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与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幸福吗)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与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幸福吗)毋庸讳言,我们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信奉成员之间的亲密无间自来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常态, 孩子还想要自己的空间?你跟你亲妈还讲界限,自己不觉得羞愧吗?可“为你好”最后的结局却未必好,很多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叛逆或依赖的性格,给成年后的家庭关系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究其根本原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源于家长没有界限感。看着他那倒霉样,我想他肯定宁愿这是遭了人毒手,起码还能有个报仇的对象。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是司空见惯。总体来说,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为你好”。因为“为你好”,孩子的房间可以自由出入;因为“为你好”,孩子的时间可以学各种班;因为“为你好”,甚至专业都要听爸妈的选择。

亲密无间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吗?罗曼▪罗兰曾说:“所谓幸福,是在于认识一个人的界限而又爱这个界限。”

前几天,我儿子回家后就大发脾气。原因是他前一天拼了一半的魔尺,被人换了地方,而且还给拧成了长方形。

别提他有多懊恼了。我知道他为这个造型已经研究了几天,看着那中规中矩的魔尺,感觉像是写了一半的稿子,突然被人给关机了,真是欲哭无泪!

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奶奶来家里做客了,看到他的玩具太乱,一时好心,就给顺便收拾了一下。

看着他那倒霉样,我想他肯定宁愿这是遭了人毒手,起码还能有个报仇的对象。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是司空见惯。总体来说,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为你好”。

因为“为你好”,孩子的房间可以自由出入;因为“为你好”,孩子的时间可以学各种班;因为“为你好”,甚至专业都要听爸妈的选择。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与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幸福吗)(1)

可“为你好”最后的结局却未必好,很多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叛逆或依赖的性格,给成年后的家庭关系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究其根本原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源于家长没有界限感

毋庸讳言,我们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信奉成员之间的亲密无间自来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常态, 孩子还想要自己的空间?你跟你亲妈还讲界限,自己不觉得羞愧吗?

为什么我们不习惯跟孩子讲界限呢?

因为我们的文化长期以来都缺乏尊重个体的习惯。父精母血,中国人习惯上把小孩子看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加上孩子在儿童时期还不具备太多的能力,大部分事情都需要父母的参与。这就很容易给父母造成一个错觉——孩子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来拿主意,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此,我们对待孩子更像是对待一笔投资或是某个实现愿望的工具,总想着必须时时刻刻去精心照应才可以。

另一个尴尬的原因是怕失去孩子对自己的爱。龙应台曾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远去。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转弯处,然后,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这句话之所有能打动人,并不是它多有诗意,而是因为它太残酷!

从蹒跚学步开始,到幼儿园的初离家门,再到越来越远的求学,孩子的世界一步步在扩大,这种扩大不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都使父母逐渐失去控制感,随之而来的还有他对父母的依赖也越来越少。

曾经有个段子,说的就是父子的电话除了生活费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话题。

年幼时孩子依恋父母,而长大后父母却开始依恋孩子。

也正因此,孩子的成长会引发一些父母潜意识的抗拒,从而过分地侵入孩子的空间。他们想通过不断拉近彼此的生活,来抵抗这种分离的焦虑。

第三个原因是过于感同身受孩子的烦恼。成长的路上充满荆棘,每个人都需要直面自己的问题。但有些父母过于担心孩子的能力,也许是出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对于正常的挫折总是心有余悸,由此产生事事想要提醒,事事想要帮助孩子的心理,这从客观上也容易导致界限感缺失。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与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幸福吗)(2)

心理学家说:“模糊的家庭界限,是一条注定会让所有家庭成员痛苦的道路。”重视亲子之间的界限感,无论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家庭的和谐稳定都势在必行。

其实,过度入侵孩子的空间,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想要帮助孩子,手却伸的太长了;另一种是积极地管教,却没能及时刹住车

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从帮助孩子的角度来说,想要支持孩子又不越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不断提醒自己:

一、避免过度关注。每个负责任的父母都必然关注孩子的成长,但是一定要掌握好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的区别。

