京诗人冯化成了。周蓉是周家唯一的女儿,也是周志刚夫妻俩的掌上明珠,如今她却背井离乡,为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抛弃了父母,周志刚越想越气,不愿认周蓉这个女儿。
周蓉去贵州三年,三年里鲜少给家人写信,很多次,李素华想周蓉想到掉泪,可她除了哭泣,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志刚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周家说一不二的人。李素华和绝大多数妻子一样,只负责家里的吃喝拉撒,家里需要拿主意的大事,都要依靠周志刚。李素华早已习惯了听周志刚的话,所以周志刚不许周蓉回来,她也不敢悄悄联系周蓉,让周蓉回家。
过年时,周志刚本应该回家和李素华团聚,可他还是放心不下周蓉,去了贵州。李素华接到周蓉的来信后,激动地掩泪哭泣。周蓉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就算周志刚不认她这个女儿,她心里还是记挂她,只是这份记挂只能放在心里,如今周志刚接纳了周蓉和冯化成,她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接女儿回家了。
李素华的激动,恰恰反映了周志刚在她心里的地位。她不敢忤逆丈夫的意思,哪怕知道他做的是错的,哪怕心里有意见,还是会支持他的决定。周志刚,就是她的主心骨,是她生活的中心。
李素华得了脑血栓,昏迷多年。这些年里,周志刚几乎没照顾过她,也鲜少出现在她身边,所以她醒来时,除了记得秉昆,依赖郑娟,对身边的一切都觉得陌生。
过年时,周志刚从外地回来,郑娟特地拿着全家福,把照片上的人一一介绍她认识,让她记清楚周志刚的模样。李素华笑着看向照片,脑海里却想不起任何东西。
傍晚,周志刚回来,掀开了卧室的帘子,李素华怔了一下,紧接着缓缓起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喊道:他爸!
李素华认出了周志刚!李素华的病,让她忘掉了很多人和事,可她却在这一刻,记起了周志刚,这个和她携手半生,相互依偎的爱人。周志刚又惊又喜,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在李素华的肩头。
深爱到极致,向他而生。李素华对周志刚的爱就是如此,爱上一个人很简单,忘记一个自己深爱过的人却很难。连她自己都不曾察觉,周志刚早已刻到她的骨子里,成了她想忘也忘不掉的人。
周志刚是李素华的主心骨,是支撑她努力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她了解周志刚的一切,哪怕是他随口唠叨的题外话。正是因为了解,周志刚去世前和三个孩子聊天时,孩子们以为父亲没事了,开始嬉笑打闹,只有李素华知道,周志刚在强撑着身子,说完他生命尽头最想说的话。
虽然周志刚去世前没有和李素华谈心,但那些没有宣之于口的情话,她都懂。周志刚去世,她对人生也没有了期待,既然相爱一生,就生同衾死同棺吧!
李素华的离世,将她和周志刚的爱情渲染到极致。但鲜少有人知道,李素华离世前一夜未睡,在思考什么。她选择离开,不止为了爱情,更为了孩子。
李素华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各有本事,但对李素华而言,秉昆是个独特的存在。
秉昆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所以在家里总是抬不起头来。长大后,周秉义考上北大,成了省长的女婿,周蓉也考上北大,嫁给了著名诗人冯化成,毕业后成了副教授,前途无量,只有周秉昆碌碌无为,没有拿得出的成绩,还娶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当老婆。
秉昆从小到大都自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父亲的认可,可周志刚从未夸过他一句,过年时,周志刚带着一家人外出拜年,只夸周蓉和秉义让他脸上有光,秉昆在家照顾李素华几年,没有得到他一句肯定。
秉昆去火车站送周志刚离开时,还被周志刚狠狠数落一通,周志刚劝他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觉得照顾母亲、替周蓉养孩子,就像做了多了不起的事似的,就算没有这些人和事拖累他,他依然考不上大学,成不了人才。
这番话,字字诛心,一句一句敲打在秉昆的心窝上。自这以后,秉昆发誓,不做出名堂绝不和父亲写信。
在周志刚眼里,只有上大学,为家族带来荣誉才是孝顺。但对李素华而言,并不是这样。当年家里人下乡当知青,家里只有她和秉昆。秉昆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陪她唠嗑,替她解决家里的大小事,还花心思逗她开心,要不是秉昆体贴她,心疼她,那些没有丈夫在家的日子,她该有多难熬啊!
秉昆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为人善良。周蓉过年回来时,秉昆特地买了一大串猪肉。在那个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猪肉。秉昆花钱买了肉,却舍不得吃一口,全都包起来留给周蓉带走。
李素华心疼儿子这么懂事,特地做了几块红烧肉给秉昆吃,秉昆明明馋得流口水,还是留出几块给母亲尝尝。有多少孩子吃到好东西记得给母亲吃呢?正是秉昆这种看似简单又平常的举动,打动了李素华。
所以李素华昏迷多年后醒来,听到秉昆哭着说: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呢?
