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外卖文化特点(宋代就有外卖了)
宋代外卖文化特点(宋代就有外卖了)“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张择端所作,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张择端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纷繁的景物和人物寓于丰富多变的画中。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文/星空婉儿
《梦回繁华》是毛宁的代表作,是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透过《清明上河图》,我们能读出北宋的繁华,仿佛回到彼时的热闹场面。“《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很多史学家也会研究《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张择端所作,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张择端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纷繁的景物和人物寓于丰富多变的画中。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清明上河图》(中段局部图)
因画面内容为清明时节的景象,所以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史学家对张择端的介绍并不多,但是《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
据传,北宋宣和年间,张择端在京城游学,被京城的繁荣所吸引,便立志要画一幅长卷。初到京城,张择端盘缠用尽了,只能寄居在相国寺。白天,他在寺院的仓房中作画,晚上,他帮助寺院修补壁画。
一日,宋徽宗驾临相国寺,他听闻有人立志要绘制出展现京城全景的画卷,痴迷于书画的宋徽宗立即召见了张择端。两人相谈甚欢,张择端于是被招入了翰林院,专心作画。
《清明上河图》中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有一个便是“外卖小哥”。图中的外卖小哥左手拿着“打包盒”,右手拿着餐具,身上穿着店里的围裙,正要去送餐。
《清明上河图》中的“外卖”小哥
本文从这名“外卖小哥”说开去,探讨宋代的外卖文化。
01 证据:外卖行业在宋代已经非常发达
《东京梦华录》中记录道:“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
所谓“闲汉”,就是没有其他职业,以帮助别人跑腿为生的人。可以说“闲汉”就是我们现代外卖小哥的原型。
《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这位小哥,是店里的小二兼任“跑腿”的任务,不能算是专业跑腿的“闲汉”。
在宋朝时,各种餐饮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服务,为顾客提供点餐、送餐的服务,按照顾客的要求,按时将食物送到顾客家中,而且很快就能送到。“咄嗟可办”就是“顷刻间办到”的意思。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大概意思是:“京城设有各种茶坊、酒店、勾肆、饮食等场所,城里的百姓条件不错的,往往都去店里买酒和食物,家里不会放置蔬菜等。”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白领”,家里不开火,经常去餐厅吃饭或者打包。这是北宋东京(京城)的常态。
到了南宋的临安,也是如此。“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大概意思是:“南宋的临安城,各处都设有各种茶坊、酒店、饭店之类的店铺,城中经济条件尚可的百姓,大多去店里,马上就能买到成熟的食物,这样快捷又方便。”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秋郊有怀》中写道:“檐头买双兔,市店取斗酒。”这也侧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外卖之风盛行。
《清明上河图》中的酒坊(局部图)
02 起因:为什么外卖行业在宋代发展起来了
一、宋代外卖行业发达,根本原因是宋代经济繁荣。
很多人误以为宋朝社会动荡不安,想必经济也会落后,实则不然。
唐末宋初时期,长安、边梁、洛阳、临安等城市迅速崛起,形成大型经济圈,国民经济也直线上升。
陈寅恪先生提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这都得益于当时经济、文化、科技都发到到了相当文明的程度。
据记载,宋朝的工商业极其发达,财政收入最高达到了16000万贯,即使到了北宋后期,平均也达到了8000-9000万贯。到了南宋,失去了半壁江山,但是财政收入依旧有10000万贯。这个GDP占据了当时世界的60%,甚至到了人口剧增的清朝,其GDP也不到宋朝的三分之二。
宋朝的财政收入,并非来自对百姓的压榨,而是源于宋朝工商业的发展。在宋朝时,第一次出现了纸币,也就是“交子”,宋朝也是第一个开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朝代,宋朝拥有历史上最庞大的舰队,远航至海外各国。
