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摸着石头过河到底怎么来的)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摸着石头过河到底怎么来的)第三,河水比较深,可能还有漩涡,要摸索着过,改革碰到的难题问题很多,有风险;第二,没有桥,没有现成的经验办法可照搬照用;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材料也常引用这句话,如198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实行经济责任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要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还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两只脚搞得平衡一点,走错了收回来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报告引用“摸着石头过河”,生动、准确地表达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要探索着前进。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更清楚地体会“摸着石头过河”含有大胆探索、稳妥前进的意义。现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有多层含义:第一,河必须过,改革必须进行,在河边逡巡回避问题是不行的,站在河中停滞不前更危险,倒退更不应该;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摸着石头过河到底怎么来的)(1)

改革开放近40年了,如果要提一个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语言,许多人会说“摸着石头过河”。对此,我们作一番考证。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摸着石头过河到底怎么来的)(2)

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

“摸着石头过河”原是一句民间歇后语,完整地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或者“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这富有民间智慧的歇后语被借用来表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表示面对新事物要本着稳妥的态度,进行探索。

这句话很早就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报道和正式文件中,如1965年6月6日《人民日报》讲到:“搞生产要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调查研究,摸到了落脚的一个个石头,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彼岸,完成任务”。农业部《关于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指出:“实行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和耕地三三制的伟大理想,必须有步骤,必须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九五九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不能减的太多。”可见人们很早就对这句话比较熟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材料也常引用这句话,如198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实行经济责任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要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还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两只脚搞得平衡一点,走错了收回来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报告引用“摸着石头过河”,生动、准确地表达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要探索着前进。

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更清楚地体会“摸着石头过河”含有大胆探索、稳妥前进的意义。现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有多层含义:

第一,河必须过,改革必须进行,在河边逡巡回避问题是不行的,站在河中停滞不前更危险,倒退更不应该;

第二,没有桥,没有现成的经验办法可照搬照用;

第三,河水比较深,可能还有漩涡,要摸索着过,改革碰到的难题问题很多,有风险;

第四,慢点走,找到支点站稳了再走下一步,改革要多试验多总结,试验成功了再推广铺开,既强调稳妥也强调探索。

引用“摸着石头过河”较多的领导人是陈云

很多人以为“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说的,笔者经过仔细查阅有关材料,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党的领导人中李先念、谷牧、陈丕显、聂荣臻等人都引用过这句话,他们的文章或年谱中有记载。但是,恰恰是邓小平,没有引用过这句话,权威的邓小平著作《邓小平文选》、邓小平生平思想的忠实记录《邓小平年谱》,都没有他本人说过这句话的记载,与邓小平工作过、接触过的人撰写的回忆文章或访谈材料,也没提到邓小平说过这句话。

笔者还发现,引用这句话最多的领导人当属陈云,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至少可以找到7处陈云引用这句话的记载,有落在纸面上的批示,也有在谈话场合口头说的,还有在党的正式会议上的讲话。比如,1980年12月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

陈云的讲话既是对当时经济调整的具体要求,也是关于改革的方法论指导。他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是他一贯提倡的注重试验、随时总结经验的工作方法,即,对不很懂的事情,要反复地考虑、全面地考虑,还要经过试点,才能弄清楚决策对不对、方法是不是完备。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态度和方法

虽然没有找到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的记载,但并不是要把邓小平与这句话撇清关系,恰恰相反,邓小平虽然没有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六个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采取并反复强调的鲜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对于上文提到的陈云的讲话,邓小平明确表示赞同,他说:“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更早的时候,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就提出:“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

邓小平始终坚持把“摸着石头过河”当作改革的方法。从理论指导上看,邓小平激励全党要冲破思想藩篱,大胆开拓,他强调,“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事业”“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呼吁:“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从实践上讲,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先试验、再总结经验、最后推广开来。改革之初,在邓小平的领导支持下,四个经济特区成立,这些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尝试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形成了很多成功经验,“杀出一条血路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过来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深入展开,在特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1984年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到沿海14个城市,后来又一步步向全国纵深推进。

邓小平强调要“大胆地试”,并不是一味求快,而是鼓励全党面对新事物要积极探索、稳妥前进。“胆子大”和“步子稳”他总是放在一起说的。他说:“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通过试验的方法意味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1986年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改革,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既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呼吁要总结经验、不犯大错,他交代:“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这与他历来的改革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充分肯定。

2012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他说:今天我们还“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新的实践也促使人们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认识。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当前,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逻辑并未过时,加强顶层设计的思路更加清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蹄急步稳”前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