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看懂赣鄱大地(赣号吹响)
三分钟看懂赣鄱大地(赣号吹响)“一开始,我们找了几个地方,多方权衡后,最后确定在武夷阁广场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临时摊点。”作为武夷阁广场“清补凉”临时摊点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铅山县城市管理局综合股股长韩华说,武夷阁地处信江与铅山河的交汇处,夜景美丽,位置优越,且不扰民。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当地采取“721”工作法(七分服务、两分管理、一分执法),变“堵”为“疏”,启动流动摊贩“安家”行动,解决流动摊贩既要有“烟火气”、更要有“文明味”的难题。“今年夏天特别热,晚上河边凉快些,再吃上一碗冰冰凉凉的‘清补凉’,那种舒服劲真是透入了心扉。”前来打卡的上饶市民谢欢说。7月初,铅山县在武夷阁“清补凉”夜市街连续五天共发放5万元消费券,直接撬动了约200万元的消费额。一夜间,铅山“武夷阁清补凉”成了打卡美食。铅山夜经济活跃的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服务支持。“摊贩经济,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标志,也是提振消费信心的民生切口
夜幕降临,江西铅山县新地标——武夷阁“清补凉”夜市街灯火璀璨,广场上百余个“清补凉”摊点,座无虚席,“烟火气”升腾。
“最火爆的时候有53桌,一张桌子翻台了四五次。”75号摊点经营户费检说。
100号摊点经营户朱继红今年7月6日开始营业,20天进账五六万元。朱继红此前在上饶市区做餐饮,当她听说铅山县在武夷阁辟了一块好“码头”,且每月只需交400元摊位费,果断回铅山了。
“清补凉”是铅山县夏季传统特色小吃,清凉解暑。费检说,她的食客既有周边县区的,也有南昌市的,甚至有不少到葛仙村等景点游玩的全国各地游客。
“今年夏天特别热,晚上河边凉快些,再吃上一碗冰冰凉凉的‘清补凉’,那种舒服劲真是透入了心扉。”前来打卡的上饶市民谢欢说。
7月初,铅山县在武夷阁“清补凉”夜市街连续五天共发放5万元消费券,直接撬动了约200万元的消费额。一夜间,铅山“武夷阁清补凉”成了打卡美食。
铅山夜经济活跃的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服务支持。“摊贩经济,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标志,也是提振消费信心的民生切口。”铅山县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当地采取“721”工作法(七分服务、两分管理、一分执法),变“堵”为“疏”,启动流动摊贩“安家”行动,解决流动摊贩既要有“烟火气”、更要有“文明味”的难题。
“一开始,我们找了几个地方,多方权衡后,最后确定在武夷阁广场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临时摊点。”作为武夷阁广场“清补凉”临时摊点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铅山县城市管理局综合股股长韩华说,武夷阁地处信江与铅山河的交汇处,夜景美丽,位置优越,且不扰民。
“为助力打造铅山‘清补凉’夜经济名片,提高铅山对外旅游形象,我们在摊点上实行‘三统一’,即统一灯箱招牌、统一帐篷颜色形状、统一明码标价。”韩华说。
同时为了便于管理,体现公平公正,激发创业活力,114个“清补凉”摊点实行公开摇号,一年摇一次。“在征求广大经营户的意见后,经营户可以要两个摊点。”铅山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敏君说,今年夏季,共有71家经营户摇到了摊点,其中40余家经营户拥有两个摊点。
“现在铅山‘清补凉’名气更大了,食客络绎不绝,忙不过来。”费检有两个摊点,请了四五名帮工,每人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里的每个摊点都请了帮工,包括经营户在内,实现了四五百人的创业就业。”费检介绍说。
站在武夷阁,一眼望去,铅山“清补凉”夜市街“闹”中有序……这里既留住了城市烟火气、活跃了夜市经济,更提振了大众消费信心、激发了创业就业活力。
监制:吴锺昊
策划:袁思东
文字:袁思东
摄影:丁铭华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