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21世纪初,中国芯片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将面对的,不仅有一轮一轮融资投入的困扰,还有竞争者的明枪暗箭、资本的嗜血逐利、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以及同伴的质疑与离去。所幸,中国芯片业几代人的努力,始终是背后的强大力量,让他得有冲破一切荆棘走向内心坚守的方向。《收获》杂志2021年第一期推出虞璐琳的长篇小说《月光密码》,这是一个中国芯片事业的故事。其实,各家文学期刊推出2021开年“第一弹”最能体现这次论坛的探讨:文学对大时代奋斗者的致敬,对逝者的怀念,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科技带来的挑战的反思;从乡土到城市,从海洋到宇宙,从历史到未来……这些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记录着时代下的我们,展现着江南文脉的开放交融、经时济世。记录一个时代和它的人群正如学者邓晓芒所说:“当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饶的文学土壤。”文学记录着这个时代里劳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新年伊始,关于文学的话题就开始了。1月7日到8日,“2020收获文学榜”文学论坛在上海举行。作家金宇澄、孙甘露、猫腻、路内、蔡骏、海飞,评论家严锋、王尧、张新颖等50多位文学创作者和学者参与了论坛。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

1月7日论坛现场

《收获》《钟山》《西湖》《上海文学》《江南》《小说界》《文学港》《思南文学选刊》《野草》《雨花》《清明》《苏州杂志》等江浙沪皖地区的文学杂志主编,也围绕“江南文脉何以蓬勃”进行了探讨。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2)

其实,各家文学期刊推出2021开年“第一弹”最能体现这次论坛的探讨:文学对大时代奋斗者的致敬,对逝者的怀念,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科技带来的挑战的反思;从乡土到城市,从海洋到宇宙,从历史到未来……这些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记录着时代下的我们,展现着江南文脉的开放交融、经时济世。

记录一个时代和它的人群

正如学者邓晓芒所说:“当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饶的文学土壤。”文学记录着这个时代里劳动者的奋斗。

《收获》杂志2021年第一期推出虞璐琳的长篇小说《月光密码》,这是一个中国芯片事业的故事。

21世纪初,中国芯片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将面对的,不仅有一轮一轮融资投入的困扰,还有竞争者的明枪暗箭、资本的嗜血逐利、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以及同伴的质疑与离去。所幸,中国芯片业几代人的努力,始终是背后的强大力量,让他得有冲破一切荆棘走向内心坚守的方向。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3)

李约热,中国作协会员,广西作协副主席

《江南》新年新刊中,李约热中篇小说《八度屯》讲述了一个干部下乡精准扶贫的故事。八度屯是整个野马镇最让人头疼的自然屯,这里的村民喜欢告状,闹出动静。李作家孤身一人走村串户,耐心倾听,甘当减压阀,跟这个麻烦的村庄发生了种种交集。小说人物鲜活,于情真意切的泥土气息中,映射着细微而温暖的光亮。

记录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小说界》专访了李诞,这也是李诞第一次接受文学杂志的采访。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4)

李诞,近日2020年上海作协拟发展会员名单中,有他的名字

作为《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策划人,李诞成为当下娱乐场的热点。2020年,李诞写了中篇小说《候场》,小说主人公也叫“李诞”,讲述一个在迅速扩张的大时代,一个懵懵懂懂踏入名利场的年轻人。但李诞特别声明:它是小说,有大量的虚构,不过情绪是真的。正如脱口秀,“段子是编的,情绪是真的,要是做假,观众一眼就能识破你,写小说也是如此。”

2020最后的几天,一位逝者给文学界留下了浓浓的悲伤,他是年仅46岁的作家黄孝阳。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5)

黄孝阳,中国作协会员,生前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在2021年的新刊中,有不少对他的怀念,《西湖》收录了黄孝阳的短篇小说《耻》,这是作家的遗作。《西湖》主编吴玄说,黄孝阳的小说质地致密,《耻》是智者在爱欲袭来时的平衡、被大水淹没前的自省,而这一切着落在“羞耻”这一感觉的自持上,又让小说具有了禅悟的味道。

