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在当时匆匆浏览中,我记得书的序言中有这样几句话“关于日照,归纳几句话,一片历史的热土,勿忘在莒。山海通衢,一片美丽的国土,景观遍布,山水秀丽,一片生态的绿土,林木覆盖率高,空气清新,一片浪漫的新土,年轻人的发展,追求时尚、浪漫、新生活、新追求。一片发展的活土,新时代,新思路,就要研究超前发展。”去年到日照的时候,我在匆匆穿行中也深浅不一地体验过日照“热、绿、新、活”,可惜时间短暂,自己也没有长期在日照生活的经历,还是感到感性体验的多,深度融汇的少,留了一些缺憾,这匆匆一年过去了,正好有了这两天的时间,在把此山此海此城的那份情愫再接续上,看看能否再发现一个更加不同的日照,在日照月当头中,还真是发现了很多新的惊喜。“有一种生活,叫日照”,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统称,而是“N种”生活体验的叠加,让日照生活以感性、鲜活、唯美的生活态,进入大众视野,重塑日照文旅品质之美,“在日照,把生活过成诗”。他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1)

大散文|日照月当头

作者 崔洪国

去年9月开渔的时候去过日照一次,回来后写过一篇《一起相约去日照》的美文,约略写了一些对这个“日出初光先照”和“东方太阳之城”山水人文的感受和体验,那感觉也是浮光掠影,因为自己对于日照不过是匆匆过客,平时去日照的时间真是不多。在日照目睹日出先照,明月当头的奇景就更难得了。别说,前几日,又去日照,还真是目睹了这奇绝瑰丽的一幕。

我住的宾馆外面不远处就是日照山海天的海岸临海沙滩。宾馆院里前后的草甸密植着很多枝叶婆娑的红枫、柿子树、石榴树和其他一些喊不上名字的绿化树。深秋了,红枫的叶子也渐次开始红了,有的是浅红,有的是深黄色,透露着夏秋季节转换的气息。柿子树我在其他地方见得少,树叶正在飘零落下,落在青绿色的草地上,草地湿漉漉的,那些柿子树的树叶很快就会零落成泥成尘。个头大小不等的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枝干上,散发着澄黄的光,看上去既可爱又喜庆。还有那些石榴,盛果期过了,有的落了,有的裂开了口,灿烂地微笑着,露出红红的石榴籽。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2)

院子当头的深空是一轮圆圆的月,正是阴历十五十六前后,那轮月高高挂在碧蓝的天空,一幅很清高和孤傲的样子,看上去好像有些冷,其实还不到霜冷的时节,只是那月亮在深空太过渺远了。日照的海天气质好,透明度高,月光、阳光、空气、水和沙滩,包括那些花草树木的轮廓非常清晰。早上起来,沉睡了一夜的太阳已经从大海里醒转来,慢慢爬上来,很快天空就大亮了。那轮圆月的光辉就逐渐隐没在日出先照的光泽中,比之一小时以前,看上去已经不是那般清晰夺目了,摄入镜头中,也越来越像深蓝天幕中的一枚珠子。那些深夜里陪伴着月亮闪烁的群星此时也都没入日夜的轮回和时光的流转中。

出门是一条南北的公路,穿过那条公路是海边防护林带和移步换景的滨海风光长廊。日照和威海一样,也是海边最早建成绿色生态景观的海滨城市。日照的海洋生态资源具有不可复制和比拟的独特性和辨识度,而且海洋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成为这座城市最具海洋魅力的标识。当年我在省海洋渔业厅环保处负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在日照组织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行和高峰论坛,并把日照建设国家海洋公园纳入到了省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和规划中。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日照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着全国海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翘曲。万平口、东夷小镇,从海到山,已经打通并连成片的海岸带风景长廊,无数匆匆的过客邂逅日照,都不约而同的把他们的脚步和目光长久地驻留在这个风景旖旎的城市。

