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这个大隐隐于市的素食餐厅和去年相比,排名上升了18位。主厨Tony Lu卢怿明,除了担任福系列餐厅(福1015、福1039、福和慧)行政总厨外,还分别担任杭州、北京四季酒店以及上海文华东方酒店的顾问主厨。2018亚洲 50 佳餐厅第 30 位细细看来,内地2家、香港9家、台湾3家、澳门1家,涵盖着粤菜、日本菜、法餐、意餐、融合菜和创新菜——其中上海的福和慧与UV两家餐厅分别占据30和8的排名。福和慧2017上海米其林一星餐厅

中美贸易胶着,俄罗斯外交窘境,中朝非正式会面…这个三月过的并不平静,大环境扑朔,国际关系错综。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复杂,美食依旧无国界,天上正喧哗,人间在吃喝,在三月即将过去的昨天,“亚洲50佳餐厅”第一次来到中国,开榜澳门,发布了2018亚洲最佳50家餐厅榜

1 三张图读懂2018 ASIA'S 50 BEST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1)

3月27日晚,2018亚洲最佳50家餐厅榜单揭晓。和去年相比,Top10阵容变化不小。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的Gaggan,这次已经是第4年蝉联Top1。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2)

此次还有9家新晋上榜的年轻餐厅。

2 了解2018中国内地上榜餐厅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3)

同往年相似,今年中国上榜餐厅15家,占1/4之多,数量虽大,但也是地域及体量的结果。

细细看来,内地2家、香港9家、台湾3家、澳门1家,涵盖着粤菜、日本菜、法餐、意餐、融合菜和创新菜——其中上海的福和慧与UV两家餐厅分别占据30和8的排名。

福和慧

2017上海米其林一星餐厅

2018亚洲 50 佳餐厅第 30 位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4)

这个大隐隐于市的素食餐厅和去年相比,排名上升了18位。主厨Tony Lu卢怿明,除了担任福系列餐厅(福1015、福1039、福和慧)行政总厨外,还分别担任杭州、北京四季酒店以及上海文华东方酒店的顾问主厨。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5)

与传统素斋不同,福和慧提倡的是素食新概念,即健康素。没有油腻虚伪的素东坡肉、素炸里脊,用自然方法来表现食材,斋口斋心,才是福和慧存在的真正意义。

福和慧在去年摘得米其林一星和亚洲50佳餐厅之后,水准依旧稳定,给敢于创造新思维的中餐正了名。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2017上海米其林三星餐厅

2018亚洲 50 佳餐厅第 8 位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6)

作为上海最为神秘的实验式餐厅,在2017年摘得米其林三星餐厅后,UV今年也稳定在了第8名的好成绩。浸入式的用餐体验既解构又前卫,却又不单单是噱头,从菜品设计到对厨房流程和前厅气氛的控制,沪上名厨 Paul Pairet 功不可没。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7)

我们对于食物的感受不单来自味觉,而是嗅觉、视觉、听觉多种感官综合的结果,UV利用了这一点打造感官餐厅,形成人们对于一餐味觉的最终印象,连回忆都是整体的,着实新颖。

3 中国餐厅语言的窘境——创意是一切吗?

在国内这次的上榜餐厅中,两件事抓住了我的眼球:

——港澳台餐厅以三倍的数量压过内地,香港占9家之多

——上海只有UV与福和慧两家餐厅上榜,北京颗粒无收

香港上榜餐厅居国内之首并不意外,这与其丰富的多元文化和成熟的餐饮体系不无关系。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8)

港岛地,华洋杂处,从上世纪开始,有英国人漂洋过海,在这片小殖民地上继续着欧陆美食的格调和优雅;同时又有不少陆人移居香港,带着一盅两件的乡情,成就着粤菜茶餐。独特的殖民文化与中国元素交织,成为香港特有的情形,也奠定着这里更为开放的基调。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9)

△Ronin的海胆螃蟹,中国香港

香港有句行话:“臭罂出臭草,靓米煮靓饭”,换言之,“美食无国界,只有食材的选择和用心的处理”。从Amber(新派法式 港式料理)到Neighborhood(意餐),从Ronin(居酒屋)到龙景轩(粤菜),香港包容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拥有先进理念的餐厅落地,精选食材、严控出品已然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餐饮体系,米其林倍出、优质餐厅遍地便也不足为奇。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10)

△2017年,米其林首次进入中国内地

反观北京上海,却遭遇着尴尬的境地——中餐黯然,很难建立一套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不乏众人叫好的餐厅,却迟迟走不出去,还记得去年上海《上海米其林指南》一出,老饕们都在愤愤“哪能都是洋餐厅粤餐厅哦?”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11)

△北京的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人气远不如香港

反过来,进驻的星级餐厅又后劲不足,初初热闹一阵后就门可罗雀。这次在香港拿到13名的意大利餐厅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几年前开到北京一直不温不火;开在上海外滩三号的 Jean-Georges,去年也只勉强爬上了米其林推荐餐厅榜单,要知道,Jean Georges可是美食界最负盛名的传奇大厨之一,甚有“现代烹饪界的奇葩”之赞誉。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12)

△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菜品

福和慧的新思维以及UV的大胆尝试无疑为内地餐饮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创意的菜品可以在角逐中拨得头筹,但说创意是一切?倒也并不见得,原因种种,不一而足。餐厅出品稳定性把控不严有一,行业环境不乐观留不住人有一,内地消费观冲突有一。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13)

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东京,作为全世界拥有最多米其林的城市,餐饮在日本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节奏,保持本土风格,又融入了国际话语体系。走在东京街头,你既能看到经营了几代人的寿司店,融合了日法两国特色的日系法餐,也能看到配合时代的新派怀石。或许,在美食的坚守、融合和创意的平衡上,我们还做得不够。

最后想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从米其林开始,每次世界级的美食指南更新或者最佳餐厅颁布,都足以改变一家餐厅或是厨师的命运。这几年,国内也有不少饮食榜单颁布,比如我们的“Best100 中国餐厅榜”、大众点评的黑珍珠和新近发布的携程美食林。对于这些,全然不必奉为圭臬亦或嗤之以鼻,每一份榜单都有着可取之处和专业的精神,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和不足,它只是一个引导、一份意见,提醒着经营者创办餐厅的初衷,以及人类对于美食的不懈追求。

就像阿根廷厨神Francis Mallmann 在 2013 年请辞 Best 50 评审时所说:

“Awards created a fictitious hyper competitive ambiance for our cooking culture…cooking is a romance with produce space service timing and silence.”

奖项对我们的烹饪文化制造出了一个虚构,竞争激烈的氛围……烹饪应是创作,空间,服务,时机和沉默所交互的罗曼史。

附:亚洲五十佳餐厅完整榜单

四次获得全球最佳餐厅(食物与权力亚洲50佳餐厅)(14)

(图片来源:ASIA'S 50 BEST官网)

文:林爱肉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一大口四月美食旅行团新鲜出炉,欢迎关注一大口美食榜(微信ID:laiyidakou),回复关键词「美食旅行团」「汕头」「南京」「杭州」获取最新美食旅行团资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