《钟山》第一期推出评论家程德培的文章《三扇门——黄孝阳的十年六部长篇(2010-2019)》,全面深入研究黄孝阳近十年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长篇小说创作。

黄孝阳是一位勤奋的写作者,他曾说:“写小说是为了留住现实。”斯人已逝,但他著有的长篇小说《人间值得》《人间世》《遗失在光阴之外》《网人》《时代三部曲》《阿槑冒险记》等,留下对当下现实的关注。

在对人类的关注中,读一读科幻小说

本次论坛亮相的作家,有人专注于纯文学,有人在类型文学大拓疆域。猫腻、蔡骏、海飞就是其中的代表。

或许,依然有人觉得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网络文学有点格格不入。但别忘了,现场还有金宇澄——这位《上海文学》的50后老编辑,他的《繁花》入选了“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中国文学最高荣誉之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文学杂志今年的新刊中,也体现了当代文学杂志对于文学界限的理解。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6)

小白,上海作家,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

《上海文学》2021新年第一期重点推出了作家小白的中篇新作《“发挥你无限的潜能”》,以及短小说特辑中于是的短篇《化石》、赵松的短篇《R&C》,都是科幻题材。

纯文学和科幻文学之间的界限能不能打破?《上海文学》作为一家老牌文学杂志,依然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欢迎各种文体的探索,鼓励纯文学作家进行“出圈”尝试。“纯文学”也好,“类型文学”也好,都是人为划定的概念。只要是文学,都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就是关注人类,关注人的生存与命运。《上海文学》新年第一期的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文学港》也特别关注科幻小说。今年仍沿袭去年的编辑思路,每期在“幻文学”栏目刊发一部科幻文学小说,表明《文学港》对于科幻类文学创作支持和欣赏的立场。

新刊中,“幻文学”栏目推介的科幻作品是于博的中篇小说《没有今天的明天》,这部集悬疑、推理、科幻于一体的作品,在第二届华语科幻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铜奖。

小说从一个实验团队的暴露开篇,被人追杀,他们研究十年的成果是一种新式光谱仪,能快速检测到十万分之一的特定气味分子,根据该分子的变化趋势也就能定位携带者的运动轨迹,命名为促神经细胞生长素,意图借此改变人类的未来。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借科幻的外壳来探讨普遍存在的终极意义,文学性和阅读性都较强。

江南地区文学杂志,在第一期推出了哪些文学新作品?看看主编们的推介。

【《收获》】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7)

《收获》杂志2021年第一期推出虞璐琳的长篇小说《月光密码》。小说讲的是中国芯片的故事。21世纪初,中国芯片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将面对的,不仅有一轮一轮融资投入的困扰,还有竞争者的明枪暗箭、资本家的嗜血逐利、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以及同伴的质疑与离去。所幸,中国芯片业几代人的心血努力,始终在他的背后支持他。一切荆棘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建立中国自主创新的通讯制式,迎接通讯新时代的到来。

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刺客爱人》则呈现了另一种传奇性。北京的一个寻常下午,杂志摄影师李页背上一把战国古剑去见昔日爱人。半路上,他改道拜访一个刚认识的年轻女孩,开门的却是一位中年男人。结局仿佛取决于情势,其实是注定的闭环。遥远东北某处冰封的野湖发出呜咽,佛头变色,幻影重现,古剑出鞘。

宁肯的中篇小说《黑雀儿》讲述了一家人的故事。板爷黑雀儿爹蹬着三轮,每日载着疯娘、黑雀儿、黑梦到土站捡破烂、捡煤核,这一家如马戏团一般,日复一日地被周围人观看、呼喊、投掷杂物。正当所有人似乎都已习惯于欺侮和被欺侮,黑雀儿忽然以最原始最荒蛮的举动——咬——开始了他的反抗。黑雀儿逐渐成为颇具声名的顽主,他禁止全家人再去土站。但他的侏儒弟弟黑梦在土站捡到了两本残破的书,如饥似渴地、完全读不懂地阅读,无人能够阻止他继续去土站。

