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一测你的冬季专属动态(你真的能分清雾和霾么)
测一测你的冬季专属动态(你真的能分清雾和霾么)///2月11日北京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信号,提示11-13日将发生一次空气污染过程,叠加烟花爆竹集中燃放,12、13日可能达到重污染。14日起,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短短七天,经历了个遍。这雨、雪、风咱之前都有聊过,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春节霸屏最久的低能见度天气——雾和霾
噹~噹~噹~
您的新年假期已用完,
这个新年小长假的天气是多种多样:
雾—霾—雨—雪—风
短短七天,经历了个遍。
这雨、雪、风咱之前都有聊过,
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春节霸屏最久的低能见度天气——雾和霾
2月11日北京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信号,提示11-13日将发生一次空气污染过程,叠加烟花爆竹集中燃放,12、13日可能达到重污染。14日起,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
///
大年初一的早晨,北京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而赶着上班的小编在京承高速上看到了类似这样的风景
开车绝不耍手机,所以小编没能拍下来,只能找个类似的图片,大家意想一下吧!
所以,这个是什么呢?
云?雾?还是霾?
这里有个比较简单粗暴的理解方式
我们可以简单记为:
接地的就是雾,不接地的就是云!
根据当天云高仪的观测图像我们可以看到,从地面至100米高度之间是一个反射率较高的区域,说明这里的气溶胶粒子浓度较高。小编当时所在的京承高速黄港附近的海拔高度大概在40-60米,也就是说小编看到的和大家在地面看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它肯定不是云。
第二,雾和霾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当能见度低于10km时,如果湿度大于80%,即为雾,如果小于80%即为霾。
而12日早上08时,怀柔、朝阳、顺义的湿度都在80%以上。因此小编在高速上看到的就是雾。(雾和霾的判别并非如此简单,这里不做详细解释。)
其实不止大年初一,从三十到初三早晨,北京几乎都是这个情况。
这么长时间的低能见度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可以简单想象一样,雾和霾的天气里一定是没什么风的,也是没有降水。而出现浓雾的时候水汽一定是充足的。
从天气形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春节前期(2月10~12日),北京处于气旋底部的均压地区,有微弱偏南风,不但无法吹散雾、霾天气,还会逐渐向北京地区输送污染物。
12、13日夜间,偏东风开始向京津冀地区输送水汽,但是风力并不够大,因此水汽在北京聚集,支持雾天气继续。
此次低能见度天气直到14号降水出现以后,才得到缓解。完全清除在春节中后期(15~16日),北京处于高压前部冷锋区域,持续较大的偏北风。
上面我们简单聊了一下此次低能见度天气形成的基本环境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小编看到的这么美的景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实在大多数的低能见度天气里,我们是无法看到整个雾或霾的层顶的。
只有在雾、霾层次较低时才能看到。
比如2016年12月的那张刷爆北京的“雾霾滚滚‘进京照’”,记者在中华尊上拍到了霾层顶。中华尊总高528米。
再有2013年那场席卷中国的重污染天气过程。我们站在济南第一高楼的300米平台上,看到了蓝天和霾层之间的分界线。
那么雾或者霾层的伸展高度究竟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污染物或者水汽被困在近地层呢?
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逆温层。
通常我们的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是随高度降低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气温会随高度升高或者基本不变,这时候,我们就可称其为逆温层。
最基本的热力环流告诉我们,当冷的空气在上面,暖的空气在下面。在这种“头重脚轻”的情况下,暖空气一定会想法往上跑,冷空气也会想下来。但让他们二者翻过来,他们就会舒舒服服的呆着,不愿动弹。
就像拿水壶烧水,水蒸气一定是不断向上到更凉快的地方去。
因此,在出现雾或者霾天气的时候,逆温层就会像个盖子一样,阻挡上下层空气的交换,将雾或霾压在下面。
而在这几天的早晨,通过探空图,我们看到近地层几乎都是逆温的。也正是如此,小编才能在不到100米高空就看到了浓雾层的顶部。
在北方冬季夜间,地面附近气温会降到冰点以下,使得近地面相对湿度增大,造成相对严重的局地浓雾(垂直能见度较低)。上午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污染物开始向上扩散,浓雾情况减弱,但由于逆温层无法完全破坏,低能见度天气依旧维持。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低能见度天气,总是困在近地层的原因啦!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些好看又特别的雾。
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雾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雾又有多少种呢?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作者:沈越婷 北京市怀柔区气象局
在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等老一辈气象学家积极倡导下,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分会于1950年7月16日正式成立。1960年11月,经第8届理事会决定更名为北京市气象学会(1978年改称北京气象学会)。至2019年,学会共经历了20届理事会,拥有会员1500余名。近70年来,学会在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供决策与技术咨询服务、组织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组织和参与科技项目研究、进行气象科技培训、托举青年气象人才成长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学会组织不断壮大,学会活动日趋广泛深入,不断承接中国气象学会工作任务,承接北京市气象局相关职能。在北京地区有关单位、部门及广大会员、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北京气象学会为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气象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