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最大的一次大雨(徐州这场铁花雨)
徐州最大的一次大雨(徐州这场铁花雨)漫天火花85岁的邳州打铁花传承人曹桂传不时地“吓唬”着好奇的围观孩子。夜幕降临,约三斤的烧熔生铁,分成百余小勺经木板拍向空中,每次绽放出近百平方米的铁礼花交错飞射,繁花似锦,引起在场数百村民的阵阵欢呼。↓↓↓ (视频来源:徐州发布)
2月18日
已经傍晚的邳州岔河镇良壁村村口
却热闹起来
因为这里即将开始一场视觉的盛宴
↓↓↓
(视频来源:徐州发布)
85岁的邳州打铁花传承人曹桂传不时地“吓唬”着好奇的围观孩子。夜幕降临,约三斤的烧熔生铁,分成百余小勺经木板拍向空中,每次绽放出近百平方米的铁礼花交错飞射,繁花似锦,引起在场数百村民的阵阵欢呼。
漫天火花
曹桂传13岁跟随从河北逃荒来的师傅常永祥学习扒锅、扒碗、接补犁铧,6年出师,师傅又把祖传的打铁花手艺教给了他。自师傅上世纪60年代去世、后人回河北老家,打铁花的手艺由曹桂传在邳州继承下来,遇有年节庆典或谁家需要驱瘟辟邪,他便打一回。
利用废弃生铁就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曹桂传说做这个行当“好玩”,“以前人都穷,买不起烟花,现在生活都好了,再没人来找我打了。”没有市场,传承也成问题,几个儿子各有事做,无意延续父辈的手艺,他的孙子也是当天第一次与爷爷配合。
25分钟就可把小铁片融化
邳州打铁花是徐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原理是将生铁烧熔,以爆发式力量抛向空中生成烟花雨,在过去民间主要用于娱乐和民宅驱瘟辟邪,因传承人单一和无市场,已淡出民众记忆很久,即使是上了年纪的村民,看打铁花也得是20多年前的事了。
村民都来围观打铁花
徐州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不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就有9项:
徐州剪纸
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地,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河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丰县吹糖人
丰县吹糖人以糖稀(饴糖)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将糖稀块温火熔解,以口吹手捏为主,辅以模印。可吹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果实、生活用品及少年儿童喜爱的各种玩具模型等。
铜山面塑
铜山面塑远近闻名,铜山县黄集镇的范楼村是有名的"面塑村",全村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面人。目前,业余面塑艺人遍布全镇每个角落,专业面塑艺人100多名。
徐州香包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徐州香包从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邳州木刻版画
邳州木刻版画源于邳州民间雕刻画,兴盛于唐代,明、清时期发展迅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美术、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
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后改名称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演唱时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称为"江苏三书"。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159项。(截至2016年2月)
其中有很多像打铁花这样,被时代疏离的传统技艺。即使是颇有市场的徐州香包,有些被机械工艺的替代,这项传统手工艺已濒临灭绝。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制作香包
虽然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影像留存
但影像无法还原现场带给人的震撼与感动
这场时隔20年的打铁花表演
下次再看到要等到什么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