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处佳节又重阳(秋心共赏佳节又重阳)
登高望远处佳节又重阳(秋心共赏佳节又重阳)第三、四句笔锋一转,不再写“我”而遥想家乡亲人的活动:兄弟们此时正在登高吧,他们个个都佩带了茱萸囊,发现少我一人的时候该有多遗憾啊!这是一首思亲诗,胜在质朴真切。第一句两个“异”字,强调了身为异乡人的孤独寂寞,心无所依。第二句进一步诉说了身为异乡人的隔阂感:每逢佳节,尤其是重阳这样大型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遵循传统习俗纷纷庆祝。如此一来,背井离乡的“我”更显孤立,因为“我”没有身份和立场参与他们的家族或家庭活动,自然而然便想起了给予我归属感和亲情的亲人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
又到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沿袭下来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囊、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还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今代的重阳节被当作敬老节,但是在古代,除了敬老之外,重阳节还被赋予思乡思亲、祭天祭祖、祈丰收、求长寿、骋秋志等丰富意涵。
菊花酒
今天何十四想以重阳节思乡思亲的意涵为主题,邀大家共赏思乡思亲的重阳诗词,并劝一句:莫要思亲!至于原因,放在结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这是一首思亲诗,胜在质朴真切。第一句两个“异”字,强调了身为异乡人的孤独寂寞,心无所依。第二句进一步诉说了身为异乡人的隔阂感:每逢佳节,尤其是重阳这样大型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遵循传统习俗纷纷庆祝。如此一来,背井离乡的“我”更显孤立,因为“我”没有身份和立场参与他们的家族或家庭活动,自然而然便想起了给予我归属感和亲情的亲人们。
第三、四句笔锋一转,不再写“我”而遥想家乡亲人的活动:兄弟们此时正在登高吧,他们个个都佩带了茱萸囊,发现少我一人的时候该有多遗憾啊!
明明是诗人自己感到无限遗憾和怅惘,却写成亲人思他念他,这种表现手法使诗歌在平铺直叙中增添了灵动的韵味。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首思夫词,重阳佳节夫妻未能团聚,身为妻子的李清照倍感孤独凄清。李白有《秋风词》:“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似乎是对李清照经历的真实写照,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琴瑟和鸣,每当赵明诚外出她都禁不住相思之苦,眼见屋外阴云密布,屋内香炉散烟,整个白天都被愁思缠绕。好容易捱到入夜,早早躺下却感到凉意袭身。重阳的黄昏,于菊边饮酒,还是难以摆脱这恼人的相思,人被折磨得如菊花一般细瘦,可谓情深词苦。
如果说这是李白所言“短相思”,那么赵明诚病逝后则是“长相思”了。赵明诚生前俩人的欢愉回忆,对后期的李清照而言不知是幸福多一点还是痛苦多一层。
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这是一首思乡词,词人远在边塞,相隔千万里又恰逢重阳节,望着稀疏的木叶和边塞旷野挡不住乡思涌上心头,倍感怅然。归乡路遥,似乎只能通过做梦的方式触及。(“六曲屏山”原指屏风,此处代指故乡)
这个时节风光正好,纳兰却不愿登高赏景,因其心已然为故乡魂牵梦萦,只怕看见南归之雁更觉寂寥难忍。这首词写得很清简,只选择了萧萧树叶和南归之雁两个实象以及曲折屏风一个虚象,一方面迎合了孤寂寥落的心境,另一方面与塞外空阔的特点相吻合,创造出朗阔的词境。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古代交通不便,山长路远,一别经年是常事,更不必说分别几周、几月了,文人也因此创作出大量思乡思亲的优秀诗词,感情深挚,语辞动人。但是,诗词遣愁的背后更多出于相见难的无奈之举,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因此才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重阳节
从前的车马很慢,可如今科技发达、交通便利,尽管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打拼,但倘若要回乡返家或者联系互通远比古代容易得多。然而,迫于生存压力及其他各种阻碍,佳节之日阖家团圆仍然不易。但我还是想建议,与其思亲不如常回家看看,至少保持经常联系问安。尤其老人更需要陪伴与关注,做不完的工作、赚不完的钱,卸不下的压力、预料不到的突发阻碍,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错过是一时,有些错过是一生。
佳节又重阳,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放在亲人之间也一样,陪伴是最长情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