2020年,有一本《有一种生活叫日照》的书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全国,日照这个本来已经声名远播的城市瞬间冲上了热搜。这是精准策划和深度挖掘日照人文和海洋优势资源的一个经典案例。书的作者是孙小荣和岑梅玲子。孙小荣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著述的《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等“小荣说三部曲”曾挤身在书单畅销排行前列。岑梅玲子关于山东和大连等省市旅游典型模式的研究报告和作品入选《中国旅游好案例》,两人都是旅游研究和策划的大咖。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3)

“有一种生活,叫日照”,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统称,而是“N种”生活体验的叠加,让日照生活以感性、鲜活、唯美的生活态,进入大众视野,重塑日照文旅品质之美,“在日照,把生活过成诗”。他们对日照关注的视角本身就有很多与众不同,“从城市到乡村,从文化到民俗,从生产到生活,从生活到艺术,形成了一部此山此城此海此人情景交融的日照文旅故事书”,这不仅仅是一种全景式的展示,而是一种集萃了风光、人文、民俗、日常生活的深情述说,有深度,有温度,更有辨识度,自然会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生活叫日照》是一部很厚重的著作,就在房间的一角安静地摆放着。第一眼看以为就是一本旅游推介书,翻开书页仔细一看,还真不是,更像一部关于日照风土人情的散文集,前后连贯,每一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融汇到日照人文、历史和山海记忆中,而且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因为平时喜欢观察和记录生活,所以这本书一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真有点爱不释手,回到家就从京东买了一本,留待有时间走近日照仔细聆听和阅读,这是后话。

在当时匆匆浏览中,我记得书的序言中有这样几句话“关于日照,归纳几句话,一片历史的热土,勿忘在莒。山海通衢,一片美丽的国土,景观遍布,山水秀丽,一片生态的绿土,林木覆盖率高,空气清新,一片浪漫的新土,年轻人的发展,追求时尚、浪漫、新生活、新追求。一片发展的活土,新时代,新思路,就要研究超前发展。”去年到日照的时候,我在匆匆穿行中也深浅不一地体验过日照“热、绿、新、活”,可惜时间短暂,自己也没有长期在日照生活的经历,还是感到感性体验的多,深度融汇的少,留了一些缺憾,这匆匆一年过去了,正好有了这两天的时间,在把此山此海此城的那份情愫再接续上,看看能否再发现一个更加不同的日照,在日照月当头中,还真是发现了很多新的惊喜。

早晨的沙滩和步行廊道上已经有不少赏景和晨练的游客和市民。虽然已经过了旅游旺季,因为日照名声在外,所以到日照阳光海岸的人们还是趋之若鹜。一轮朝阳从面前的海中缓缓升起来,样子憨态可掬。那时我已经错过了看着太阳从海中跃升出来的最佳时刻,没有看到太阳红彤彤的脸庞,光线已经有些强烈了,透过沙滩近旁那些松林,在起伏的廊桥和一汪静静的水中投下斑驳陆离的影。风很轻柔,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看不到气势雄伟的涛卷浪涌,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馨祥和。云也很稀落,天空澄碧,海天一色,极目远眺,难辨那种碧蓝是在海上还是在天上。回头遥望天际,那一轮圆月还在高高地悬着,太阳虽然从海面升高了,但那光辉还没有湮没月亮的影,眼中所见,正是日出先照,日月同辉,海天清澄,风轻波平的另一番绚丽奇景。日照月当头,没想到这次去日照,看到了日月争辉的美景。不少的行人也在步行廊道和沙滩上停留下来,仰望和拍摄着深蓝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4)

那一刻,大海拥抱着太阳,天空拥抱着月亮,太阳和月亮拥抱着日照。“阳光海岸,活力日照”瞬间让人感觉有了那么丰富的感性。也在那一刻,我听到了海边松林里传出了悠扬动听的音乐声,细听,是龙飘飘的《惜别的海岸》,“苦涩的海风静静地吹送,海面一片朦胧,何处有你影踪,远处汽笛声声夹着海浪声,催老我美丽的人生,想起过去的岁月里,在这残旧的海岸上,和你朝朝暮暮看日落又日升。”那是日升月落的时刻,在时光的演进里,在日照的海边,月亮和太阳做着惜别,这是一天清晨的开始,我就想,“等夕阳掉进了海里,我就背上月亮,去寻找满天的星星。”

