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关于重阳节的典故(重阳节读陶渊明)
陶渊明关于重阳节的典故(重阳节读陶渊明)三国时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亦有"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上可追溯至先秦。《吕氏春秋》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插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骑射、围猎等风俗。
《易经》定"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上可追溯至先秦。
《吕氏春秋》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三国时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亦有
"岁往月来,忽忽复九月九日……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之句。
到东汉末年,重阳节已形成。
《九日闲居 并序》 晋·陶渊明
首四句开篇即议,由人世之短引出人们渴慕生世久长。人生在世, 亦不过数十寒暑。生命短暂,人是过客,不过一弹指、一晃神,便去了此生。于是,人们心中总有欲念,企慕长寿永生,自生诸多烦扰。
眼下即是如此。倏忽之间,重阳节便已依序顺时而至。因重阳乃九月初九,总觉九九暗含久久之意,所以,人们便甚爱重阳这节日。
中间十句写景抒情。是日,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是难得清明的好天气。深秋的时令,空气中有一种沉厚之感,令人心境渐宁。这时节,南飞的燕子未曾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却尚有余声。
陶渊明彼时是清苦的离群之人,心中总有一些清悠的郁悒在。于是,逢这重阳日,他便难免想饮酒去忧。又想到,坊间说菊花可防年衰岁老,有养生之效。
只可惜,他自己不过是个隐居的贫士,竟只能让思亲团聚的喜悦之节白白过去。又见面前因无钱沽酒而空空如也竟似蒙尘的酒器和身旁独自荣枯无人问津的秋菊,心中更是有一番说不出的萧索,悲凉上心头。
末四句写得真是好,语词简静淡远,又着实大气。"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二句,王镇远意译为"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 感慨遥深"。大约是他隐居时日太久,心中郁结之思终于可以借机表达, 于是便忽自起身深思,苍凉感慨之情溢出。
句中的"深情"二字,虽未言明"深情"为何事,但我理解为,是怀想起一些都已折戟沉沙的青年理想。于是,才又写下结尾二句"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说自己隐居山林多年,怡然欢悦,乐趣不少,却也疑惑,难道滞留这尘世间只是为了得到一无所成的终年?
这首诗应当作于陶渊明晚年。依照诗序当中所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九华即为菊花),寄怀于言",与《宋书·陶潜传》中的一段记载十分吻合:"尝九月九日无酒, 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上文是说,陶渊明归隐后闲居家中,某年重阳,他家贫无酒,只是在自家门前赏菊良久。但正巧,彼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弘派人送来了酒。因有人身着白衣,亲送美酒上门,他也不觉得自己寒酸落寞,便不推不拒,坦然接过美酒,畅饮至醉。他的天性里有一种随性、自然的态度,丝毫不为世俗所束。
但也真的是生活无奈。世事沉浮,他虽匿居多年,却到底还是有些东西难以彻底放下。他也曾是壮志盈心的青葱少年,也有过激情四溢的青年、壮年。庆幸的是,他是一个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的人。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
清 王时敏 杜甫诗意图册
他是凛然的男子。知道自己生性恬淡,终不愿为俗世浊气所染, 到底还是执迷于山水简淡。于是,他过了这么多年淡洁如水的时光。
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的自我摹写,是在低微淡泊处怡然自乐的人:
又想起那一篇传世的《桃花源记》,忍不住依然要赘引于此。也是无奈,只因它太美。多念几遍后,便惊觉胸中有股清氲之气,由内而生,缓缓漫出。似是自己便成了那脚蹬木屐,飘然若仙的世外之人。也似见,近处是美人噙花在口,远处是山水依约,恍若刹那就如临仙境。
读陶渊明,有那么一刻,对"生"这件事,心中燃起了从未有过的无限冀望。人生莫过一杯菊花酒,非酽即淡。
这是属于他的重阳。
-
END
图/《岁时书,古诗词里的中国节日》插图、网络图片(侵删)
文:王臣
延伸阅读
读古典之诗,品中国节日,立体展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
中国文化遗产推广读物,一本中国节日的美学读本。
解读中国节日的精神内核,呈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