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历史文化街区最新规划(第67期成果)
赣州历史文化街区最新规划(第67期成果)赣城是商业驱动城市变革的一个典型案例,城市格局从“军镇山城”演变为“商贸江城”;景观面貌变得开放而富有人文色彩;城内外各区依军事安全—农业资源—商业地利—人文景观资源的次序发展;城市轴线也随之依次扭转。区域性的经济交往催生古赣州的经济繁荣,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变革。古赣州成为交通商贸型城市,经历了职能转变,规模扩张,形态改变。指导教师:田银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摘要
导读
本期分享的学术成果简摘自华南理工大学城市形态研究室2016届博士毕业生吴运江的博士论文《赣州古代城市发展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第四章。
博士论文根据城市变革的时间节点对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发展变迁进行了研究论证,分为秦汉-南朝城市选址和迁址时期;唐宋城市变革时期;宋、明的“盗乱”和“王化”时期。本文针对赣州古城建设的繁荣期唐代宋代,讲述赣城从“山城”演变为“江城”的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作者:吴运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6届博士毕业生;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
指导教师:田银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摘要
区域性的经济交往催生古赣州的经济繁荣,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变革。古赣州成为交通商贸型城市,经历了职能转变,规模扩张,形态改变。
赣城是商业驱动城市变革的一个典型案例,城市格局从“军镇山城”演变为“商贸江城”;景观面貌变得开放而富有人文色彩;城内外各区依军事安全—农业资源—商业地利—人文景观资源的次序发展;城市轴线也随之依次扭转。
由于大庾岭交通便利,在经济重心南移和区域经济交往的驱动下,唐宋赣州城市发生了性质、职能、规模、形态的变革,成为阐释“唐宋变革”中的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典型案例,突出表现在城市规模、格局和形态的改变。
1.滨江扩城
古赣州城市规模和城市格局的演变
1.1 “山城军镇”特征的东晋高琰土城
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南康太守高琰在章贡二水之间建土城,为郡治,即后世赣州城之子城。经考证认为,该城面积约11~12万平方米,周长约为1.5公里,内部最多只能容纳600~1600人。它的几个特征说明了它的军镇性质(图1):
一、城镇规模小,官署占地大;
二、倚高、据险、封闭,利于防御;
三、不考虑经济活动。
狭小的城内,临江高差大,官署占据了大部分可用用地,均不利于经济活动,然而有利于军事防守。可见此时的赣城仍然是一个军镇性质的“山城”。
图1 东晋高琰土城的范围和形态.
1.2 “江城”的雏形——南朝陈霸先土城
东晋高琰土城建造62年之后,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毁于卢循、徐道覆起义,迁址七里镇。又140年后,梁承圣元年(552年),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又在北伐之前将其复址于章、贡二水之间,是为陈霸先土城(图2)。
图2 陈霸先土城范围.
陈霸先土城与高琰土城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城市性质发生了变化。城内人口大致是3200~6400人,面积大致为69万平方米,可分为三个区——北部行政区、城东居民商市区和城西居民商市区。“九曲巷”、“古城巷”、“小古城巷”等处肌理痕迹和大街一起,暗示了城墙、城门和附近的瓮城或角楼的遗迹(图3)。
图3 曲巷和古城巷的特殊肌理暗示的城门和瓮城(或角楼)遗迹.
考古挖掘表明,城门外也有市井人家。按“上龙船庙”、“下龙船庙”的古地名可推测东南城门附近为码头,暗示了商市区的存在和临江的发展趋向。
1.3 “江城”——宋代两江四岸鼎盛格局的形成
陈霸先建土城为隋唐时期的赣州开拓了发展空间。此后隋唐三百年,张九龄开岭,赣城迅速发展,经政地位不断提升,于元和六年(811年)升格为“上州”。
唐末卢光稠割据赣州(902年),把赣城扩修至江边,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江城”。此时赣城可能只是整体形态意义上的“临江之城”,未必有舟船商旅往来的盛景。江边渚涘为卢光稠养马地(马孳巷、马市街),必是荒野滩涂。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诏令赣州负责广南纲运继续北上,赣州正式成为商货中转重镇,商贸活动迅速繁兴。
半世纪后,熙宁年间(约1073年)西河浮桥修筑,意味着宋代赣州城内已经难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和功能内涵,从而跨江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商贸繁荣的“江城”。
西、东、西南三个浮桥先后修建,可依次定义赣州城内外两江四岸的城乡发展时序(图4)。
图4 赣州城两河四岸城乡发展时序图.