日照是一个文化厚重,很重文风和文脉传承的城市。当年在烟大就读的时候,我的同班同学就有两位同学中就有两位家是日照的,他们身上都传承了日照深厚的文化基因。后来一位去了京城,另一位我同宿舍的师兄行方毕业后留在了烟台,一直笔耕不辍。行方师兄的书法造诣精深,和他的文笔一样,不仅出神入化,而且如行云流水,让人看了读了酣畅淋漓,在2015年同学20周年聚会时行方师兄手书的《毕业二十年感怀》长卷笔力遒劲,气势恢宏,“其实相逢亦无事,莫名别来常思君”,人生经历过无数蹉跎岁月,想想师兄所言,一直深以为然。我曾在散文《在烟大的时光里遇见》中述及此事,现在想来仍旧感怀不一。

因为自己对文学的挚爱,也一直相信着“文学有光,照亮你我”,所以平时也经常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关注着日照的文创活动。如“中国(日照)散文季”刘勰散文奖全国散文征文活动已经举办连续举办了四届,从中涌现出了无数讲述日照故事的优美篇章。特别是我在胶散平台结识的文友冯爱霞老师,更是以一种深沉饱满的情感源源不断的述说着对日照,特别是莒县这方热土深情的热爱。冯爱霞老师散文、诗歌、朗诵等创作多元,作品内容丰富,抒写情感感人,我读过她的散文《莒国之春》《莒国银杏根之恋》等散文名篇,文笔细腻,意境唯美。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5)

这些同学、文友和征文中的优秀散文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美丽日照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微处通过文字传神地融汇到日照的生活中,历史的,时代的,自然的,人文的,都成为“有一种生活叫日照”的生活形态。所以“阳光海岸,活力日照”在独特的自然风光之外,有了更多有血有肉的丰满故事,这很大程度上也要得益于行方师兄和冯爱霞老师们对日照这方水土投注的深挚情感。

去年去过,我今年还去了日照黄海中心渔港。开渔后,渔港里的船大都出海作业去了,进出港的船不多。傍晚夕阳西沉,在渔港码头我看到了从海上回来的一条渔船正在忙着卸货,有的渔获物到码头过完磅秤就接着拉走了。据同事讲,出海作业的渔民也是很辛苦的,有的船小的就是男人披星戴月驾船出海作业,家里妇女就在码头守望和等候着,船回来了,渔获卸下了,无论多少,总还是有一个行业和手艺干着,虽然清苦些,只要天公作美,看着鱼虾入舱,心里也是很熨帖知足的。

渔业,作为一个产业形态,由于资源丰度不足和作业低端等,正在经历着艰难的转型。但是一家人一直守着这一条船,好几十年就是靠着捕鱼为生,转型后,他们能去做什么呢,这是一个毋庸回避,也无法回避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有一种力量能够把渔家的文化融汇到“有一种生活叫日照”的叙事和传承中,让渔业以另一种新的业态涅槃,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取舍和选择。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6)

那天晚上从岚山回日照的路上,又是一轮明月当空,回到住处,我在宾馆的院子里一个人静静走着,想着很多关于日照的话题,想着很多关于我看到和听到的日照话题,那轮月在夜空的云团里出没着,若隐若现,或明或暗,外面的海上有轻柔的风吹过来,静夜里,能听到海浪声从远处灯火阑珊的海面上传递过来,我想到了早上日月惜别的情景,下意识地哼唱起了那首熟悉老歌,“海面一片朦胧,何处有你影踪,远处汽笛声声夹着海浪声,催老我美丽的人生。”海浪声很近,人生很远,索性不去想吧,明早起来继续去看日照月当头。

关于月的散文短文(大散文日照月当头)(7)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散文《济南的桥》获“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

壹点号 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