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水墨,不着色。构图由《溪亭秋影》变化而来。亭林笼罩在斑驳的光影里,背景深冥如晦,似山雨欲来。画面由右向左,墨色渐次变淡,显出笔触、墨晕和纹理,极富意趣。画家经营的因素有所减弱,偶然因素、随机因素、趣在物象之外的笔墨因素有所增加。 水墨胜处色无功(纸本,墨笔,纵68.4厘米,横45.9厘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今天庞鸥老师将为我们解读李可染的艺术成就。 鲁迅故乡绍兴城图(纸本,设色,纵62厘米,横44.5厘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之作。在一般画人眼中只可画一角的城市,被李可染用画大山水的“高远”法画出了全景,绍兴古城被悬挂起来了。这种新奇的构图是经过了高度夸张加工的结果。 这种透视惊世骇俗,大胆至极。远景弯曲盘旋的河流直下进入市区,如一道飞瀑,鳞次栉比的房屋夹出了与河流平行的街道,组成画面的两条控制线。两侧的房屋则以院落为单位参差布局,街上繁密的人流与河上疏朗的舟桥形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南京博物院《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特展集中了20世纪中国画艺坛最闪耀的8位巨星。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1)

然而在“战疫”时期,全国文博场馆闭馆,《仰之弥高》和国内众多大展一样不得不关门谢客。如何让精彩的展览走出展厅走近观众,让居家隔离的生活多一些品位和文化气息?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2)

新华日报社、南京博物院与交汇点APP联合推出8集“艺术公开课”,请南博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仰之弥高》大展策展人庞鸥带大家连续8天云游展厅,走进20世纪8位顶级中国画名家的艺术世界。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3)

今天庞鸥老师将为我们解读李可染的艺术成就。

鲁迅故乡绍兴城图(纸本,设色,纵62厘米,横44.5厘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4)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之作。在一般画人眼中只可画一角的城市,被李可染用画大山水的“高远”法画出了全景,绍兴古城被悬挂起来了。这种新奇的构图是经过了高度夸张加工的结果。 这种透视惊世骇俗,大胆至极。远景弯曲盘旋的河流直下进入市区,如一道飞瀑,鳞次栉比的房屋夹出了与河流平行的街道,组成画面的两条控制线。两侧的房屋则以院落为单位参差布局,街上繁密的人流与河上疏朗的舟桥形成有趣的呼应。全画布局犹如一盘国手博弈的好棋,气贯长虹,处处生机。

水墨胜处色无功(纸本,墨笔,纵68.4厘米,横45.9厘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5)

水墨,不着色。构图由《溪亭秋影》变化而来。亭林笼罩在斑驳的光影里,背景深冥如晦,似山雨欲来。画面由右向左,墨色渐次变淡,显出笔触、墨晕和纹理,极富意趣。画家经营的因素有所减弱,偶然因素、随机因素、趣在物象之外的笔墨因素有所增加。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6)

观画图(纸本,设色,纵69厘米,横44.5厘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此图为李可染人物画代表作。人物表情、动态的刻画,出之以寥寥数笔,既精到且传神。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看画,但又能大体分辨出三人与画的关系。左侧独立以手执画轴者似为主人,而右侧二老者似为宾客。三人身体微俯,屏息静观,可知所观一定是幅名作,但画轴上却空无一物。这种虚拟手法,京剧也常用。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7)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纸本,设色,纵69.5厘米,横45.5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据统计李可染先生一生所画《万山红遍》共 7 幅,此为第 2 幅。由李可染亲自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一取材毛泽东词意的作品,成为李可染山水画创作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 20 世纪山水画转型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李可染不仅表现了中国山水艺术的雄浑之气,磅礴之势,更可贵之处在于将艳丽的朱砂红恰如其分地融入作品之中。这里的漫山红色,虽应和了“万山红遍”的主题,但没有一般“红”“光”“亮”作品的尴尬,甚至以此创造出以红当黑的新视觉语言。李可染在此将山水画的隐喻内涵从文人向往的野逸之趣化为具有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的象征,承担了更为丰富宏大的主题要求,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所以,李可染被视为 20 世纪中国画转型时期的大师,此幅作品应是其重要的支撑。

李可染山水之美的意境教学(艺术公开课李可染)(8)

雨中漓江图(纸本,墨笔,纵71厘米,横48厘米,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画中漓江蜿蜒,贯穿全幅,前景两岸小屋错落,掩映于江边树荫间,数只小舟且行且止,似结伴江中。 画题中“水晶宫”三字将画意点得恰到好处,全画洁净透明,一片空蒙,群山、屋舍、树荫、小舟,和谐地融合于温润而富于水分的空气质感中,观画者如同行于画家营造的一处玄虚空灵的神仙境地。 全画最精妙之处在于其画法的“淡而不薄”,群山与树荫以淡墨掺花青反复积染,是形成画面空气感统一的关键。李可染的学生万青力曾眼见画家创作此类题材“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虽然通幅是用淡墨色调,却也是用积墨法,而且船的画法极为考究……”,积墨由淡而浓相对容易,由淡而淡则难。 中国传统绘画以宋代院体花鸟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宋画敷彩看似淡雅,实际上每种淡雅的颜色画家都要渲染十余甚至几十遍,唯有如此惨淡经营,才能显出现敷彩中淡而不失质感的效果。李可染的淡墨积墨,也达到了此一高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