及至南宋,不仅赣州城沿江部分已充分发展,而且实现了跨江的发展。保守估算城内面积2.9平方公里,有1.44万户、7.2万人,熙宁间商税排名全国第18,东南第7,流域第1,两江四岸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江城”景貌。
2.城市的新容
新建筑类型和人文景观的出现
商业经济的驱动下,城市面貌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唐宋赣州已成为“江城”,渐转走向世俗、繁荣、开放,出现了多种建筑类型,旧建筑也改变了性质,丰富了城市生活,带来城市新容。(图5)
图5 宋代赣州公共建筑分布图.
相对于宋城,此前的高琰土城是索然无趣的“山城”面容——堡垒、城墙、高台、军营、将士、军令、山越、叛乱构成城市意象。
宋代赣州的城市生活是丰富的,面貌是斐然生丽的。商业、服务业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的主流,大庾岭路络绎不绝的商旅和赣江上满载货物的商船,为这个城市带来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滚滚财源。
唐宋“江城”中大量丰富的新建筑类型可列举如下:
- 商业、服务业和公共福利事业建筑——酒肆、茶楼、客栈、商业会馆,还有官办的慈幼院、居养院、常平仓、义仓等。
- 公共服务和管理类建筑——商税场务、铸钱院等。
- 文教建筑——府学、县学、考院、书院、社学等。
- 宗教建筑——城内外见于史载的有十余间寺庙、道观、神庙等,其中景德寺有2600余间房舍,万尊佛像,规模远胜官府。
- 军事建筑的变异和人文景观的出现——郁孤台、望阙台、章贡台、凤凰台、庾江楼、白鹊楼、皂盖楼、马祖岩、尘外亭、峰山等,许多景观建筑变异自军事建筑。人文景观取代了军事功能,“赣州八景”领全国风骚。
3.唐宋前后的城市分区发育和主轴线转变
3.1城市分区及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
宋代赣州城内分为七个片区(图6),随着城市发育,城市的形态、肌理、主轴线也在渐次转变。
图6 城内外分区发展时序图.
宋代赣州城市分区按发展次序分述如下:
- 城北为衙署和风景区。地形险要,功能特殊,形态稳定且规整。
- 中部为居民和普通商市区,地形相对高阜。
- 西部城区是以官商盐埠为主的商贸区,与章江对岸的铸钱院相呼应。
- 东南部高地四周是宗教文化区,山水秀丽,林木繁茂。
- 城东沿贡江一带是市井商业区,码头林立,日涌万金。
- 城南军事防御区。有拜将台,城门外有教场等军事设施;
- 坑塘水系组成的泄洪区,分作城东北、城西南、城东南三大块。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城市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归纳为:
(1)初创阶段,军事安全的优势是主导因素。
(2)经济萌发阶段,农业资源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3)经济勃发阶段,交通、商业资源成为主导因素。
(4)后商业时代,城市景观是被争夺的资源。
3.2 城市主轴线的转变
赣州城市随城(街)区发展产生了三套肌理,两次转轴(图7):
(1)晋代至南朝的高琰土城,其主轴东北向江口,西南向郁孤台。
(2)唐代陈霸先土城发展主轴在南城转而沿直街面向西南,遥对崆峒山;
(3)宋代赣州发展的肌理和主轴线再转向沿贡江岸线。
图7 唐宋前后的赣州城市主轴
高琰时代的郁孤台沿高琰土城主轴朝向,主将坐在堂中,抬眼高台上安然无恙,心中释然舒泰;唐宋赣县的县丞遥对“宜丞”的崆峒山苦思升迁之道;宋代的郁孤台转而遥对贡江,欣赏繁华街市。
城市发展和人们的环境认知有着微妙的心理联系,建造活动会不由自主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固化于“城市主轴”、“形态肌理”的“图式”。城市主轴线和肌理形态的形成和转变,并非偶然。
博士论文信息及图片来源:
[1]吴运江 赣州古代城市发展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城市形态学研究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文案:吴运江
编辑:周煊祥
校核:何思亮、朱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