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哪一段保持的比较好(齐长城背后龟缩的东方强国)
齐长城哪一段保持的比较好(齐长城背后龟缩的东方强国)齐国居渔盐之利,人员稠密,商业发达,对其他六国而言,齐国人是妥妥的土豪。齐国人也以富强自居,视其他地区为穷乡僻壤,像燕国是苦寒之地、赵国是穷山恶水,还要与未开化的游牧民族打交道,完全没有征服的欲望,而南方虽然富庶,但鲁国是礼仪之邦,吞并不利于国际舆论,宋国是天下经济中心,攻占会触及众多诸侯国利益,况这些地区人员稠密,国家实力虽不能于齐国相比,但足以借助其他诸侯国力量与齐国周旋。而自称蛮夷的楚国则没有这些忌惮,一旦实力具备,便毫不手软。二、地缘太优越,不想努力前进说齐国不对外扩张也不完全正确,齐宣王就曾趁燕国内乱之际,一举灭亡了燕国,顿时扩地千里,成为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的东方大国。然而齐国似乎并没有把燕地纳入齐国版图的意思,攻破燕都后并没有张榜安民,相反却纵容士兵胡作非为,将燕国财富搬回齐国,俨然一副抢劫的架势,最终愤怒的燕国民众将齐军赶出了燕地。同样,齐闵王时期灭亡宋国,较大程度上还是觊觎
举世闻名的秦长城并不是最古老的长城,修建在春秋年间的齐长城才是兴建防御工程的始祖,这座源于济南长清县,直达青岛市黄岛区入海,绵延千余里的国防工程历时百余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修建如此庞大的工程,可见齐国的富强,但作为曾是春秋首霸的东方强国,为何不对外扩张,反而一心龟缩于泰沂山脉之间呢?
纵观春秋战国,齐国凭借渔盐之利,最为富有,军事实力也是一度冠绝诸侯,春秋时期首霸天下,战国时期更是灭燕灭宋,非五国合纵不可破,然而如此强大的齐国地域版图却似乎从未变化,坐拥72城在较长时期里都是真实的写照。仅一山之隔的鲁、宋等地皆丧失千里之外的楚国之手,而齐国只能凭借着齐长城相继抵御雄楚锐吴悍越的北上。
齐国除泰沂山脉外,大部分都地处中原,易攻难守,一旦历城、济水被攻破,齐国境内就再也没有天险阻隔来犯之敌。无论是乐毅破齐还是后来的韩信灭齐,大抵都如此。那么齐国为何不在强盛之时对外扩张,以增加战略缓冲,而非得把防御工事建设在家门口呢?我想无非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有称霸之心,无大一统之志
说齐国不对外扩张也不完全正确,齐宣王就曾趁燕国内乱之际,一举灭亡了燕国,顿时扩地千里,成为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的东方大国。然而齐国似乎并没有把燕地纳入齐国版图的意思,攻破燕都后并没有张榜安民,相反却纵容士兵胡作非为,将燕国财富搬回齐国,俨然一副抢劫的架势,最终愤怒的燕国民众将齐军赶出了燕地。
同样,齐闵王时期灭亡宋国,较大程度上还是觊觎宋国的财富,最终在各诸侯国的介入下,到手的宋国土地也失去的一干二净。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齐国从未有过吞并土地,实现大一统的意识,他们追求的是征服对手的霸业,而不是依靠蚕食对手壮大自己的力量。
二、地缘太优越,不想努力前进
齐国居渔盐之利,人员稠密,商业发达,对其他六国而言,齐国人是妥妥的土豪。齐国人也以富强自居,视其他地区为穷乡僻壤,像燕国是苦寒之地、赵国是穷山恶水,还要与未开化的游牧民族打交道,完全没有征服的欲望,而南方虽然富庶,但鲁国是礼仪之邦,吞并不利于国际舆论,宋国是天下经济中心,攻占会触及众多诸侯国利益,况这些地区人员稠密,国家实力虽不能于齐国相比,但足以借助其他诸侯国力量与齐国周旋。而自称蛮夷的楚国则没有这些忌惮,一旦实力具备,便毫不手软。
三、沉迷五都繁华,不敢直面对手
齐国实行五都制,除了是重点军区划分外,各都市更是带动着齐国经济的发展,齐国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因此也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齐国多技击之士,却缺少整齐划一的虎狼之师。南方,雄楚锐吴悍越相继崛起,每一个都喜欢北上向齐国展示肌肉,爱惜羽毛的齐国不愿与他们直接接壤,受到他们的侵扰,所以便留下这些小国挡住楚、吴、越作为战略缓冲之地。当南方大国攻击这些卫星国时,齐国多派兵援助,但因为不是本土作战,齐国技击之士自然不会为了其他国家的领土而拼命,因此再富强的齐国也无法阻挡这些边境小国被吞并的事实。
战国时期,齐国一度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威宣闵三世,大齐帝国最强于诸侯,虽取得不少胜仗,甚至曾一度率联军攻破函谷关,但除了获取勉强抵扣军资的财富外,综合实力却从未提高。
国家越富,民众越富,越担心失去一切,因此齐国的主要战略不是蚕食而是守护,齐长城的修建将齐国的财富核心区牢牢地保护了起来,但当你没有足够的实力拥有它的时候,保护得再好也终归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