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如何认识传统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如何认识传统家庭成员的关系)分别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我们接着看下面对“十义”的总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五种有服亲戚穿的孝服。严格意义上说,在过去,出了五服的亲戚,一般都不怎么走动了,特别是红白两事。所以,如果以过去古人的标准来看我们当今的社会,可以称为“乱世”。衣着没有一定的规定,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穿同一种衣服。这个在古时候不可以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一定要有外在显著的区别。

大家好,《三字经》系列视频第十讲,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传统家庭内各成员间的关系 。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如何认识传统家庭成员的关系)(1)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自己共为九代。

五服,是以父系家族为基础,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五种有服亲戚穿的孝服。

严格意义上说,在过去,出了五服的亲戚,一般都不怎么走动了,特别是红白两事。

所以,如果以过去古人的标准来看我们当今的社会,可以称为“乱世”。衣着没有一定的规定,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穿同一种衣服。这个在古时候不可以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一定要有外在显著的区别。

我们接着看下面对“十义”的总结。

分别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不得不提到的是,“十义”的根基,就是传统家庭的实践教育。

我们常看影视作品中的印象,过去的学堂似乎只知道教小孩死记硬背,而且是负面效果的死记硬背,所以总以为是一种不高明的教学。

这是对传统教育的严重误会,我们其实并不知晓真正的传统教育,用意在何处。

过去的人家,只要条件差不多的,都分内院和外院。家里所聘的先生,就是住在外院,内外院不相通,小孩7岁之后就到外室,也就是外院,跟随先生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洒扫、应对,说白了就是伺候老师,这种伺候是锻炼一个小孩侍奉父母的方式。

孝敬父母是老师手把手进行实践教育的,师道和孝道是表里关系,不可分割。

这种教育下,老师和学生要共同生活5年。因此,为什么过去对读书人的品行要求极高?在此地我们不难看到答案。

老师对下一代的成长的作用,实在太大太大了。干这个职业的读书人,统统是与取得功名者一样,经历过十年寒窗的打磨,而且有品行、有学识,只是福气薄了一点,与官场没份,但退一步来说,还有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担当。

故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过去的父母敢于全心全意地信赖老师,老师也对孩子全心全意负责。

在这种教育下,小孩的五年教育,除了实践下侍奉双亲的根扎牢之外,就是背诵经典,过去叫上书。老师会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布置不同的读书量。读到会背诵为止,然后再布置新的内容。

中国的老祖宗很有智慧,小孩子不教你享福,教你修福。怎么修福呢?洒扫、应对,学习侍奉长辈,孝亲尊师就是修福。

此外,先生教学生上书,是修专注和智慧。每天有背书的任务,还有先生的随时抽查,小孩的心不得不定在经典的内容上,不让他的小脑瓜胡思乱想。时间久了,专注下就有功夫。

为什么古人说“静以修身”,如果脑子里天天拉拉杂杂一堆事情,哪里会静的下来,现在社会的浮躁风气源于胡思乱想。

静就是专注的功夫,这个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就开智慧。宋代的宰相赵普,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典是让人开智慧的,智慧现前,知识懂不懂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有智慧的人不需要你讲解,一接触他就明白了。

这个很妙啊。现在的浮躁社会很难体会。因此,传统教育教的是让孩子从小修福、修智慧。

作证的还有一部纪录片,讲的是清代末年留美的幼童,统统是12岁,已经接受完扎根教育的年纪,然后去美国留学。清一色都非常优异,包括体育运动,不次于白人小孩儿。

如果是按现在的教育方法,怎么样都无法想象,12岁才开始接触知识学习的孩子(12岁才开始上学),能这么优秀,可见传统教育的修福、修智慧的高明。

那么我们接下来着重看“君则敬,臣则忠”这句话,其中的“敬”和“忠”是我们着重留意的字眼。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深一层的理解,即使在上握掌管之权,也要诚敬体恤下情,不可刚愎自用。

敬的来源,还是和从小培养的扎根教育分不开。7-12岁学习孝亲尊师,是一个人心怀诚敬的重要根基,老师一步步指导小孩如何谦恭、谨慎,举止得体。

不过,任何好的教育下,总归会有人自作聪明。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恪,他是诸葛亮的亲侄子。从小就聪明异常,非常好的天资,可惜性格太过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智计无双,不懂谦恭谨慎,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这个“聪明人”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敬”和“忠”这两个字的含义。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如何认识传统家庭成员的关系)(2)

敬,左半边是“茍”(jì)字,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茍”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 。右半边为反文旁,由“攴”(pū)字演化而来,是用棍子或鞭子敲打的意思。 从这个汉字的解析中,不难发现,敬的修习,不仅需要自我督促,还需要他人的警策、提醒。

内因外因都要有,而且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过哲学基本常识都知道,外因须内因起作用。

因此,我们读过诸葛恪的故事,应该深深反思,自己有没有读了经典、知晓了涵义,却疏于自我反省。

再看下一个字“忠”,《说文解字》中解释:“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明忠的根源自于“敬”。 古代的明君为什么有贤臣?善于自我警策。唐太宗有魏征,为什么怕魏征?不是装出来的,心怀诚敬。魏征是唐太宗哥哥的谋士,感念于唐太宗的诚敬之意,又在他的朝堂上为官了,礼贤下士嘛。并且尽忠职守地做谏官。《中庸》说:“中者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心上有中,就是“忠”,心怀正见,不偏不倚。

大家想,一个心怀正见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自省、且明辨世事的人。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

刚刚已经说明了过去对老师品性和学识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父母敢全心全意地相信老师,拜师的礼仪也很讲究,因此小孩就认为老师是和父母一样的长辈,落下这么个印象,奉事师长不敢不用心。

其次,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绝不是颐指气使,在指导小孩洒扫应对的5年内,也真的是把孩子当自己的小孩,与学生朝夕相处,时刻留心机会教育,不契机的言语是闲言语,这是洒扫应对的用意。不是说侍奉老师就是让孩子干活老师享受。

父母爱子心切,即使有老师的能力,也往往因爱子之情,忽略很多问题。

所以,中国老祖宗的智慧高明啊。

利用老师的优势在于职业素养,他更容易做到客观,相处久了懂学生的精神世界,知道孩子的优缺点,客观、不护短,懂得对症下药,所以学生对老师都充满亲切和感激,老师的再造之恩甚至可以等同于父母。

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

讲到此处我们也能发现,过去老师的道德修为那么高,哪里是靠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靠的是社会的成就,社会风气的鼓励。

而其根本,仍然是得益于扎根教育——内心有敬、有忠。

现在对老师要求高不现实啊,社会风气、父母的支持远不如过去,孩子甚至连父母的话都很少听,让他听老师的话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以上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附录中推荐的篇目,是本讲中涉及的阅读资料,可选读参考。

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如何认识传统家庭成员的关系)(3)

本期视频相应配套的文案,还是在头条号“微笑的芒果”文章一栏中。

感谢关注收看,我们下期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