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文化遗址是怎么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址)
大辛文化遗址是怎么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址)制陶工艺还处在原始阶段,手制的痕迹明显,器形简单,火候较低,纹饰古朴,独具一格,并出现了单施的彩陶,从出土文物来看,北辛遗址的生产力还是十分低下的,它反映了当时人类还处在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有两件残陶器的底线,清晰地印下了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纺轮的出现,缝制衣着成为可能,各种形状的磨石和骨锥、骨匕,骨簪等实物则说明了加工骨器的一些实际情况。出土的石质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鹿角等作成的挖掘松土工具。还有用蚌壳磨砺出的穿孔镰刀,石头磨砺出的的石刀、石镰,用以收割庄稼。由此可见,在7000余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劳动。在部分窖穴底部,发现了粟类果实的颗粒,还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加工谷粟物的工具,充分说明农业生产是先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原始农业无法满足先民们的生活需求,渔猎和采集仍是当时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出土的骨
北辛文化遗址
北辛文化遗址座落于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北的河边高地,东依龙山,三面被古薛河环抱,大约在七八千年前,人类在此留下了遗迹。
发掘区东西长约700米,南北长约110米,发掘面积2580
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余件,经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7300一8400年。
出土的石质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鹿角等作成的挖掘松土工具。还有用蚌壳磨砺出的穿孔镰刀,石头磨砺出的的石刀、石镰,用以收割庄稼。由此可见,在7000余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劳动。
在部分窖穴底部,发现了粟类果实的颗粒,还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加工谷粟物的工具,充分说明农业生产是先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原始农业无法满足先民们的生活需求,渔猎和采集仍是当时不可或缺的生存手段,出土的骨箭、镞、弹丸、渔标、陶网坠以及数量相当多的动物遗迹,说明了这一事实。
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有两件残陶器的底线,清晰地印下了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纺轮的出现,缝制衣着成为可能,各种形状的磨石和骨锥、骨匕,骨簪等实物则说明了加工骨器的一些实际情况。
制陶工艺还处在原始阶段,手制的痕迹明显,器形简单,火候较低,纹饰古朴,独具一格,并出现了单施的彩陶,从出土文物来看,北辛遗址的生产力还是十分低下的,它反映了当时人类还处在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北辛遗址系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个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较为繁盛的阶段,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它的发现,为祖国灿烂的原始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1982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北辛文化”,之后被编入国家教科书。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