【《钟山》】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8)

名家专栏是《钟山》杂志的传统与特色。2021年《钟山》在延续王彬彬“栏杆拍遍”、潘向黎“如花在野”的基础上,新增李洁非专栏“品宋录”,陈应松专栏“神龙野札”。

“品宋录”延续了李洁非过往在《钟山》专栏厚重、精深的特点,在其卓越的文史功底和宽广视野的基础上,展现他近些年专注宋史研究的独特见解、心得。“神龙野札”的主要内容是陈应松深居神农架八百里群山怪岭20年,在这一独属于他的“独特的生活场域”里的所闻所见、生命感受。

“河汉观星”也是《钟山》的品牌栏目,去年以张学昕批评专题的形式恢复,今年将邀请多位资深评论家对当前文坛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辨析。

2021年《钟山》第一期推出程德培的文章《三扇门——黄孝阳的十年六部长篇(2010-2019)》,全面深入研究黄孝阳近十年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长篇小说创作。

与此同时,《钟山》继续着力推出青年作家和青年佳作,2021年将依托“钟山之星”文学奖、“钟山·中国创意写作合作推广计划”大力挖掘推广新人新作。

【《江南》】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9)

2021年《江南》第一期推出五部中篇小说和三篇短篇小说,并在文化栏目中刊发有思考有亮点的文章,内容丰富。

李约热中篇小说《八度屯》讲述了一个干部下乡精准扶贫的故事。八度屯是整个野马镇最让人头疼的自然屯,这里的村民喜欢告状,闹出动静。李作家孤身一人走村串户,耐心倾听,甘当减压阀,跟这个麻烦的村庄发生了种种交集。小说视角独特,人物鲜活,于情真意切的泥土气息中,映射着细微而温暖的光亮。须一瓜短篇小说《名记小郭结婚离婚附件》 是一篇奇异的小说。记者郭的丁在四月一日策划和刊发了一个愚人节专题栏目,虚构了伊鲁坎吉水母攻击厦城这一新闻事件,引发了城中生活的一系列后果,同时也导致了他本人人生轨迹的改变。小说格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在不少评论家眼中,中国当前小说总体上不尽人意,小说界需要进行一场“革命”。《江南》杂志将以此为聚焦点,展开广泛和持续的讨论。本期“非常观察”栏目以“今天,小说如何革命?”为议题,由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主持,从“今天的小说是否应该革命”和“小说如何进行革命”角度切入,向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发起了问卷调查。

此外,本期封二和加页介绍了《江南》创刊40周年座谈会情况和全国著名作家的贺词。封三和加页则报道了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盛况。

【《西湖》】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0)

《西湖》2021年第1期“新锐”栏目里,朱安娜的创作谈写道:“将我们全部的书写化为哀悼,或者说我们的书写从一开始便已是哀悼。”以此对抗遗忘,在哀悼中得以铭记。这一期里,黄孝阳的短篇小说《耻》,成了作家与我们天人永隔的遗作。黄孝阳的小说质地致密,经过思想淬炼的意象和丰富色彩,以通感的方式在苍翠的森林中闪动启示的光。《耻》是智者在爱欲袭来时的平衡、被大水淹没前的自省,而这一切着落在“羞耻”这一感觉的自持上,又让小说具有了禅悟的味道。

以写作对抗时间和死亡,以写作哀悼,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做的纪念。

“新锐”栏目推出朱安娜的两篇小说《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和《推销小说的人》。安娜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密针脚中让虚构的想象力自由飞翔,于小说中触处点铁成金,有强大的能力在情节中让虚幻与现实互化。《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写出了爱者的卑微。

北缺也是小说新人。不少作者写过火车上的邂逅,而北缺的短篇《十八岁的列车》特出之处在于,将平凡的事物表达得不平凡:几十个小时乘坐慢车的经验,人人可能心中所有、笔下所乏的生活场景,一句对白、一个动作,都映射出人物的性格、人与人的关系和鲜活的社会人情……