她才会红着眼睛说:不能,你是妈的心肝老疙瘩,我的秉昆。
秉昆一直在家里没有存在感,是李素华的认可给了秉昆自信。她会对秉昆说:秉昆,你比你哥你姐强。你哥你姐在一九六九年走了以后,妈就觉得他们是真走了,再也回不来了,回来也就是看一眼,家里有个啥事,抓不着也摸不着。家里不都是你在操劳吗?有你在,妈觉得可踏实、可踏实了。
正是李素华的话说到了秉昆心坎里,她肯定了秉昆在家里的价值,肯定了他这些年的默默付出,所以他一心想做一个养口体、养心智的人,让父母觉得幸福。
周志刚望子成龙,李素华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养儿防老。他们的要求不同,所以喜欢的孩子不同,但对李素华而言,她更懂秉昆,也更心疼他。
秉昆在周志刚去世前,问他最认可哪个孩子时,就证明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需要解开。但周志刚巧妙地避开了这个话题,没有给秉昆正面回复。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周志刚在秉义和周蓉面前维护秉昆,早已证明了他对秉昆的认可和爱。
李素华心思通透,她自然懂秉昆话中的意思,这些年,她最亏欠的孩子就是秉昆。周志刚交代后事时,她就想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她老了,以后只会更糊涂,甚至吃喝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到时候,她能走得和周志刚一样安祥吗?
成为包袱,不如走得体面秉义是家里的长子,理应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可他结婚后就入住在冬梅家,对冬梅的父母比对自己父母还好。大年初一,他在家里吃了一顿饭就走了,初二时连家都不回,周志刚只在家里呆几天就要继续外出工作,作为儿子,他难道不应该回家看看,和父母说说知心话吗?况且两家离得又不远。可直到初三,秉义也没回家。
秉昆气冲冲地指责秉义没良心,秉义却借口在冬梅家招待客人,没办法抽身,秉昆指责道:没你不行呗?他们家以前没你就不过了?还是你压根就不想走?对,省长女婿最重要,省长女婿的身份高于一切。
秉义恼羞成怒,狠狠踹了秉昆一脚。如果不是秉昆提醒,或许他只会借口太忙,直到周志刚坐火车离开,也不会回家里看一眼。周志刚和李素华身体健康时,秉义都尚且如此,如果李素华真的卧病在床,还能指望秉义照顾她吗?或许他时隔数月,能回来看她一眼就不错了。
周蓉的工作虽然不忙,但她毕竟是女儿,那个年代,鲜少有生了儿子还让女儿养老的人,况且周蓉娇生惯养,又活得自我,不懂得体谅别人。如果她吃喝拉撒需要人照顾,周蓉能吃得了这份苦吗?久病床前无孝子,周蓉这种吃不了苦的女孩子,更不会成为孝子。
她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郑娟。她昏迷那些年,是郑娟每天给她端屎端尿,为她按摩穴道,才让她苏醒后能重新下地走路。但李素华的身体,是郑娟每天按摩,导致双手变形换来的。
李素华当初卧病在床时,周志刚曾试着照顾了她一晚,第二天家里就乱成了一锅粥,碗打了,尿盆洒了,被褥也湿了。周志刚没办法,只能认下郑娟这个儿媳妇,让她继续照顾李素华。
李素华心里清楚,郑娟才是为这个家付出最多的人。所以李素华发现郑娟和秉昆闹矛盾时,才掏心窝地说:娟,从前呐,我跟你爸最看不好的就是秉昆,小时候他哥哥姐姐学习成绩好,他费尽心思也只能考及格,我经常想,是不是我怀他的时候累了,营养不够?你爸说,家里有两个孩子有出息就行了,哪能个顶个都优秀?可没想到老了,也就得上他的济了。妈这心里跟明镜似的,妈哪是得了他的济啊,妈是得了你的济啊!
郑娟这一生太苦了,年轻时所托非人,未婚先孕。后来遇见秉昆,又要照顾李素华、又要照顾周蓉和自己的孩子,眼下日子刚好过些,孩子也长大了,她又老了。未来一想到郑娟又要跑前跑后地伺候她,她心里过意不去啊!
既然继续活着,注定成为孩子的拖累,不如趁着还没给孩子增添负担,轻松离开。三个孩子都大了,各有各的生活,未来的路,她相信没有她的拖累,孩子们会走得更好。
李素华去世时,郑娟的哭最动容。她嫁给秉昆后的生活,几乎都是围着李素华转,如今李素华走了,她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不过对李素华而言,她这么做,值得。
父母这辈子的心愿,大抵如这句话:年轻时,不拖累生你的人;年老时,不拖累你生的人。所谓的成功,不过如此。
李素华心里清楚,她已经拖累了郑娟半生,不能继续拖累她了,不然她走也走得不安心。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她体面的离开,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莫泊桑说: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我想这也是《人世间》想传递给我们的道理,一生很短,时间总是过得太快,而我们悟得太晚。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珍惜人生路上深爱你的人,因为一旦失去,便是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