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什么要娶薛宝钗(贾宝玉为什么要)
贾宝玉为什么要娶薛宝钗(贾宝玉为什么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宝玉衔玉是为了配合书中的“金玉良姻”的,因为宝钗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但这显然不是贾宝玉衔玉而生的根由了,宝钗的金锁也不是胎里带来的,不是也可以成就金玉良姻吗?为什么偏贾宝玉的玉必须是胎里带来的呢?比如,把《红楼梦》当成小说来读的考证派认为,这是贾宝玉“天生富贵”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衔玉而生”就是“在荣华富贵的家庭里出生”的意思,然而,中国文化里并没有这样的对应,他们于是认为,曹雪芹借用的是英国谚语“衔着银匙出生”(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 s mouth),虽然这与贾宝玉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相吻合,但是清朝的曹雪芹会晓得英国的这句谚语吗?对此,他们也做出了解释,说曹雪芹的先辈曾任江宁织造,也许会和外国人打交道,甚至在幕僚中就有“通事官”(翻译官),曹雪芹就是跟他们学来的。从文本本身来看,贾宝玉的“衔玉而生”,是前文一僧一道
文/杨勇
闲言少叙,且看原文,《红楼梦》第2回:
子兴叹道:“……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
通灵玉
从文本本身来看,贾宝玉的“衔玉而生”,是前文一僧一道打算趁一干风流冤家投胎入世时夹带通灵玉于其中的对应。
但我们所要探究的,是贾宝玉衔玉而生的终极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必须这样设定以及曹雪芹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对于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以往的各种解读可以说是不一而足。
比如,把《红楼梦》当成小说来读的考证派认为,这是贾宝玉“天生富贵”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衔玉而生”就是“在荣华富贵的家庭里出生”的意思,然而,中国文化里并没有这样的对应,他们于是认为,曹雪芹借用的是英国谚语“衔着银匙出生”(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 s mouth),虽然这与贾宝玉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相吻合,但是清朝的曹雪芹会晓得英国的这句谚语吗?对此,他们也做出了解释,说曹雪芹的先辈曾任江宁织造,也许会和外国人打交道,甚至在幕僚中就有“通事官”(翻译官),曹雪芹就是跟他们学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宝玉衔玉是为了配合书中的“金玉良姻”的,因为宝钗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但这显然不是贾宝玉衔玉而生的根由了,宝钗的金锁也不是胎里带来的,不是也可以成就金玉良姻吗?为什么偏贾宝玉的玉必须是胎里带来的呢?
传统红学的这些囫囵吞枣、牵强拧巴的解读当然不能被认同。
而索隐派蔡元培先生则认为,宝玉口中衔玉是一个字谜,口中有玉乃是国家的“国”字,口中玉是“国”里面的玉,而国里面的玉应该就是皇帝的玉玺,所以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是玉玺,则宝玉爱吃胭脂就是玉玺要蘸朱砂印泥了。
但如果这样解释,玉玺应该是通灵玉呀,爱吃印泥的也应该是通灵玉呀,怎么可能是宝玉呢。何况,繁体字的“國”中间是“或”而不是“玉”,清朝的曹雪芹会知道简体字吗?
这种“猜笨迷”式的索隐也很牵强。
想来,衔玉而生必然有其出处,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没有类似的文化现象可供曹雪芹创作时借鉴呢?
可以说,所有需要“找补”的解读都是错的!
其实,大可不必做如上牵强附会,特别在封建社会,“衔玉”并不是什么生僻之事,“衔玉”清晰对应了“饭含”。
玉琀:汉代玉蝉
“饭含”是古代丧仪之一,出自《周礼·地官·舍人》,其中“饭”是谷物,“含”为珠玉,古人“缘生以事死”,因“不忍露其口”,会在逝者口中放入这一类东西作为殉葬品,而具体放什么,会因逝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而不同,比如,慈禧太后死后嘴里含的是一颗夜明珠,而普通百姓大约只能含一枚铜钱了。
正因为有如此礼制,在正常情况下,活人是不衔玉的。
遍查中国历史,活人衔玉也有一例:
话说在西晋建兴四年(316年),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被汉赵围困,为了让百姓和将士免于屠戮,他先派人送上了降书,自己则乘坐着羊车,脱去上衣,口衔玉璧,让侍从抬着棺材出城投降。
晋愍帝
为什么晋愍帝投降要衔着玉?这当然和他的身份有关。关于“饭含”,刘昭注引《礼稽命征》中有:
天子饭以珠﹐唅以玉。
晋愍帝是皇帝身份,所以他要衔玉!看官是否有所启发?
虽然司马邺不是死时含玉,却是赴死而去的,他的意思是,我是带着诚意来投降的,饭含我已经含好了,棺材也备齐了,要杀要剐随您吧。他所遵照的仍是天子死后“唅以玉”的古制。
曹雪芹可能不知道“衔着银匙出生”这个英国谚语,但一定知道口中衔玉是忌讳,是晦气,那么他设定贾宝玉衔玉一定有其正当的理由,且这个理由只有一个可能:
即,贾宝玉必须是一个“死”人,而且必须是一个皇帝!太子都不行!
这未免太出人意料!
贾宝玉
可是,贾宝玉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所以,蔡元培没往“饭含”这方面想。)难道这是在隐晦地告诉我们他是个假死的皇帝?
如果真是这样,按照《红楼梦》的写作风格,书中少不了要有逗漏。
第16回:秦钟死后想再见宝玉一面,鬼判却不肯放他去,但当听说要见的是运旺时盛的宝玉后,先就唬慌起来,忙喝骂鬼使:
“俗语说的好,‘天下官管天下事’,自古人鬼之道却是一般,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还是把他放回没有错了的。”
鬼判的意思是,宝玉能管天下事,所以他是个“天下官”!而天下官便是皇帝了!又,人鬼之道阴阳两界都管得,只有“死(阴)却不死(阳)”的皇帝才能做到!
第36回,宝玉和袭人莫名其妙谈起了生死,他认为“人谁不死,只要死得好”!为此,他还大加抨击“文死谏、武死战”,并说“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仔细理解宝玉的话,其实他的意思是:皇权乃是天授,有的人不再做皇帝是因他不圣不仁,而与文臣武将无涉。
且前后文联系起来已不难看出宝玉已把自己置身于朝廷高庙之上了,而他就是那个不想干了只想“寻死”的皇帝!果然,接着,他就说到了自己的死: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死后还能看见有人在哭他,这不就说明他的“死”是假死吗?不过,这正是他所希望的,所以他才说自己“死”的得时。
多方印证,让人不疑!
如此,他会是哪一位皇帝呢?哪个皇帝会如此“出类拔萃”呢?
《红楼梦》成书于明末清初,纵观此一时期的几位皇帝,除了顺治,包括崇祯在内,死因都十分明确,因此,贾宝玉只能是结局扑朔迷离的顺治皇帝!
顺治帝
总结如下:
曹雪芹不能直写贾宝玉是假死的皇帝,却通过他是“衔玉而生”而把真事合盘托出!
脂批说《红楼梦》有背面敷粉之法,即,不做正面刻画,而是通过映衬描绘出事物本身来,“衔玉而生”大概就是最为典型也最隐晦的例子了!
当然,贾宝玉的饭含——通灵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通灵玉是作者补天石的幻化,即,作书人就是顺治帝的殉葬品……则他会是谁?本期主讲“衔玉而生”,对通灵玉不再展开,敬请关注天花红学后续。
(根据第70期视频讲座整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