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做人要紧的就是开心(做人难道最重要的不是开心吗)

做人要紧的就是开心(做人难道最重要的不是开心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1,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你是不是感觉有话要说,那我们不妨跟孟子辩论一下!先看看他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理有据,还朗朗上口,孟子真是好口才

做人难道最重要的不是开心吗?

做人要紧的就是开心(做人难道最重要的不是开心吗)(1)

我:香港TVB电视剧里最经典的台词: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往往都是为了安慰身处烦恼中的人。生活就是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凡事往好的方向想。不要让自己不开心。

可是有人偏偏认为,天天就图个安逸快乐,没啥出息,不仅仅是没出息,反而有可能沦落到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学生:啊?那就是说必须天天艰苦奋斗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或者不要享受?

我:你是不是感觉有话要说,那我们不妨跟孟子辩论一下!先看看他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理有据,还朗朗上口,孟子真是好口才

做人要紧的就是开心(做人难道最重要的不是开心吗)(2)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1,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学生:我发现不看书下注释,读起来好多字真的不认识。我先解决字词读音障碍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

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空乏其身,空,kòng;空乏,财资缺乏。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 增 zēng 增加

衡于虑,衡,同 横, 梗塞sè、不顺

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对仗,排比句子显得气势熊熊。

做人要紧的就是开心(做人难道最重要的不是开心吗)(3)



我:不仅是气势熊熊,而且义正言辞,有理有据,真的是发人深省。

虽然只有两小段,但是道理说的是一点儿也不虚。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一开始举了六个人的例子,来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我:对,这六个人都是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都是干了一番事业的人。但是他们出名之前,都是经受了很多磨练。所以,孟子根据他们得出一个道理,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这里面重点是:发,兴起,被任用;举,选拔,任用。

我们对那些经历磨难的最好的安谓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过来就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我记得有首歌:《真心英雄》,有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也是这个意思的延伸。

不过,这大任不大任的有个前提,就是------

学生:就是:这个人必须有真才实学,胸怀大志,有干事儿的想法,否则磨炼几下就垮掉了。

我:哈哈哈,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孟子才接着说下面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里有困惑,思虑有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所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发,这里不是任用的意思了,而是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学生: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我明白。但是到底孟子想说什么?我还是有点儿困惑。

我:其实他还是想进一步解释:人还是要经历艰难困苦,迷惑,迷茫,只有克服这些的经历才能让一个人言谈举止表现出那种自信、才能,才能被人发现,才能有所作为。言外之意就是,艰难困苦是好事,是磨练一个人成就自己,成就事业的必然之路。

接下来他又进一步延伸: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作为外患,那么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学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我:对,孟子是提醒人们或者国家,应该在忧患之中负重前行,不能贪图享受和简单的快乐。另外,忧患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人来说不是坏事,正是这些磨难让我们成长,让我们解决问题,创造新的成就。换句话说:多难兴邦,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儿子:明白了,就是自我奋斗,与人奋斗。比如,我们班有个男同学跟我成绩差不多,时不时地还超过我,我就不服气,总是跟他比着学,让我感到自己总是有些不足,总是要不断努力,不可以懈怠,懒惰。从而,让我的成绩能经常保持稳定。也是一种生于忧患。

我:完全正确。现在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学生: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我:对,《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