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清在四川电视二台的散打评书(只晓得李伯清的假打)
李伯清在四川电视二台的散打评书(只晓得李伯清的假打)到了现代,评书的花样也就更多了,很多的民间曲艺艺术大师,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评书还发展了一种韵文评书的形式。全用韵文叙述故事,演出时用朗诵的语调,琅琅上口、引人入胜。韵文评书专演反映现代生活的短篇书目,如《冷枪战》《战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四川评书是四川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又称白话演说、评话。入选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表演者用四川方言讲说故事。道具仅一张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醒木用于开讲前提醒听众、烘托气氛,折扇用于模拟物体。四川评书源于唐代的“说话”及明代的“评话”盛行于清。咸丰后四川评书盛极一时,著名评书艺人有钟晓凡、代全懦等。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一上书“评书”的方形灯笼,说书人手扬折扇、脚踏弓步,讲述将帅交锋、两军对垒的故事,给人以筋响骨炸之感。
中国说唱曲艺丰富多彩,京津冀地区的相声、东三省的二人转都是典型代表。在川渝地区
最为人知的莫过于四川评书了。就如同川渝人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那样四川评书以幽默诙谐的方言评人论事,教人分辨善恶、弃恶从善。
Part1·壹·历史源流
Sich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四川评书是四川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又称白话演说、评话。入选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表演者用四川方言讲说故事。道具仅一张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醒木用于开讲前提醒听众、烘托气氛,折扇用于模拟物体。
四川评书源于唐代的“说话”及明代的“评话”盛行于清。咸丰后四川评书盛极一时,著名评书艺人有钟晓凡、代全懦等。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一上书“评书”的方形灯笼,说书人手扬折扇、脚踏弓步,讲述将帅交锋、两军对垒的故事,给人以筋响骨炸之感。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评书还发展了一种韵文评书的形式。全用韵文叙述故事,演出时用朗诵的语调,琅琅上口、引人入胜。韵文评书专演反映现代生活的短篇书目,如《冷枪战》《战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到了现代,评书的花样也就更多了,很多的民间曲艺艺术大师,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创新
形成了新的说书方式。
Part2·贰·表演特色
Sich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四川评书有“清棚”和“雷棚”之分。
清棚以说传奇之类的风情故事为主重在文说,讲究谈吐风雅,讲究“声、才、辩、博”的基本功强,调“抑扬顿挫、口齿利落”、“博览广闻、信手拈来”。
雷棚以讲史和金戈铁马一类的书目为主,重在武讲,讲究摹拟形容。金鼓号炮、马嘶虎啸都通过艺人之口来表达,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还有文武兼备的一派。
▲风格属“清棚”夹“雷棚”的四川评书艺术大师周少稷
四川评书又根据话本的不同渊源,有所谓“墨书”与“条书”之别“墨书”指由小说改编演出的节目如《三国》和《水浒》等。“条书”则是自行创编的节目如《金鸡芙蓉图》和《铁侠记》等。
评书人不仅要有说书技巧,手有劲、眼有神、身有形、步有法。还要学识渊博用夸张点的话说就是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阅古今历史,这也给四川评书的传承增加了难度。
Part3·叁·传承之路
Sich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评书就像如今的演唱会一样流行。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大众娱乐方式的日渐丰富,缺少传承四川评书的人评书艺术开始走下坡路。
现代四川评书代表人物,民间曲艺艺术大师李伯清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说书形式
即“散打评书”。火遍成都大街小巷,在评书衰退的大潮中“逆流而上”。
散打评书内容丰富多彩,相比传统评书,内容更为创新,更贴近时代。很多段子直接源于现实生活。李伯清的说书形式不拘一格以摆龙门阵、吹牛皮的方式,东拉西扯,以不正经话评正经事。用他对社会动态的敏锐观察和,带有批判精神的生动剖析,让西南人骨子里的幽默大众化。
四川评书因其对从艺者素质要求较高,年轻一代传承人中鲜有出色者,导致四川评书的传承在新时代难挽颓势,四川评书的传承亟需我们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