钟二毛的短篇《失眠的第三个夜晚》写出了中年的某种无奈。中年的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小说不仅成功地将一种变化与无奈的情绪以情节凸显出来,更让这种情绪弥漫在整个小说的叙事语调和节奏上,有一种平静的怅惋气息。

“双重观察”里,三三对王辉城的印象记《龙川靓仔编年史》,文字活泼灵动,两人10年间的文字交往,让读者不仅被机智灵巧、学识丰盈的文字牵引,更为这份“友直”“友多闻”的诚挚友情所感动。

今年《西湖》还新开了“张英访谈”专栏。做了三十年文化记者的张英,预备将他对众多文化大家的专访放进这一栏目。本期是张英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谈“我与民间文化”。

【小说界】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1)

2021年是《小说界》创刊40年,所以这一年的主题更偏向于致敬经典,第一期的主题来自川端康成的《雪国》。

让编辑部意外的是作家们对于《雪国》的热情。在7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中,作家赵松、李静睿、彭剑斌、张玲玲、殳俏、俞冰夏、张敦用有形或者无形的雪、用真实或者虚拟的隧道、用被克制或者被灼伤的欲望,来应和他们心中的“雪国”。

此外,在“观点”栏目中,编辑部特意约请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谈《雪国》这部经典。“单就小说技术层面而言,《雪国》似乎已经不太能提供什么新鲜的养分给今天的小说读者和书写者。”但是,“《雪国》的故事本身依旧有某种直见性命的力量,尤其对于已度过作者写作《雪国》年纪的我而言,重读《雪国》,就是重新穿过某个长长的隧道,然后看到夜空下白茫茫雪地中曾伫立过的不灭的美。”

《雪国》之外,本期《小说界》专访了李诞,这也是李诞第一次接受文学杂志的采访。在2020年疫情期间,李诞写了中篇小说《候场》,主人公也叫“李诞”,还有不少损“脱口秀”的内容。但李诞特别声明如下:它是小说,有大量的虚构,不过情绪是真的。正如脱口秀, “段子是编的,情绪是真的,要是做假,观众一眼就能识破你,写小说也是如此。”

“特别推荐”栏目刊登了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短篇小说《美好的日子》。它是根据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作品《美好的日子》而创作的,收录于由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编著的短篇小说集《形与色的故事》中,包括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内的17位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以梵高、高更、达利等大师的艺术作品为灵感,创作了17篇悬念迭起又扣人心弦的小说。《美好的日子》是一篇带有浓浓的哥特气息的小说:11岁的女主人公在父亲离家之后,屡屡流连于美术馆中的大师作品前,直到有一天她听到画中有声音在呼唤她,而她就此爬进了画中的世界……

【《上海文学》】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2)

《上海文学》2021新年第一期的小说部分,题材游走于现实与科幻之间,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语境,小说所指向的都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永恒命题。

第一期重点推出的小白中篇新作《“发挥你无限的潜能”》,以及短小说特辑中于是的短篇《化石》、赵松的短篇《R&C》,都是科幻题材。

“我们力图打破纯文学和科幻文学之间的界限。”《上海文学》作为一家老牌杂志,依然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欢迎各种文体的探索,鼓励纯文学作家进行“出圈”尝试。毕竟所谓“纯文学”也好,“类型文学”也好,都是人为划定的概念,其实只要是文学,还是有一个普适的标准和主题的,就是关注人类,关注人的生存与命运,这一期的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新年新气象,《上海文学》还开设了两个新专栏,一个是王尧的“纸上的生活”——王尧作为一个资深评论家和散文家,去年涉足长篇小说的创作,反响很好。这个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专栏,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一个新的文体实验,令人期待。

另一个专栏是棉棉的“心电之影”,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经过时间的积淀后,重新回望1990年代的上海,融合了旧有的经验和新的感悟,非常可读。

【《文学港》】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3)

