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企业为什么和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

企业为什么和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班级直接冠企业名称万豪国际集团中国区人才经理陈雪芬告诉记者,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有人才不断涌入,我们认为就是这样一拨一拨大学生的进入,让我们企业永葆活力,尤其是服务行业,更需要这些素质好、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引子6月底,沈阳大学“万豪旅游”班 、“交通”班、“远大”班的学生毕业了。“万豪旅游”班的27名毕业生,有15人留在“万豪国际集团”工作。沈阳大学校企合作管理科科长程兴中告诉记者,学生与企业是双向选择,企业在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考量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理科专业的企业命名班就业比文科的就业形势还要好,以‘远大班’为例,本身机械专业就业环境就不错,加之学生之前在企业工作实践过,找工作变得简单了,考量薪资待遇成为毕业生的头等大事。”

一边是居高不下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另一边是企业开出高薪仍然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这种状况已存在了好几年,催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也推行了好几年。我们关注沈阳大学的12个校企合作班,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我们推出这篇新闻调查,也是在深思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有的企业只挑人不育人?为什么有的企业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或许,我们需要一个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或许,我们还需要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为什么和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1)

词条: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渠道、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所长,把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从生产第一线、科学研究中获得的科技成果紧密地贯穿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当中,促进学生就业,解决企业用工需求。

引子

6月底,沈阳大学“万豪旅游”班 、“交通”班、“远大”班的学生毕业了。“万豪旅游”班的27名毕业生,有15人留在“万豪国际集团”工作。

沈阳大学校企合作管理科科长程兴中告诉记者,学生与企业是双向选择,企业在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考量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理科专业的企业命名班就业比文科的就业形势还要好,以‘远大班’为例,本身机械专业就业环境就不错,加之学生之前在企业工作实践过,找工作变得简单了,考量薪资待遇成为毕业生的头等大事。”

万豪国际集团中国区人才经理陈雪芬告诉记者,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有人才不断涌入,我们认为就是这样一拨一拨大学生的进入,让我们企业永葆活力,尤其是服务行业,更需要这些素质好、踏实肯干的大学生。”

企业为什么和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2)

班级直接冠企业名称

学生有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

班级不以专业命名,而是直接冠以企业名称,这是校企合作的鲜明特征。

2014年8月28日,沈阳大学与北方重工集团、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中辰钢构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沈阳市分公司、辽宁天久企业集团、中兴软件技术(沈阳)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万豪国际集团等12家沈阳市大型企业在沈阳大学体育馆会议中心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北方重工”班、“远大”班、“沈阳地铁”班、“中辰钢构”班、“沈阳联通”班、“天久交通”班、“中兴物联”班、“中软计算机”班、“万豪旅游”班等12个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应运而生。当年,500多名2012级大学生以全新的班级形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来。

每名学生都有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毕业设计题目都来自于企业。按照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企业则派遣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就业方面,企业冠名班的学生可在大四时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入职工作。“这些以企业冠名的班级,通过‘3 1’模式,让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沈阳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长智说,比如“中软计算机”班,招收计算机相关专业60名学生,大一和大二每学期课程结束后都会设置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大四一整年时间在企业实习。

“还没到实习期,学院就早早地帮我们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老师还会不定期地到企业实地了解我们的实习情况和生活状况,面对实习中的问题,在第一时间为我们解疑释惑。”沈阳大学2013级“万豪旅游”班学生王勇告诉记者,校企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让就业有了保障,因此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企业为什么和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3)

企业仅设选修课

学生“吃不饱”感觉在“门外”

记者在沈阳大学采访时,很多学生表示企业参与度还需要加强。

2014级“哈津教育”班学生刘冰告诉记者 ,企业导师来讲的都是选修课,课堂教学中植入了一些哈津特色课程,实践教学也是去哈津幼儿园完成的,但还是有“吃不饱”的感觉,总感觉自己还在“门外”。

被问到来校企班学习更希望学到什么,现有的课程安排有什么需要改进时,王勇说,希望能多到几个部门去实践,想知道酒店的全面情况,比如,各个部门的职能,如何协调工作。“对现有的课程安排,我觉得应该再多点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

“企业导师毕竟不是专业老师,授课不如学校老师讲得仔细,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感觉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013级“ 交通”班的一名女生告诉记者。

李长智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在没有激励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意愿的确不高,现在校企班多数都是通过找校友、拉关系等途径建立起来的。参与合作的企业也主要停留在提供师生生产实训基地、安排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等较浅的层次。在成熟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应该参与到高校人才目标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形成联盟性组织等更多方面。”

那么,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与技能指导呢?

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参与校企合作除了社会责任的考量,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对口人才,进而实现盈利。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仅仅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校企合作来获得人力资源,而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安排专人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学生实习实训中一旦发生事故,又为企业增加未知风险。这些客观因素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

企业为什么和高校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4)

一半毕业生选择在合作企业就业

校企合作需考虑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沈阳大学的校企合作是我省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样本,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合作显现出合力的效果。但是,校企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目前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沈阳科技学院副院长张向东说,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因为缺乏详细的计划方案和监控制度,企业不能真正融入其中,以致无法发挥作用。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利益驱动的机制,更不用说具体的实施细则了,最终导致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一方无利可图,这样双方深度合作处于难产境地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记者了解到,沈阳大学的12个校企班学生在大四顶岗实习期间,100%有收入。程兴中说,学生在基础学习期间或去企业观摩实践是没有工资的,大四的顶岗实习企业会付给学生生活补贴,只要是顶岗学生就有收入,一般在1200元至1500元。

王勇说:“我们在酒店实习,酒店提供吃、住,每个月给1400元。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报酬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我们能够在第一线接触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

2013“ 交通”班学生李颖超说,顶岗实习可以使我提前进入职场,与正式员工一起工作,方便以后更好地适应就业,还是很不错的。我每月收入1200元,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来说,可以啦!”

校企班的学生会选择去那些合作企业就业吗?

“我会去,因为我学到了合作企业现阶段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毕业后可以更快地接手企业工作。对于外地生的我来说,毕业后可以直接有一份工作,在沈阳站稳脚跟是很不错的一种选择。”李颖超说。

记者了解到,沈阳大学校企班的学生选择留在企业工作的比例一般在50%左右。

李长智表示,应当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多元投资、提供土地、厂房等途径和方法,降低校企合作对企业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及风险,解决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寻求校企合作双赢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新媒体编辑:胡宜男

责任编辑:张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