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初雪什么意思(不再被韩剧定义的)
韩剧初雪什么意思(不再被韩剧定义的)这个说法不是《星你》原创,李栋旭早在2005年就上演过初雪的浪漫“谎言”,在《我的女孩》里,薛功灿在初雪落下的时候,把一个粉红色盒子包装的水晶球,塞进周幼琳怀里,还要口是心非地说一句“买都买了,又不能把它丢掉”。《来自星星的你》被称作“现象级韩剧”。那一年,几乎所有女生都在幻想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完美情人。也是在那一年,很多人知道“初雪”原来不仅仅是一场雪,还是一块感情里的“免死金牌”——“初雪的这个时候,任何谎言都可以被原谅。”《来自星星的你》播出至今已经八年,当时迅速开起的炸鸡啤酒店倒闭了一大半,但初雪作为一个浪漫意象,却一直被保留下来。人们期待的不只是初雪,更多的是一个包裹着浪漫外壳的,追求爱情或者吃油炸食品的借口。只有朋友圈里的中年男人,不合时宜地分享了一首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下初雪的时候,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呢?”2013年,千颂伊对着窗外的雪景发出这句感叹时不会想到,
把浪漫的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021年北京的初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抬头看到这个冬天第一片雪花落下,你会下意识地想到炸鸡啤酒。恋爱中的男女,也试图在这一天制造点浪漫,尽管今年他们要面对的是暴风雪。
人造节日很容易过气。“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迅速过时,就连今年的“双11”,也没有太大声响。但“初雪”这个概念流行以来,始终笼罩着浪漫的滤镜,经久不衰。
《来自星星的你》播出至今已经八年,当时迅速开起的炸鸡啤酒店倒闭了一大半,但初雪作为一个浪漫意象,却一直被保留下来。人们期待的不只是初雪,更多的是一个包裹着浪漫外壳的,追求爱情或者吃油炸食品的借口。
只有朋友圈里的中年男人,不合时宜地分享了一首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
初雪,韩剧万金油“下初雪的时候,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呢?”2013年,千颂伊对着窗外的雪景发出这句感叹时不会想到,中国在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韩式炸鸡店。
《来自星星的你》被称作“现象级韩剧”。那一年,几乎所有女生都在幻想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完美情人。也是在那一年,很多人知道“初雪”原来不仅仅是一场雪,还是一块感情里的“免死金牌”——“初雪的这个时候,任何谎言都可以被原谅。”
这个说法不是《星你》原创,李栋旭早在2005年就上演过初雪的浪漫“谎言”,在《我的女孩》里,薛功灿在初雪落下的时候,把一个粉红色盒子包装的水晶球,塞进周幼琳怀里,还要口是心非地说一句“买都买了,又不能把它丢掉”。
初雪被赋予的仪式感,随着各路韩剧的热播而逐渐叠加,其中比“谎言”更知名的是“告白”。《请回答1988》第六集就叫“初雪来临”,这一集是剧中多条感情线的重要分支点,涉及多达五个人的复杂关系。
这是一段值得画个关系图的故事。简单来讲,正焕看到了德善写的信,信里写了德善的暗恋对象是善宇,善宇受到德善的鼓励,“在初雪这天向爱人告白,成功率在90%以上。”所以决定在初雪这一天向姐姐宝拉表白,德善终结了自己酸涩的暗恋,在失落的时候,接到了阿泽的电话——能把爱情中的勇敢、悸动、心酸和误会全部汇集到同一天,也只有“初雪”才能做到了。
《请回答1988》第六集
韩剧里和初雪有关的浪漫故事多到数不完:在《蓝色大海的传说》里,人鱼沈清在看电视剧时,得知“初雪来临时向心爱的人告白,爱情就会实现”,于是与男主角许俊宰约在初雪当天相见;《匹诺曹》里,男女主角确定关系是在初雪日;《想你》《需要浪漫3》里都有“初雪要和爱人在一起”的桥段。
简单的告白已经不能满足热衷于初雪的韩国编剧了。在2016年底播出的《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里,女主角和男主角约定,初雪这一天,要亲手把他身体里面的剑拔出来。
这是个有点“悲剧色彩”的设定,因为只有“鬼怪新娘”才能把剑拔出来,而一旦剑被拔出,就意味着男主角会结束轮回。在男主角“消失”的名场面里,也有初雪的戏份——“此生遇见你,无与伦比,化成雨,化成初雪,我会祈求神,让我化成这些。”
在可考的资料中,初雪在韩剧里的“起源”,是在“蓝色生死恋系列”的第二部《冬日恋歌》里:“初雪绽放的那一天,相逢的恋人一定会感受到幸福的所在。”
除了反复强化概念之外,“名场面”也是强化浪漫色彩的催化剂。在《来自星星的你》里,“时间静止之雪地吻”收视率高达31%,位列名场面瞬间收视第三位。
日本学者Hanaki在2007年的研究中提到,大部分痴迷于《冬日恋歌》的日本观众,都被初雪背后象征的“纯真爱情”所打动,比如男女主角第一次约会的场景:俊尚与惟珍有一天翘课来到湖边,他们将雪做成小人形状。俊尚向惟珍示爱,并用他的小雪人去吻惟珍的小人,而惟珍则回吻俊尚的脸颊。“初雪的湖边”也因此成为极致浪漫的发源地。
在韩剧多年来来孜孜不倦地宣传后,虽然还是不知道是哪路神仙在初雪这天施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到了这一天,很多人的心都变得柔软了。
韩剧,无形的广告位细想不难发现,“初雪”只是韩剧这么多年以来刻在我们心里的符号之一,其实韩剧早就在各个领域都悄无声息地留下了足迹。
民以食为天,美食肯定是韩剧输出的重要板块。虽然在舆论场上,“韩国无美食”的论调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这不妨碍迷恋韩剧的少女们,购买一个夜宵必备的黄色铜锅,毕竟韩剧告诉我们的事是: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就能在深夜抚慰一个孤独的灵魂——重点是一定要用锅盖当碗。
