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62回故事简介(红楼梦第56回回目在脂批本和程甲本里的异同)
红楼梦第62回故事简介(红楼梦第56回回目在脂批本和程甲本里的异同)比如21回标题:【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在“贤袭人”后面有脂批“当得起”。在红楼梦里,袭人被定以“贤”字,在书里和脂批里出现多次。评析:最不合适的是“贤宝钗”。红楼梦里很喜欢用一个字给人物下评语,在标题回目里特别明显,例如“呆霸王”“冷郎君”“俏平儿”“勇晴雯”“慧紫鹃”“慈姨妈”“呆香菱”“憨湘云”等等,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非常简洁明了。前80回里面,宝钗被冠以一字定评的是56回,梦觉主人本和程高本全部写作“贤宝钗”,这和袭人犯重了。
红楼梦第56回回目,是争议非常多的,也是一个字的问题,那就是“识宝钗”“时宝钗”还是“贤宝钗”?
人文社2008版的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里采用“时宝钗”是十分得当的。
(1)【贤宝钗】系列:两本。
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賢寶釵小惠全大體(梦觉本,程甲本)
评析:最不合适的是“贤宝钗”。
红楼梦里很喜欢用一个字给人物下评语,在标题回目里特别明显,例如“呆霸王”“冷郎君”“俏平儿”“勇晴雯”“慧紫鹃”“慈姨妈”“呆香菱”“憨湘云”等等,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非常简洁明了。
前80回里面,宝钗被冠以一字定评的是56回,梦觉主人本和程高本全部写作“贤宝钗”,这和袭人犯重了。
在红楼梦里,袭人被定以“贤”字,在书里和脂批里出现多次。
比如21回标题:【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在“贤袭人”后面有脂批“当得起”。

(图片来源:庚辰本)
在书里,借着宝玉之口说出这个贤字。
宝玉笑道: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77回)
就连袭人自嘲也说自己是“贤人”。
袭人笑道:我原是久已出了名的贤人……(77回)
脂批更是如此。
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21回)
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48回)
在48回脂批里,比较全面的总结了红楼女儿的性格特点,绝不犯重,指出宝钗李纨是端雅,黛玉湘云是风流,袭人平儿则是贤惠。
综上可见,袭人的“贤”字实乃定评,他人是很难抢走的,而作为全书主角之一的宝钗,不大可能再给她一个贤字,这样犯重的写法未免太没意思了。
当然,宝钗在书里的表现也可以冠以贤字,可是结合56回的情节内容来看,这一回主要是讲宝钗和探春商讨管理大观园的,宝钗提了很多建议,都是比较实际的急需处理的问题,和个人品格德行没有关系,和贤字牵扯不上,所以此回用贤宝钗显得不伦不类。
根据研究,程高本的主要底本之一可能是梦觉本,里面有大量改动文字都是相同的,这两个本子之所以改为“贤宝钗”,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识宝钗”“时宝钗”这样的文字普通人看了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具体分析请看第五条),而“贤宝钗”就通俗易懂了,蒙古王府本甚至直接改为“薛宝钗”。(请看第二条)

(2)【时宝钗】系列:三本。
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時寶釵小惠全大體(己卯本,列藏本)
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時寶釵小惠全大骵(庚辰本)
评析:列藏本原文也是“时宝钗”,后来被他人改为“薛宝钗”,敏探春改成“贾探春”,这个改动过于浅显拙劣,无需分析了。

(3)【识宝钗】系列:三本。
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識寶釵小惠全大體(戚宁本)
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識寶釵小惠全大体(蒙府本,梦稿本)
评析:梦稿本原文是“识宝钗”,后来被他人改为“贤宝钗”,由于梦稿本有很多改笔是参照程高本改动的,所以它的原文应该视作为“识宝钗。”

(4)“识宝钗”和“时宝钗”哪个更接近原文呢?
个人以为,“时宝钗”更契合。
由于“识”和“时”的字体相差很大,所以不大可能是抄手在抄写红楼梦的时候抄错的,推测有这两种可能:
①古人抄录书籍,为了效率,往往一人念读,几个人听写,所以可能是抄手听到同音字,将“时”听成了“识”,或将“识”听成了“时”。
②作者自己的改动。
哪个字更合理呢?
戚序本在这一回里后面有较长的回后评语,说:
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这个评者不是脂砚斋,但他认为“敏探春”和“识宝钗”是切合的。
但是脂砚斋给宝钗的评语是“时”。
在己卯本里有一段脂批直接对应了这个字。
宝钗此等非与凤姐一样,此是随时俯仰,彼则逸才逾蹈也。(56回己卯本脂批)
这是探春敏智过人处,此讽亦不可少。(56回己卯本脂批)
这两句脂批在56回里面,又直接照应题目里的“敏”和“时”,所以原文更可能是“时宝钗”。

再细查书里有关宝钗的文字,比如第五回。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5回)
比如第八回。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8回)
作者一再强调宝钗“随时”,而56回脂批也说宝钗“随时俯仰”,所以这一回的原文应该是“时宝钗”。
(5)“时”在儒家来说有着极高的内涵。
孟子将孔子称为“圣之时者”。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中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为孔子所提倡,中庸则“时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
儒家讲究“时”,《周易》里说“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荀子》里说“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伸),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伸)变应故也。”强调君子要随时而动。
“时”在儒家甚至被上升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比如“使民以时”“不违农时”“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而红楼梦这一回讲的是如何治理“小家”,考虑到宝钗的形象来源基础之一是儒者,所以这里用“时”是作者对宝钗的高度评价和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