适当关注是指根据孩子不同的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过度关注是经常代替孩子去完成。

想要做好这一点,在帮助孩子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

1.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是否能自行处理?2.如果我们介入了,孩子会形成怎样的自我认知?我们的帮助会让孩子觉得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还是会导致他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是个总需要别人帮助的人。

通过这两个问题会不断提醒我们的帮助行为是否有必要。

就像我儿子的魔尺,他即有能力自己收拾,也应该自己收拾。作为父母,适当关注的做法是对他进行长期的正面影响,提醒他养成整洁的习惯,而不是立刻帮助他收拾,获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与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幸福吗)(3)

二、避免过度保护。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在妈妈眼里,一旦孩子脱离了她的视线,担心和恐惧就会接踵而至。其实,不论是孩子的社交还是生活,我们做不到一辈子去保护孩子,而且,被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活是非常让人郁闷和生气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彻底撒手不管,让孩子面对所有的打击。正确的做法是,信任孩子,并给予孩子合理的指导。让自己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出孩子可以面对,可以应付的情况,然后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

三、避免过度怜悯。过度怜悯是指家长因为可怜困境中的孩子而无底线地进入孩子的生活。

前面说的两条都是孩子比较抵制的侵入,过度怜悯却是孩子非常欢迎的侵入。

有一次我在医院就看到,同病房的一个小女孩进行了一次腿骨矫正手术。医生告诉她的妈妈要协助孩子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可是每次当训练产生不适时,妈妈都会表现出特别的软弱,不是自己先哭了,就是说:“可怜的宝贝,要不我们先休息一下吧。”后来,因为缺乏必要的锻炼,在第二次复查时,小女孩的肌肉不但没有得到恢复,反而更加虚弱了。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一定要明确一个道理:即使有充分的理由,怜悯也是有害的。当孩子陷入挫折时,聪明的做法是界限明确,让孩子知道这是他自己要面对的难题,我们能做的只是同情和鼓励。

过度的怜悯只会加剧孩子的痛苦,他们不会积极寻找办法冲出困境,而是会越来越依赖他人的怜悯和抚慰,渐渐地,孩子会越来越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与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幸福吗)(4)

知道了帮助孩子时怎么避免越界,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跳出管教孩子时会越界的坑。

其实,不管是影视作品的影响,还是育儿理念的传播,我们大部分家长都已经知道要跟孩子有个界限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容易不小心就矫枉过正,把不越界弄成了对孩子的放任不管,或者是陷入一管就严,一放就松的尴尬境地。

那么,对于孩子具体的行为,我们要怎么管才能做到有效又不越界呢?其实,可以从4个原则入手:

一是危险的行为要管,安全的行为不管。比如,小孩子去插电源的插座要管,但是大一些了,有能力了就不用管。

二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要管,符合的不管。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要管,私下和朋友嬉戏不用管。

三是三观不正的要管,符合价值观的不管。这个稍微复杂一些,因为每个家长的价值观不同,可能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有些人觉得君子应三缄其口,而另一些人就认为知无不言更坦荡。这时父母可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更想把哪些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哪些价值观又更能让孩子平和、快乐。

四是侵入父母界限的行为要管,相安无事的行为不管。我们一直都在说父母侵入孩子的边界,其实,孩子也很可能侵入父母的界限。比如,有些孩子会过分寻求父母的关注,总是找到各种理由让父母陪伴她。这时,父母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不断缩小自己的边界。我们可以用不含敌意的态度去拒绝孩子的要求。像是有些孩子每晚都需要妈妈陪着才能睡,这时妈妈就可以告诉他,自己也有休息的权力,他的要求已经影响了别人的生活。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与父母亲密无间的孩子幸福吗)(5)

所谓幸福,就在于认识一个人的界限而又爱这个界限。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中国家庭的很多不幸就来源于界限不明。那么,分清楚家长和孩子的界限,尊重自己的同时也懂得尊重孩子,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空间,从而减少亲子关系中不必要的痛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