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社会的价值(论语解读礼)
论语对社会的价值(论语解读礼)这几句话是反复强调礼的重要性,在社会运作中,“礼”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废的,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依礼而行,即便遇到麻烦,也不能以废礼为代价来追求和谐,因为制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谐,废了礼就没有和谐可言,即使得到短暂的表面的和谐,最终还是会乱掉。 有子说: “礼的作用以达到和谐为最重要,先王们治理天下以此为美。但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追求和谐,也可能会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我们只是因为知道和谐的可贵而一味追求和谐,而不用礼来加以约束,也是不可行的。”“所不行”是所字结构,古文中常见。“所”字结构一般是由“所”字加动词(包括动词的否定形式)构成,相当于一个名词, 泛指该动词所指代的宾语, 例如“所见” 就是“看到的东西(人、物、事等等)”,“所闻”就是“听到的东西(人、物、事等等)”。“所不行”意为不行的地方或不行的时候,也就是行不通的地方、行不通的时候。“知和而和”,知和之可贵,因而追求和。“以礼节之”的“节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字词解释“贵”,贵重、重要。
“斯”是代词,意为“此" ,这里指“礼”。
“先王”即以前的王,王指天子,儒家说的“先王”一般用来指称可为后来榜样的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贤明的天子。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就是效法这些贤明的天子。近代学者批评儒家有复古倾向,也就是从这方面来说的。
“所不行”是所字结构,古文中常见。“所”字结构一般是由“所”字加动词(包括动词的否定形式)构成,相当于一个名词, 泛指该动词所指代的宾语, 例如“所见” 就是“看到的东西(人、物、事等等)”,“所闻”就是“听到的东西(人、物、事等等)”。“所不行”意为不行的地方或不行的时候,也就是行不通的地方、行不通的时候。
“知和而和”,知和之可贵,因而追求和。
“以礼节之”的“节”意为约束。
有子说: “礼的作用以达到和谐为最重要,先王们治理天下以此为美。但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追求和谐,也可能会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我们只是因为知道和谐的可贵而一味追求和谐,而不用礼来加以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这几句话是反复强调礼的重要性,在社会运作中,“礼”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废的,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依礼而行,即便遇到麻烦,也不能以废礼为代价来追求和谐,因为制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谐,废了礼就没有和谐可言,即使得到短暂的表面的和谐,最终还是会乱掉。
“礼”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礼者,理也”,理就是层次,像玉的纹理、木的年轮、水的波纹。礼的本质是区分尊卑上下,把社会里的人分成一个一个的层次,也就是等级,或说伦理。“礼”的前身是原始巫术,它包括名号、服饰、规矩、礼仪等等,是一整套制度,以此区分尊卑,建立秩序,调节情感,规范言行。
在孔子学说中,“礼”的重要性仅次于“仁”。
人和人在作为一个“人”上, 也就是“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把别人当“非人”(畜生、奴隶、手段、工具)来对待,但是如果把这种人格上的相同理解为一切都样,这显然既非事实,也不合理。正如同人和人之相同是真理一样,人和人之相异也是真理。人和人之相异是显然而普遍存在的,这其实不必多加说明。例如男人跟女人不一样,男女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不可能一切平等,男人不能取代女人生孩子。家庭的成员平等,讲的也是人格平等,父母不能倒过来当儿女,儿女也不可能倒过来把父母养大。军队里士兵不能指挥元帅。公司里工人不能给董事长派工作。“人天生就不平等”跟“人天生是平等的”同样正确,只是说的是不同的方面而已。
如何处理人相同的一面,或说是平等的一面,孔子认为这里的原则是“仁",即把人当人看待,视人若已,推己及人。但同样,人和人既然存在相异的一面,即不平等的面,那么如何合理地正确地处理这不平等的一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认为,这里的原则是“礼”。
“礼”的基本概念就是区别尊卑上下,使人群有等级,有伦理。有了伦理才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是混乱的,就不会和谐。例如搭公车,如果没有秩序,没有谁先谁后的伦理,就会一堆人往一个车门里挤, 搞得一团乱。一群人围坐用餐,谁坐什么地方,谁先动筷子,也得有个讲究。更不要说学校上课、工厂上班、军队打仗、国家管理这种大事,如果完全不讲尊卑上下、先后秩序,也就是不讲规矩,不讲“伦理”,不讲“礼” 那便是一群乌合之众,一切都没有办法进行。
讲“礼”,就是正视人和人的差异,正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让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在一种合理的秩序中得到完满的处理,而不至于引起争斗,甚至相互残杀,这样对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利的。
用阅读了解世界,然后爱上它
——阅世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