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二个月水果季节表(海南周刊海南古今农时)
海南十二个月水果季节表(海南周刊海南古今农时)在古代,除了早稻,还有许多作物也在春天播种,如木薯、血薯、甜薯等。实际上,在海南的地方文献中,薯常常和薯蓣一起出现,它们指的是各类根块类作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作为当地百姓的主粮之一。水稻在海南的种植历史久远,《汉书·地理志》提到:“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而水稻的种植应早于文献记载,相关研究表明,水稻在海南岛的种植历史至少有3000年。春种稻栽薯田间忙“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在三亚崖州、五指山、琼海、海口琼山,琼岛由南至北,各处水田如镜,青翠的秧苗排列其中。在立春与雨水两个节气之间,勤劳的人们早已将早稻种上。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春正月李桃花盛,柔桑可采。二麦黄,老圃种姜剪韭,田功既兴”“二月雷发声,虹霓见,鱼苗生”“三月温风至,梅子熟,槟榔苞拆,催耕鸣,田蛙鼓吹”。这些记录于清道光《琼州府志》的农谚,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琼岛春耕图。
三月二日,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的农户在水田里插秧。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本是司空见惯的描述,只是海南岛纬度低、气候暖,四季农时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哪怕是数九寒天,琼岛各地的田间地头或收或种,依然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唐代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漂流到振州(今三亚)时,就亲眼看到了当地人“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海南岛四时皆可耕种,种出全年果蔬飘香。
春
种稻栽薯田间忙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在三亚崖州、五指山、琼海、海口琼山,琼岛由南至北,各处水田如镜,青翠的秧苗排列其中。在立春与雨水两个节气之间,勤劳的人们早已将早稻种上。
水稻在海南的种植历史久远,《汉书·地理志》提到:“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而水稻的种植应早于文献记载,相关研究表明,水稻在海南岛的种植历史至少有3000年。
在古代,除了早稻,还有许多作物也在春天播种,如木薯、血薯、甜薯等。实际上,在海南的地方文献中,薯常常和薯蓣一起出现,它们指的是各类根块类作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作为当地百姓的主粮之一。
据《海南省志·农业志》描述,血薯又名狗血门、狗血薯,属于本地农家品种,全岛各地均有种植,亩产1000公斤左右,一般在立春前后栽种,小寒前后收获。甜薯肉白质细软、味甜可口,于清明前后种植。
苏东坡被贬至儋州时,便对那里的薯印象颇深,曾作《记薯说》云:“海南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今岁薯菜不熟,以客舶方至,市有米也。”苏东坡不愧为文人中的“吃货”,在儋州时他还作诗《和陶酬刘柴桑》,其中写道:“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海南历史上种植的作物并非一成不变,明代之前所说的薯就不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番薯。我们今天在海南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常见的木瓜,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番木瓜,木瓜本是指北方的另一种植物。
明代正德《琼台志》中尚未见到关于木瓜的记载,到了清代咸丰《琼山县志》中便有“蓬生,果名乳瓜,土人又名木瓜,一名万寿果”“皮嫩微有楞,肉白多脂,掐之乳随出……二月下种,数月即高大”的记载。
夏
天气炎热好种瓜
我国南方普遍种植早稻,但在古代,海南农民在夏季种植水稻旱稻也很常见,夏种秋收或夏种冬收产量比早稻还高。宋真宗时,我国从占城(今越南南部地区)引进稻种,占城稻耐旱、耐涝、早熟、抗瘟病,适宜在山区农田中生长,收获期短,产量较高。占城稻传入海南后,海南的水稻生产便由原来的“冬种夏收曰小熟,夏种冬熟曰大熟”变为“夏种秋熟今有三熟者”。
正德《琼台志》记载:“曰占稻,有数种,性耐水。择高田,五六月种,七八月收。有播种六十日熟者谓之‘六十日’。”播种60天就能收获,这极短的种植周期,使得宋元时期海南的粮食产量随着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明显增加。
古时海南“夏种秋熟”的作物还有鸭脚粟,正德《琼台志》中详细记载了鸭脚粟始种时间、品相、成熟时间及用途,“吐穗壮如鸭脚,大者如鹰爪,呼广粟。粒似黍稷而紫黑,品味稍粗粝。夏种秋熟为大熟,冬种春熟为小熟。又一种,种六十日即熟,土人给食、造酒,省米谷之半。”
鸭脚粟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穇子,是一年生禾本科穇属植物,它适应性强,具有耐旱、耐盐碱等特性。正德《琼台志》中引《外纪·诗》云:“每到饥月来,此草司其命。”每逢年岁歉收,鸭脚粟这种易生长、可充饥的粗粮总是救民于饥荒。
每年夏季,琼岛天气炎热,虽有良好的水热条件,但不太适合种植蔬菜,种瓜成为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明清时期,夏季海南老百姓常种的瓜菜有苦瓜、甜瓜、南瓜等。清道光《琼州府志》中写道:“苦瓜,原出南番,今闽广皆种之。五月下子生苗,引蔓卷须如葡萄,八月开黄花,五瓣如碗,结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
秋冬
青青麦苗生琼岛
如今每年秋天一到,海南岛田间地头的繁忙不亚于春耕。海南农户为了让自己产出的农产品在冬春季节上市,与岛外农产品的上市形成“时间差”,获得竞争优势,会在秋季和初冬种植瓜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冬季瓜菜。
除了过去常见的冬瓜、豆角、茄子等冬季瓜菜要在秋天开始种植,近年来走俏的黄秋葵、圣女果等作物也要赶在冬天来临前播种。
每年10月,天气稍凉,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的黄秋葵育苗基地便开始忙碌起来,村民在这里培土、浇水,为该县黄秋葵种植户提供种苗。黄秋葵被称为“植物黄金”,是一种绿色健康的蔬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种植冬季瓜菜并非现在才有的农业生产现象,而是古已有之。明代的相关文献记载:“芥菜有青芥、白芥、紫芥、花芥……秋初种,历春分乃尽。俱盐藏利用。”古人不仅种冬季瓜菜,还会腌制。民国《琼山县志》也记载:“冬瓜,一名白瓜,附地蔓生,长者如枕,圆者如斗,春种不若冬种结瓜肥好。今海南多以十一月种,至三四月即鬻于市。”
如今在海南很少能见到麦苗,因为气候条件的限制,种在海南的麦子产量较低。但在古代,海南也曾麦浪翻滚,还有地方官员苦口婆心劝老百姓种麦。
“本处小熟种稻,须冻耕热耘,须沾体涂足。唯麦不然,及秋而种,天气未寒,未夏先收,天气未热;种于干地,手足不沾泥水。”正德《琼台志》记载,一位名叫王士衡的长史,写了一篇约2500字的长文,劝导海南老百姓种麦,细数种麦相较于种稻的种种便利之处。
曲辕犁。资料图
麦为一年生或两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古代海南地区栽培的麦类以小麦为主,大麦次之,小麦和大麦又分别被称为“米麦”和“谷麦”。据学者考证,最迟在唐代,海南岛已经开始种麦。
秋种春收,春天正是麦子收获的季节,有诗为证:“节候频年领祝融,来麰那得觏芃芃。种希琼岛三千里,芒吐澄江一邑中。”清光绪《澄迈县志》记载了陈名俭任澄迈知县时所作的《春郊麦浪》。这里的“麰”指的便是大麦,“来麰那得觏芃芃”写出了麦田广阔、麦浪涌动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