《文学港》今年仍沿袭去年的编辑思路,每期关注一个作家,由著名评论家评点,组成视点栏目;每期在“幻文学”栏目,刊发一部科幻文学小说,既作为每年举办《文学港》华语科幻文学作品全国性征文优秀获奖佳作的荐读,又以此表明《文学港》对于科幻类文学创作支持和欣赏的立场。再加上常规设置的几大传统文学版块:小说速递,诗歌前沿与散文在线。

2021年1期 “本刊视点”栏目,关注的是宁波作家安刚的实验体小说。随笔式的短篇是安纲小说呈现的外在样貌,内核又大多飘渺而梦幻。安刚喜欢借助简短的情节闪现来刻画人们对于时间乃至生命的忧虑,在写作风格上属于荒诞派类型。在他看来,短篇小说与诗歌的本质是一样的,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他的小说中呈现出一种飞行的姿态,令人想到人们在青春期时常做的关于飞翔的梦。无论形式与内容,他的作品都给人一种阅读的新鲜感。著名评论家李云雷与冯祉艾对本期安刚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评论。

“幻文学”栏目推介的科幻作品是于博的中篇小说《没有今天的明天》,这部集悬疑、推理、科幻于一体的作品,在第二届华语科幻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铜奖。小说从一个实验团队的暴露开篇,被人追杀,他们研究十年的成果是一种新式光谱仪,能快速检测到十万分之一的特定气味分子,根据该分子的变化趋势也就能定位携带者的运动轨迹,命名为促神经细胞生长素,意图借此改变人类的未来。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借科幻的外壳来探讨普遍存在的终极意义,文学性和阅读性都较强。

在“小说速递”栏目,2021年1期刊发了詹政伟的中篇《花是花,草是草》,一个家长里短的小说,说不尽日常的烦恼与喜乐。从花草到生活,隐含着一种朴素的令人开窍的生活哲理。小说彰显了作家的叙事能力。该栏目还推出了茨平的短篇《活动扳手》,小说通过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一对老人的过往,他们一个是想出家的企业老板,一个是身体瘫痪的老人,这俩年轻时是结拜兄弟和老乡,因为一把活动扳手,出过人命,于是老板几次出家未果,选择了自杀,而那个瘫痪的老人也跟着自杀,通过虚虚实实的叙事,那把活动扳手指向了另一个空间,那是一个过去年代的故事。小说写得好看且富有隐喻。

在“诗歌前沿”与“散文在线”版块里,渡小小的《月色之外》(组诗)将乡村的回忆与少女的情思相互勾连,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交融,语言清丽温婉。刘齐的《南行记》,这篇游记由不同的短章连缀,文笔风趣老辣,写法活泼生动且别致新颖,贴近生活,情趣时发。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野草》】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4)

《野草》2021年第1期的头条作品是90后作家吴晶晶的中篇小说《寻春记》。

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这是一个“小三”的故事——确实我们已经在电视剧里见识过了太多争着上位的“小三”。但有意思的是,作者吴晶晶似乎并不关心“小三”如何上位,她呈现给我们的偏偏是一个进入更年期后年老色衰走着人生下坡路的“陌生”的“小三”。在主人公美心和丈夫老浦中间,夹着一个归国的继女,一对年轻的房客,还有一个已经死去却又无处不在的鬼魂——老浦的前妻、美心的同事兼闺蜜夏柔。

岁月无情,在让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一点点衰老的同时,也在让爱一点点渗漏。因为背叛,所有的时光和物事都幻变成了迟到的报复。对继女的诸般付出,再真心似乎也只是弄假成真而已。在繁复的心理流变和绵密的文字针脚里,我们读到了美心的失望、不甘、挣扎和委曲求全。

她错了吗,爱有错吗,就算她有贪念有错,但此后虔心而又漫长的努力就不配得到谅解和宽宥吗?这个现在让人讨厌的老妈子,也曾经是别人家的女儿啊!“寻春记”,“春”是什么?是春天,是春梦?是迟迟不来的月经,还是再也得不到回馈的爱?而你我又何尚不在这“可怜的人间”苦苦找寻着,即便只为了那一点点自欺欺人的希望?《寻春记》称得上是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小说。

