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6、炮台内的炮膛不宜太宽,以防炮弹坠落;5、炮台上不宜人多,以免增加伤亡;2、炮台外须作坦坡,以减弱敌炮的破坏;3、连环炮台,要作犬牙形布局,以便在两炮之间形成交叉火力;4、炮台后面不宜背山,以免被敌方炮弹反击;

说起甲午海战,更多的人都会将眼光聚集在北洋舰队身上,而忽视了当时花重金打造的炮台要塞。甲午战败,清王朝并非是输在武器装备上,论实力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尽管在航速方面不及日军,但吨位仍然胜过日军,而且又是本土作战,依托有利的地形,加上沿海的炮台要塞,足能抵抗日军。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1)

御史手里有当时北洋沿海炮台要塞的具体部署图,看过之后确实很震惊。下面就来仔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光绪元年(1875),清廷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决定在沿海、沿江、沿边建筑炮台要塞。之后,朝中一些大臣和驻外使官,借出使和走访之机,对欧洲各国新式炮台要塞的建筑方法,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建筑炮台的九条设计思路和原则:

1、炮台需建筑在山坳岭曲中,要能隐蔽击敌,不宜孤露在外;

2、炮台外须作坦坡,以减弱敌炮的破坏;

3、连环炮台,要作犬牙形布局,以便在两炮之间形成交叉火力;

4、炮台后面不宜背山,以免被敌方炮弹反击;

5、炮台上不宜人多,以免增加伤亡;

6、炮台内的炮膛不宜太宽,以防炮弹坠落;

7、炮台的侧后有回击小炮,防止敌人从侧后袭击;

8、炮台旁侧应布置伏兵,装备连发枪,防止敌人登陆;

9、炮台建成后要用火炮进行试轰,坏了就要重新修筑。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2)

此后,清王朝正是按着这九个原则,在沿海、沿江要隘建筑了许多的单台、联台和炮台群,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要塞火力配系,抗击来犯之敌。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前,整个沿海从鸭绿江到广东的出海口,各要塞的岸防建设,已经基本迈入一个新的台阶。这个庞大的岸防体系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海域相应的舰队和要塞炮台群、海口水雷构成,其中又以北洋沿海海防体系建设为重点,而旅顺、大连、威海、大沽口又是重中之重。

旅顺炮台要塞

旅顺基地以黄金山和老虎尾为锁钥,两侧地势险要,航道狭窄,水深6米,港内分东西2个港湾,冬季不结冰,周长约20里。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3)

自光绪六年至二十年,旅顺要塞建成船坞、舰船修理厂、各种仓库、营房和10处炮台群等建筑。东侧自西向东,依次建有黄金山炮台、黄金山副炮台、摸珠礁炮台、老蛎咀炮台、老蛎咀后炮台等。西侧自东向西,依次建有老虎尾炮台、威远炮台、蛮子营炮台、馒头山炮台、城头山炮台等。

这些炮台附近,还建有若干小炮台,彼此互相策应,形成前卫炮台群。这些炮台群大多参照德国炮台制式建造,内用大条石砌筑,外用厚土被覆,共配置海岸炮63门,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14门。黄金山、老虎尾两处炮台,分别配置了11门和5门火炮,形成交叉火力,控扼海口航道。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4)

旅顺要塞除了口门两侧外,还在其后东西两侧的群山之间,沿金州至旅顺大道之东侧,依次建有松树山、二龙山、望台北、鸡冠山、大坡山、小坡山等炮台,配置克虏伯等各型火炮近80门,使相邻两台之间形成交叉火力,依次绵延,保卫旅顺口的安全。

甲午战争爆发时,旅顺要塞区又增建了不少临时炮台,并增配了相应数量的火炮,使旅顺成为一座具有完整火力配置的海军基地。

大连湾炮台要塞

大连湾是旅顺、金州后路要口,建有和尚岛东炮台、和尚岛中炮台、和尚岛西炮台、老龙头炮台、黄山炮台、徐家山6处炮台群,共配置海岸炮22门,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12门。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5)

此外,还驻有水雷营,可在战时布设水雷。据日本称,大连湾配置的“二十四公分、十五公分克虏伯各炮,均为自动回转式射击炮,可向炮台前后左右八面进行射击,实为无双之利器。”

威海卫炮台要塞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北端,也是北洋海军的一个重要基地。其港湾长约20多公里,南岸建有皂埠咀、鹿角咀、龙庙咀3处炮台群;北岸建有北山咀、黄泥沟、祭祀台3处炮台群;离岸约4公里处的刘公岛上建东泓、迎门洞、旗顶山、南咀、公所后、黄岛6处炮台群。

以上炮台群共配置海岸炮100门,其中20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型火炮40门。除了海岸炮外,威海卫南帮后路所城北和扬枫岭、北帮后路合庆滩和威海城北老母顶等地,还建有陆路炮台群4处,配置火炮31门。

至甲午战争前,威海卫要塞区各炮台配置的海岸炮、陆路火炮近170门,此外还驻有水雷营。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6)

大沽口炮台要塞

大沽口是天津的门户,其要塞火力的配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很大的改进。至光绪年间,大沽口南北两岸共建炮台群4处,它们周围的小炮台达40多座。

南岸主炮台配置各种火炮56门,其南的新炮台群配置各种火炮21门;北岸北炮台群配置各种火炮74门,西北炮台群配置各种火炮26门。总数达到了177门。

旅顺、威海卫、大沽口3个要塞区,是渤海湾战略防御的三个支撑点,构成了渤海湾内三角形海岸防御体系,又与北洋舰队构成渤海湾门户岸舰结合的海防体系。体现了当时岸舰相依、外御强敌、内卫京师的海防战略思想。此外,南北洋海域结合部胶州湾,也是清廷想要筹建的要塞之一,后因甲午战争爆发,未能建成。

北洋各炮台群,虽然3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比较少,但240毫米以下的为数不少,基本上具有守备海口的能力。若再加上海口布设的水雷和水面舰队的火力系统,是足以重创日军舰队的。

甲午战争威海炮台数量(简单介绍甲午战争前)(7)

但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缺乏综合治理,所以改善了海岸防御体系也不能在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北洋舰队和旅大、威海的炮台要塞,仍然在甲午风云中灰飞烟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