韩剧里有很多大家一起吃泡面的场景
韩国泡面凭借着韩剧“扬名”亚洲,马来西亚有一首歌叫《我不是...宋承宪》,歌词里唱“你常埋怨我们之间缺少韩剧的画面,你要我一整天背着你赤脚走海边,命令我每一天只吃韩国泡面。”
《浪漫满屋》不仅带火了Rain和宋慧乔,也带火了“浪漫满屋拌饭”;《我叫金三顺》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紫菜包饭便当出镜率高到让人难以忘怀;《请回答1988》里,大家每次聚在一起都会煮一锅泡面,德善把米饭扣进吃完的拉面汤里时,大概屏幕前的很多人都一边表示惊讶,一边跃跃欲试。
一部韩剧至少输出一道美食,久而久之,韩剧给我们绘画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韩国食谱”。不管是精致的韩国料理,还是烟火气十足的路边摊,韩剧总有办法让一切食物都和爱情紧密相连。
时尚更不用说,韩剧一度是中国女生的时尚风向标。每个知名的韩剧女主,都是一本行走的“穿搭教科书”,每有一部热播韩剧,就会有时尚博主逐套解析穿搭教程,以供效仿。而且这些女主角之间很少“撞衫”,从校园风到通勤风再到名媛风,总之每个风格都有“代表人物”。
韩剧女主的妆容也曾是被疯狂模仿的存在。有时尚媒体盘点过,光被韩剧带火的口红色号,就有多达23种。最早风靡的应该是“想你色”,出自2012年韩剧《想你》的女主角尹恩惠。《太阳的后裔》里宋慧乔随身携带的双色唇膏也一度卖到断货。
《想你》 中尹恩惠的“想你”色
韩剧像一个播放的“小红书”,从美食时尚到旅行圣地,360度无死角地向世界展示着所有被“爱情滤镜”所精修过的魅力。
而这块流动的广告牌带来的,远远不只是商业价值。
递出自己的文化名片韩剧用反复输出本土文化告诉我们:只要你足够自信,哪怕是泡面也可以文化输出。
因此,韩剧也成了学者们文化研究的重要样本。四川大学的学者梁英在其博士论文《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中总结道,韩剧擅长五个方面的“包装”:一是包装环境;二是包装偶像;三是包装生活方式;四是包装情感;五是包装文化。
这种包装是矛盾的,“既不动声色,又声色铺张”,无论是韩剧中永远美丽的男女主角,还是像画一样的风景,都以一种毫不费力的姿态呈现。这会同时起到两个作用:促进消费,和传播文化。
不难发现的是,韩剧的包装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偶像剧里,在诸如刑侦、悬疑等韩剧的其他类型中,这种功能并不明显。
原因或许在于,偶像剧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规则的“游戏”。在偶像剧界,至高无上的规则是“爱情高于一切”,双方会受到来自家庭、阶级地位、世俗观念甚至种族鸿沟等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最终,一切困难都得为了爱情让路。
《花样男子》中,男主带女主坐私人飞机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不够真实,但是喜欢韩国偶像剧的人,大都“默许”这种规则。梁英提到:“偶像剧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建构关于爱情与青春的想象和神话,其中的情节巧合、俗套配方、虚假完美都不能用普通的现实标准去衡量。”
在这种环境里,韩剧进入了一种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第三次元”,环境和日常一样让人感到熟悉又亲切,但又与真实的、平淡而无趣的日常完全不同,充满了各种浪漫色彩。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到:“时装、摄影、广告、电视和旅行,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人们在其间过着期望的生活,追求即将出现而非现实存在的东西。”——这种追求就包括一支口红、一件大衣、一场初雪和一段极致浪漫的爱情。
剧集自诞生之初,就是特殊的商品,它同时兼具艺术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两重含义。其中,艺术属性与书籍、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相近,而社会文化属性的背后,则是剧集所特有的“时代价值”:它需要紧跟时代,满足观众当下的情感需求。而总能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韩剧,成为了韩国重要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国产剧在文化输出方面开始不落下风了。金希澈在热播综艺里对着电视里播放的《新倚天屠龙记》,激动地向身边人安利“周芷若”的名场面还历历在目,《芸汐传》《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古装剧在韩国电视台也有不错表现,《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还取得了中华TV收视率历史排名第一的成绩。
金希澈安利《新倚天屠龙记》
此外,韩剧还屡次陷入“抄袭门”:《九尾狐传》被认为设定抄袭了《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德鲁纳酒店》也被指责抄袭国产剧《东宫》,不少网友做了动图对比,试图证明两部剧存在镜头、情节、人设等疑似重合。
可以期待的是,或许再过几年,初雪就不流行炸鸡啤酒了,涮羊肉也很浪漫。
参考资料:
1.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四川大学,梁英
2.韩剧:文化消费主义的范本,武汉大学,张青
文 | 张嘉琦
编辑 | 赵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