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杂志怎么玩(HimmWonn大概全世界都没有看清楚杂志到底应该怎么玩)
未来杂志怎么玩(HimmWonn大概全世界都没有看清楚杂志到底应该怎么玩)“DOE 和 Patta、Stüssy 有合作过,Off-White™ x Nike 都在那边发售”这样的第一印象不光呈现了这个圈子的现状,更代表了我们这个世代的样子。提到 Himm,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是,由他与拍档 Terry Zhu 共同创立的街头店铺及品牌 DOE,而非《urban》。(image:doeshanghai)这样的事,相信今天的主人公 Himm Wonn 可能也曾干过,为了一张看似简单的照片而费尽心力。对了,Himm Wonn 是国内实体杂志《urban》的主编。再,对了,《urban》到今天已经 16 年了。(image:ins@himmwonn)
作者:程盖瑞
关于纸媒这件事,大众论调几乎都是:“纸媒已死”。但纸媒真的已死吗?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要和各位分享以下这些人和事。
两三年前,某著名纸媒的编辑上网采购了一批水泥砖块,费力气地弄上办公室之后,美术组同事带着锤子和凿子等工具开始“忙活”起来。
忙活了一整天之后,打光拍照,再加上后期的图像处理和文字编辑,这才完成了当时那本 308 页杂志的 0.32%,也就是一千级的台阶,才走了三级半都不到。
(image:doeshanghai)
这样的事,相信今天的主人公 Himm Wonn 可能也曾干过,为了一张看似简单的照片而费尽心力。对了,Himm Wonn 是国内实体杂志《urban》的主编。再,对了,《urban》到今天已经 16 年了。
(image:ins@himmwonn)
提到 Himm,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是,由他与拍档 Terry Zhu 共同创立的街头店铺及品牌 DOE,而非《urban》。
“DOE 和 Patta、Stüssy 有合作过,Off-White™ x Nike 都在那边发售”这样的第一印象不光呈现了这个圈子的现状,更代表了我们这个世代的样子。
(image:doeshanghai)
“那个年代 Photoshop 只能后退一步”
在 Himm 的那个年代,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Himm 出生于中国人最苦的年代,1999 年开始从事网页设计,在 2002 年创立《urban》。
据 Himm 所述,那是一个 Photoshop 只能后退一步的年代,这对于照片的处理以及杂志的排版来说,都是一个特别大的难题。
(image:ins@himmwonn)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印刷厂校色?(印刷厂的)屏幕有校过色吗?公司的电脑有校过色吗?”Himm 拿着《AGED》笑着问我。
“其实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来做的话,是有很多步要走的,要校色,要对样,不过现在很多都被忽略掉了,我们那时候最讲究的是,摄影师会去印刷厂跟着一起校色,必须保证最终印刷出来的和摄影师心里的那个画面是一模一样。”
(image:ins@himmwonn)
“再加上我们当时做杂志,杂志里的每一个页面必须先在纸上画出来版面规划,然后选择对应的图片,而这些图片则都是胶片拍摄(当时数码相机全画幅技术还没普及),每一张底片需要用放大镜看、然后选择出来再去按照不同的兆数大小电子分色、高精度扫描,这是一个很繁琐和慎重的过程。”
不过,时代的浪潮是不带有一丝情感的,新兴媒体的潮起势必会冲击到像 Himm 这样的老媒体人及其所代表的整个传统媒体业。
(image:doeshanghai)
“重新出发”
在 2014 年 9 月的《urban》VOL.112 里,Himm 于刊首语位置写下了“向过去表达感谢,一切从头开始,重新出发”这句话。
(image:ins@42garyyyyyy)
2014 年,正是 DOE 被创立的那年,想必这也正是 Himm 所说的重新出发。
(image:ins@himmwonn)
时至今日,DOE 已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知名度的街头店铺。
这种普世价值观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商业的运作,但同时店铺的日常运营也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DOE 目前是不会请清洁阿姨来做日常打扫的,Himm 要求所有的店员都必须自己亲手打扫店铺。
(image:ins@himmwonn)
打扫这件事虽小,但真的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曾有一位朋友说过“一鞋不洗,何以洗天下”这样的话,我是完全同意这句话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去保护好的话,你还能期待他做些什么?
Himm 告诉我,DOE 以及《urban》有三个目标:
1. 制造一个地标
2. 制造美
3. 做改变
(image:ins@himmwonn)
“地标”和“美”自然无需多言,关于这份改变,Himm 也解释道:“DOE 希望做到的改变是每个人的改变,是行业的改变,是整个环境的改变”。
但实际上,DOE 的发起点非常简单,Himm 最早只是想要经营一家可办公的咖啡店来帮补《urban》。
(image:ins@himmwonn)
“杂志更应该往一个艺术品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urban》来说,利用店铺的收入保证运营一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不过幸好,得益于 DOE 的逐渐成熟,《urban》越来越像是一件“喜欢的事情”被较为纯粹地进行着,尤其是对 Himm 来说。
(image:ins@himmwonn)
他告诉我,他觉得大概全世界都没有看清楚杂志到底该怎么玩下去,大家可能都会做一些发散性的事情来保证杂志的输出。
“我觉得现在而言,电脑都已经落后了,全都是手机,媒体已经被移动设备替代了,所以我觉得杂志更应该往一个产品、艺术品的方向去发展。”
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在最近一期的《urban》当中,出现了如下这段话:
(image:ins@42garyyyyyy)
同时,《urban》用了三个字分别作为每个章节的起点:
观(OBSERVE)
录(DOCUMENTARY)
探(EXPLORE)
好奇这三个章节与其相对应的影像的关联性是如何产生以及达到的程度是多高,因此我们总是需要且可以细细地去品味、揣摩。
(image:ins@42garyyyyyy)
对于一本杂志来说,大量无用信息的过滤,“沟通”是整本杂志非常关键的部分,“如何通过影像文字与捧着杂志的读者做沟通,你希望让他看见什么想到什么明白什么”这很重要。
虽说,用影像记录看似是无可奈何,但也有可能本就是《urban》的一种全新尝试,相比起文字内容,这种表达似乎更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及保存价值。
就像 Himm 比较欣赏的 032c 一样,除了做杂志本身,他们也在尝试去做品牌,甚至是 Fashion Show,同时杂志主体也依然面向着文化爱好者,传达着独立不受影响的观点。
这是一个人人插科打诨,总想要酷,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是一条死路的年代,但有些人不一样,有些人也可以不一样。
(image:ins@himmwonn)
还记得开篇和大家分享的那个故事吗?过去,专业的媒体人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来完成 0.32% 的内容,Himm 也在《urban》身上整整花掉了 16 年。
关于“纸媒已死”这样的论调,正好可以借用 Himm 在访谈中以戏谑口吻提到的“高尔基说过,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你觉得纸媒会死吗?”
更何况,其实无论媒体的载物如何变化,能到站到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都会是那个 0.32%、那个 16 年。
(image:doeshanghai)
日本匠人鹫见太郎在《AGED》里面说到,“如果喜欢上某个东西,都会像赛马场里狂奔的赛马一样,除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其他什么都看不见。”或许中毒摄影之后,也是这种感觉吧……
€hm2Ib06a2On€
(复制上方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进入产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