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塑料盒污染环境吗(评论外卖餐盒成塑料垃圾新)
外卖塑料盒污染环境吗(评论外卖餐盒成塑料垃圾新)可降解,让环境成本由当代人承担央视评论回收价格低 再资源化成本高 塑料饭盒回收受“冷落”即便进入到垃圾回收流程,外卖餐盒的回收价值也并不高。据业内人士介绍,塑料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回收者一般不愿捡满是油污的外卖餐盒,就算捡回来也要耗时耗力清洗,因此塑料餐盒在回收市场上不受待见。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的“拾荒大军”,都对回收塑料制品“无感”。怎么解决外卖餐盒导致的塑料垃圾成堆的问题?之前为了解决超市塑料袋导致的白色垃圾,我国出台了限塑令,最明显的办法就是由赠送改为收费。但十年下来,效果很一般。如今,面对使用量大,回收渠道又不通畅的塑料饭盒,还能有什么办法?
近两年,随着外卖行业迅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外卖垃圾潜伏的生态隐患引发担忧。有报道称,平均每单外卖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过6000万个。外卖餐盒正成为塑料垃圾的新源头。
塑料餐盒比可降解餐盒 更适合中餐
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虽然目前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饮企业的考量因素,有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外卖包装约占整个成本的2%。
其实,目前外卖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无是处”。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标识,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消费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饭,也大多一“盖”了之。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给外卖垃圾回收带来不少麻烦。
回收价格低 再资源化成本高 塑料饭盒回收受“冷落”
即便进入到垃圾回收流程,外卖餐盒的回收价值也并不高。据业内人士介绍,塑料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回收者一般不愿捡满是油污的外卖餐盒,就算捡回来也要耗时耗力清洗,因此塑料餐盒在回收市场上不受待见。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的“拾荒大军”,都对回收塑料制品“无感”。
怎么解决外卖餐盒导致的塑料垃圾成堆的问题?之前为了解决超市塑料袋导致的白色垃圾,我国出台了限塑令,最明显的办法就是由赠送改为收费。但十年下来,效果很一般。如今,面对使用量大,回收渠道又不通畅的塑料饭盒,还能有什么办法?
央视评论
可降解,让环境成本由当代人承担
塑料餐盒至今风靡,无非因为“价廉”与“物美”。一方面,它确实比可降解材料便宜;而另一个鲜被提到但不能忽视的原因是,中餐汤汤水水多,便要求外卖盒需要更好的密封性。比起泡沫盒和可降解的纸盒等,塑料餐盒因其密封性、牢固性和不易变形等特性,自然成了首选。否则,汤洒了消费者有怨气,店家也很委屈。这样的痛点,还得靠材料科学的发展来解决。
△资料图
塑料袋早已被称作“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限塑令出台9年多,推广环保产品的倡议从未停止,步履维艰只因分担“推广”成本的责任不够明晰。
在环保餐盒和塑料餐盒间,商家选后者弃前者,无非安全、可降解的包装成本更高,会压缩盈利。生产厂商则是见机行事,只要有生产的许可、有持续的需求,就很难有动力改弦更张生产环保产品。一旦政府不是强制规定必须采用可降解产品,无论商家还是生产厂家,自然不愿意将成本转嫁到自己头上。
互联网订餐平台的外卖服务真正实现了让人“饭来张口”。可惜,图自己方便的消费观反面很可能是无所顾忌的环境观。家里有了干净的后厨,只不过将垃圾全扔到了屋外;吃了眼前的饭菜,无非将包装留给后代人。
与限塑令一样,外卖餐盒的价格杠杆也再次失效了。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并非没有支付“高价”:1个外卖餐盒需要1元钱。然而,这个价格并没有减少消费者使用,也没有变成治污费用,而是成了额外收益。“限塑令”变成了“卖塑令”!从这个角度看,或许还可以继续提高塑料袋、塑料餐盒的费用,但同时也应该明白:仅仅通过价格调节“需求”而非瞄准“供给”的限塑政策很难真正见效。如果不控制塑料包装的总量,打地鼠的困局将在所难免:塑料包装不在超市就在菜场,不在东部就在西部。
△资料图/图自视觉中国
要根治外卖餐盒造成的白色垃圾,与其在需求侧重弹观念的老调,不如在供给侧“拉闸限电”。能否在国家层面设立塑料袋、塑料盒总量逐年缩减方案?能否从源头上对生产企业限产、停产?扭转用户对塑料包装的依赖,是时候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出抓铁有痕的强力措施了。
“可降解”而非“往后推”,在本质上是一种“成本由当代人来承担”的理念。在远景上,呼唤材料科学的加紧发力,在现阶段,则需要找准落实手段。总结中央三轮环保督察风暴的治理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和落实治理责任。治理白色污染,不妨切实落实监督主体责任,延长治理链条,制定分解目标,该限售的限售,该限产的限产。
同时,在各大城市推动垃圾分类的背景下,也有必要加强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方式,推进白色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只有实现源头产量管理与事后垃圾处理一同发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恼人的白色污染问题。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