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大寒时万物敛藏待春来(今日大寒岁寒)
又到一年大寒时万物敛藏待春来(今日大寒岁寒)大寒与立春相连恰逢“四九”,“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戚亚平 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1月20日17时
迎来“大寒”
它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戚亚平 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
恰逢“四九”,“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与立春相连
不少地方虽扔是一派天寒地冻
但此时,春天的脚步也在悄悄踏响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不翻风,冷到五月中。”人们希望大寒时冻得“透透的”,如果该冷时没冷,该暖时便很难暖。
“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涝,六月怕干,七月怕连阴,八月怕浓雾,九月怕早霜,十冬腊月怕冬干。”谚语中的“十怕”,说明人们在隆冬时节,并未贪图晴暖,而是着眼于气候与农事,希望天气当冷则冷。
“大寒寒白,来年碗呷白”,只有大寒时节既寒又白,来年碗里才能有白米饭。
大寒“三候”
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依据天时,反应这段时间内动物的不同反应和景观风貌。
陈礼 摄
一候鸡乳:先五日,冬天虽极冷,但阳气暗暗生发,鸡是木畜,可以提前有所感知,开始孵小鸡。
二候征鸟厉疾:再五日,指鹰隼之类的远飞之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后五日“水泽腹坚”,水中央都冻得很结实。寒至极处,坚冰春水生,此后逐渐开始消融了。
在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到了隆冬时节,鸟类实在是难得一见。而且草木凋敝,物候不再俯拾即是。于是,人们只好转而观察自家的家禽家畜。在物候领域,鸡便开始担当大任。在六畜之中,鸡是唯一被收入七十二候物候“名录”的。
“征鸟厉疾”,在现在看来,是难以量化的一项物候标识。猛禽如何才算更凶猛,确实很难界定,不像“桃始华”“玄鸟至”“蚯蚓出”“水泉动”“雷乃发声”那样直观和明确。
从立冬一候水面初凝的“水始冰”,刚刚开始结冰,到大寒三候的“水泽腹坚”,这是人们在没有温度计的年代,以查验冰冻的方式来界定寒冷的程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到底是多少日之寒呢?按照节气物语,大约是90日之寒。粗略而言,冰冻三尺,乃百日之寒。
节气新知
古人认为,"大寒"是全年之中最冷的日子,比小寒还冷,但实际上这种认知并不准确。大寒为何不是最寒↓↓
那些有趣的习俗
大寒虽然冷,却一个是繁忙的时节。由于刚好接近岁尾,大家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窗前挂起了腌好的腊肉腊肠,准备鸡鸭鱼肉、时令小吃等各种年肴,也是大寒里的一件大事。
谭凯兴 摄
糯米饭
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功效,还能滋补脾胃。
消寒糕
“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基本也是用糯米制作而成。在北京即有吃消寒糕的习俗,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有吉祥味道,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此外,在“大寒”这天吃年糕,带着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炸春卷
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这种春卷一般用面皮包着芹菜芽或豆芽、粉丝、大白菜等馅料,用油炸过之后,既可口又富又营养。
喝鸡汤
寒冬时节,喝一碗热汤是件很舒服的事情,炖鸡汤是很多人家的选择。或者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堪称滋补美味。
黎帅 摄
因大寒与立春相连,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所以不宜再大量进补。而是要顺应天时,多吃一些具有发散性质的食物。也可以吃一点牛肉、鸭肉,以防御风寒侵袭。
古诗词里的大寒之美
大寒虽冷,却也有“万里雪飘”等一种美景。很多文人墨客感时伤怀,也在此刻留下了不少余味隽永的诗句。
《大寒吟》
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岁寒知松柏》
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朱柳融 摄
《永乐沽酒》
方回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
爨仆篙工莫相讶,向来曾有肉如陵。
《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冯强华 摄
《游慈云》
陈著
老怀不与世情更,才说閒行兴翼然。
微湿易乾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
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冬行买酒炭自随》
曾丰
大寒已过腊来时,万物那逃出入机。
木叶随风无顾藉,溪流落石有依归。
炎官后殿排霜气,玉友前驱挫雪威。
寄与来鸿不须怨,离乡作客未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