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批判玩梗的文章(无下限玩梗阴谋论)

批判玩梗的文章(无下限玩梗阴谋论)“触发警告”示意图而所有这些,在社交媒体上通过相当有限的形式被扁平化地呈现出来。碎片化的文字、图片、链接、短视频和漫画。它们被简化成信息的小方块,一如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号码牌。就信息的呈现而言,不同事件的严肃性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区分。严肃和愚蠢之间的鸿沟不复存在。比如"触发警告"(Trigger Warning)一词,本是用于对可能引起不适的内容进行提醒,但这一概念在越来越多的情形中被滥用,以至于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在由泛滥的类比构筑而成的话语体系下,人们把政治家和网络笑话里常见的男友类型挂钩;将地缘政治灾难和人际冲突进行极不恰当且粗鲁的类比;甚至把阿富汗与一些西方千禧一代生活水平的下降相提并论(学生生活负担的加重当然是问题,但这与战乱地区的情况毫无可比性)。最近,美国人还流行把自己称为"失败国家"的居民。越来越多的事物都被轻飘飘地扣上“暴力”和“伤害”的帽子。

批判玩梗的文章(无下限玩梗阴谋论)(1)

小时候,坐在沿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后座上,我总爱关注周围汽车的号码牌,数它们有多少是以奇数开头、有多少是偶数开头。

喜欢寻找规律是人类的共性之一。我们总爱在电视故障时的一片“雪花”里寻找图案,在各场球赛的比分中总结规律。对于这种心理有一个专门的术语:虚幻模式感知。即人类倾向于在各类事物之间构建联系,为世界找寻某种通用的规律。它被认为是一种 "中枢认知机制",是衍生诸多阴谋论和迷信行为的温床。

在网络上,这体现为一种将无关议题进行类比的倾向。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与其他事物进行联系、比较,从而得到所谓的答案。前不久,威尔·史密斯(Will·Smith)在奥斯卡上打的那个耳光就被赋加了各种无厘头的解读——人们将其与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长期的性侵行为类比,甚至与俄乌冲突相提并论。这只是最近的一个例子,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

批判玩梗的文章(无下限玩梗阴谋论)(2)

伦敦高架桥下,威尔·史密斯的掌掴事件被制作成涂鸦

在由泛滥的类比构筑而成的话语体系下,人们把政治家和网络笑话里常见的男友类型挂钩;将地缘政治灾难和人际冲突进行极不恰当且粗鲁的类比;甚至把阿富汗与一些西方千禧一代生活水平的下降相提并论(学生生活负担的加重当然是问题,但这与战乱地区的情况毫无可比性)。

最近,美国人还流行把自己称为"失败国家"的居民。越来越多的事物都被轻飘飘地扣上“暴力”和“伤害”的帽子。这种语词使用的泛化,最终导致了概念本身的解构。

事物A基本上就是B,它有点像C,而C实际上和D没差……如此下去,每一次推演都会给这个概念剥去一层严肃性,直到其完全失去意义。这滋生于人们的一种心理,即试图为网络上庞杂的信息找到通用的解释逻辑。但这真的可能吗?无穷无尽的名人八卦、战争、招聘公告、绑架案;生日、租金和油价、电影票价、政治腐败;朋友的佳音、敌人的欢呼、性暴力——一切种种,实在是千头万绪。

而所有这些,在社交媒体上通过相当有限的形式被扁平化地呈现出来。碎片化的文字、图片、链接、短视频和漫画。它们被简化成信息的小方块,一如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号码牌。就信息的呈现而言,不同事件的严肃性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区分。严肃和愚蠢之间的鸿沟不复存在。比如"触发警告"(Trigger Warning)一词,本是用于对可能引起不适的内容进行提醒,但这一概念在越来越多的情形中被滥用,以至于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批判玩梗的文章(无下限玩梗阴谋论)(3)

“触发警告”示意图

在人们的认知里,社会公共事件与生活经历的边界逐渐模糊。它们就像是处于同一个巨大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可以被轻易地联系起来。我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但我知道,这倾轧了我们对生活最真实的感知。如果我们看待某一事件的方式仅仅是将其与别的事物联系起来,那我们真正讨论的是这种关系,而不是事件本身。

我不禁想,这是否就是问题所在。是否正是借助这种方式,我们将自己与现实的重量区隔开来;借助这种方式,我们面对战争、自杀、性侵犯和其它许许多多的残酷,但并未予以真正的思考。我们触碰,却不感受。毕竟,谁又真的想承受现实的重量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