到了宋朝,财政收入的主体已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所以宋朝的财政不是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而是得益于经济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宋朝汴京的百姓,都是烧石炭,不用再烧柴火,可见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宋朝从未发生过大型的农民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难得的,仅有两个朝代做到了这一点。
车水马龙(《清明上河图》局部)
二、宋代外卖行业发达,直接原因是宋代饮食发达
大宋的美食,可以说是“舌尖上的宋朝”。品种多样,而且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很重视一日三餐的食物。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面食店》中记录了宋朝的餐厅食谱:“又有专卖家常饭食 如撺肉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耍鱼辣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兼卖蝴蝶面、煎肉、大熬虾等蝴蝶面,及有煎肉、煎肝、冻鱼、冻鲞、冻肉、煎鸭子、煎鲚鱼、醋鲞等下饭。更有专卖血脏面、齑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
一言以蔽之,宋朝的食物可供客人一日三餐每天换着吃,几个月不重样。不仅如此,宋朝皇帝还人性化地取消了“宵禁”,百姓开开心心地过起了“夜生活”。勾栏瓦舍便是在宋代兴起的,所谓“勾栏”,就是城市里固定的娱乐场所,类似于现代的戏院;所谓“瓦舍”,就是城市中商业性游艺区。
勾栏瓦舍(《清明上河图》局部)
京城里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这正印证了宋朝夜市的繁华。在宋朝,无论是高档的酒楼,还是低端的小排档,都营业到凌晨。
宋高宗赵构有一次微服私访,到了晚上还没回宫,这时候肚子饿了,他前往大排档体验生活,结果发现这里的饭菜竟然不比皇宫御厨做得差。他吃完很高兴,当场打赏了小二,这件事马上就传开了,大家也纷纷效仿,去外面吃饭或者叫外卖回家吃。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百姓们腰包鼓了,自然也开始享受了,因此宋朝的文化和饮食文明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有市场就有需求,饭馆的老板从中嗅到了商机,纷纷推出送餐服务,差人将顾客想吃的食物送到府上,“闲汉”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
影视剧中的赵构
03 方式:古人点外卖可比现代讲究多了
一、宋代的饭店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正店、脚店、分荣。
正店:相当于现在的豪华酒楼,服务对象是达官贵人、富商贵客。北宋汴京有名的酒楼有72座,号称“七十二正店”。
脚店:次于“正店”的一类中高档型饭店,这类饭店无权自己酿酒,只能从正店买酒。这类饭店提供各种外卖套餐,一般达到一定价位可以送餐上门。
分荣:类似于现代的大排档,这类饭馆空间较小,价格低廉,但是味道鲜美,服务贴心,基本是随叫随到,是平民百姓的最爱。
在《清明上河图》中,画了一家“孙羊正店”和一家“十千脚店”。《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
《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
二、古代点外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家丁采买、约定送餐、上门叫卖。
家丁采买:大户人家的主人如果想吃哪家的饭菜了,便派一个家丁前往那家酒楼点菜,酒楼做好饭菜后,由专人乘车送至顾客府里,对方拿到饭菜时再给钱。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货到付款”。
约定送餐:客人如果喜欢某家的饭菜,会跟他们达成长期协议,约定好某个时间,店家将美食打包送往府中。
上门叫卖:到了吃饭的时间,各家店铺的小二会走街串巷,拿着准备好的食谱上门叫卖。如果有人想订餐,小二就记录好对方的需求和地址,按照预定的顺序,一一将食物送到顾客家中。
三、古代送外卖的器皿主要有两种:温盘和食盒。
温盘:即古人用来保温的器皿,它由上下两层构成,材料为瓷器。上层的瓷比较薄,下层的瓷比较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便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食物的温度,保证食物的口感。
温盘
食盒:食盒是富贵人家常用的一种器皿,它多为竹木结构,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内部层数不一。食盒发展到后来,不只是简单地用于盛食物,还可以拿来放卷轴、笔墨、梳子等。材质也越来越精致,出现了漆盒、藤盒、珐琅盒等多种材质的食盒。
食盒
象牙漏刻食盒
粉彩百子图食盒
结语
在宋代,不仅“白领”爱点外卖,皇帝也对外卖情有独钟。史书记载,宋孝宗经常派人去宫外点一些名菜来招待宾客,比如: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不仅如此,皇帝吃得开心,还会给小二打赏。“直一贯者,犒之二贯”,意思是本来只需要一贯钱,但是宋孝宗给了二贯,足足多了一倍。
宋代因为经济发达,工商业发展,国富民强,美食文化迅速发展,“外卖”成为了一种常态。而且饭店用以盛饭菜的器皿精致又实用,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可谓是一种工艺品。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