【《雨花》】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5)

《雨花》2021年第1期推出了七部短篇小说,五篇散文,五组诗歌。作为江南地区的文学刊物,自然会重点关注书写江南文化、江南风物的作品。本期,阮夕清的短篇小说《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和苏野的组诗《观长江》就属于典型的“江南文学”。这两位作者分别来自无锡和苏州,是土生土长的江南文人,文风自带江南的温柔与开阔,读来浸人心脾。江南温和的气候与丰饶的水土养育了他们,而他们则以温柔的笔触与开阔的胸襟描写江南、展现江南。

阮夕清的短篇小说《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题目取自柏桦的诗歌,因此,小说整体也是充满着诗意与想象的。故事以主人公小李不断寻找一位名叫李美萍的女子为主线徐徐展开,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美萍是小李少年时的同学,也是小李爱慕多年的对象。小说中,小李找遍城中美萍可能出现的地点,还在过程中遭到了不少嘲笑与奚落。直到故事的结尾作者才道出真相:小李的记忆有所缺失,他总是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时间概念已变得混乱。时间裹挟着小李周遭的一切不断向前,而他却停留在自己记忆中的那些旧日子里,寻找美萍只是他的执念。小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生动,作者以旁观者为视角展开的叙述克制而又鲜活,在对昔日重现与现实此刻的对比描写中,揭露出时间不断流逝的残酷真相。

苏野的组诗《观长江》,意向丰富,古人、乡野、清茶、长江、梅花等都是作者吟咏的对象。作者观长江,不仅是观景色的更迭变化,更是思历史的沧桑变迁。诗人的语言淳朴自然,意蕴却辽阔深远,著名诗人沈苇评价他是“小镇隐士和吴地哲人”,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多样,丰富的意向之下呈现的往往是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叩问,读来引人深思、深刻厚重而充满力量。

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学体裁丰富,风格多样,以独特的气质与其他文学风格交融互鉴,共同促进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并借此阐述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而今,我们或许也可以将它用在如何看待江南文学与其他风格文学交流碰撞的问题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自己,包容他人。

【《清明》】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文学期刊的新年第一读)(16)

《清明》为大型文学双月刊,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以“原创性、文学性、现实性”为宗旨,为中国文坛增添了一笔靓丽的色彩。《清明》以发表中短篇小说为主,兼顾散文、诗歌。《中篇小说专号》《女作家小说专号》《名家新作小辑》是杂志的特色栏目。

2021年第一期《清明》为“小说专号”,推出了著名作家刘庆邦的新作小辑。短篇小说《非常名》,是一部犀利的讽刺小说,以一部自费出版的长篇小说荣膺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朱家运,最终陷入了莫可名状的煎熬和失落。小说对于文坛之怪现状的把握和解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随笔《小说是写的,不是说的》可视为刘庆邦总结多年创作经验精心而成的一部讲稿,作家将自己的“写作之道”和盘托出,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某种深刻的思想。

本期特别推出了黑孩的长篇小说《上野不忍池》,东渡日本的文学女青年秋在异国他乡经历了一场伤筋动骨的恋情,挣扎在特殊生存场域中的人们,揭开了另类的世俗真相。陈仓的中篇小说《桃花铺》,充满了深入骨髓的孤独和悄怆之感,当留守的老人在雨夜中坦然地躺进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棺材时,乡村的荒芜成为比泥石流更令人痛心的灾难。

陈再见的中篇小说《风台赶鱼人》暗潮涌动,主人公戴清弢的人生犹如在海上漂荡,看似安稳却隐藏着不知何时而来的暴风雨,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风暴,是远远躲开,还是迎风而上?这似乎不是个体能够在命运中独立做出的选择。

姜贻斌的《金花记》向读者展开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那年那月的纯真甜蜜和淡淡的忧伤弥漫其间,老岁月里留下一声叹息。时光和文学,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用审美的态度蒸馏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不正是文学的无用之用吗?愿岁月静好,你可以手捧一页书香,我们共度2021。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