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安路动迁(门外是南京路门内是老破小)
上海长安路动迁(门外是南京路门内是老破小)周萌珠的家刚重新装修好,但旧改关乎城区建设,她还是选择积极配合。很多家住在南京路的老居民,都对这里带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推动签约,居委干部和征收员做了大量居民走访工作。“旧改关乎城区建设,也关乎居民未来的新生活。”动迁前,居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带着同理心去劝导居民。最终虽有不舍,但很多居民还是和周萌珠夫妻俩一样,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响应旧改政策,并积极做周边居民的工作,让大家一起搬离,迎来新生活。“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弄堂就很少有人讨媳妇进来了,年轻人结婚,谁都不想住这样的不成套老房子。”蒋玉静的儿子眼看着马上30岁了,“我不能让我儿子在这里娶媳妇。”她每天盼着旧改动迁,如今这个心愿达成了。蒋玉静的邻居周萌珠也是在40多年前嫁到五福弄的。在她的记忆里,繁华的南京路承载了他们几乎全部的生活。“这里的商店、菜场、医院都在步行10分钟的范围内。”五福弄地处南京路步行街的背街,每天傍晚,老
最近,外滩街道无锡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富丞经常在宁波路上碰到已经搬走的老居民。“你怎么回来了?”“我过来配药。”对方乐呵呵地回答。这位居民已经搬到彭浦新村,仍经常跑回外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黄浦区福建路地块,南至南京路步行街,北至北京东路、宁波路,地处上海的市中心地带。2021年10月17日,是福建路地块二轮征询酝酿期签约首日,截至2022年1月10日,近98%的居民已搬离。不少人搬走之后仍习惯了回来看看,怀念曾经生活在南京路上的旧时光。
福建路地块旧区改造居民座谈会现场。
南京路的灯,是最熟悉的风景
蒋玉静是外滩街道东风居委会主任,也是在南京东路146街坊住了40多年的老居民。“我是1980年嫁过来的,当时能在被称为‘上只角’的南京路上拥有一个婚房,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这间让蒋玉静引以为傲的婚房总面积18平方米,隔成两间,夫妻俩住前面一间,婆婆住后面一间。
“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弄堂就很少有人讨媳妇进来了,年轻人结婚,谁都不想住这样的不成套老房子。”蒋玉静的儿子眼看着马上30岁了,“我不能让我儿子在这里娶媳妇。”她每天盼着旧改动迁,如今这个心愿达成了。
蒋玉静的邻居周萌珠也是在40多年前嫁到五福弄的。在她的记忆里,繁华的南京路承载了他们几乎全部的生活。“这里的商店、菜场、医院都在步行10分钟的范围内。”五福弄地处南京路步行街的背街,每天傍晚,老邻居们各自搬了椅子坐在弄堂里闲聊,南京路步行街的璀璨灯色是他们每天都能看到的风景。
周萌珠嫁过来的时候,一家8口挤在42平方米的石库门老房里。一晃40多年过去,伴随着小姑子出嫁,女儿长大,公婆去世,老房就只剩下周萌珠夫妻居住。一年前,夫妻俩把老房重新装修,变成一室一厅、厨卫兼备的独门独户。“门一关起来,和新公房没什么两样,其实我们住在这里很舒服的。”
很多家住在南京路的老居民,都对这里带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推动签约,居委干部和征收员做了大量居民走访工作。“旧改关乎城区建设,也关乎居民未来的新生活。”动迁前,居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带着同理心去劝导居民。最终虽有不舍,但很多居民还是和周萌珠夫妻俩一样,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响应旧改政策,并积极做周边居民的工作,让大家一起搬离,迎来新生活。
周萌珠的家刚重新装修好,但旧改关乎城区建设,她还是选择积极配合。
为最后一户居民搬家,开展服务接力
天津路369弄大部分居民已经搬家,但弄堂里还住着这样一对特殊的老年夫妇。今年92岁的孙阿婆,因患脑梗和阿尔茨海默病,已瘫痪在床多年,如今全身肌肉僵硬萎缩、无法自主进食、意识时有时无,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一动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虽然经办人和居委干部让我们慢慢来,但弄堂邻居都搬走了,就剩我们一户人家,我很着急,我们也要搬。”一直照顾孙阿婆的女儿心急如焚地找到了龙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陆顺凤。要帮助如此危重的老居民搬迁,并非易事。去住出租房,没有房东愿意借;去住女儿家,房屋面积太小,里面还住着三代人。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住进养老院。“我家附近的养老院,我去打听过了。”孙阿婆女儿为母亲搬家这事焦头烂额,“进养老院,需要有属地户籍和体检证明。”然而户口该怎么从黄浦区迁过去,体检证明怎么才能开出来?又是难题。为了帮助孙阿婆一家,黄浦区特事特办。考虑到阿婆的身体状况,南东派出所户籍民警们带上执法记录仪,将办理现场搬到了阿婆家里。按照相关规定,本人必须在迁出确认单上签字。在签字现场,孙阿婆女儿试图将笔塞在阿婆手里,手把手带着她写下名字,但阿婆手指僵硬,根本无法挪动笔。最终,居民区工作人员作为见证人,由阿婆女儿代签。户口问题解决了,老人体检证明怎么开?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开启绿色通道,由120专业医护人员将阿婆转运至医院,安排床位,进行了所需体检。“医护人员真是好,全程周到细心。”孙阿婆女儿言语之间满是深深的谢意。
南东派出所户籍民警们带上执法记录仪,将办理现场搬到了阿婆家里。
送别弄堂里最后一户居民孙阿婆与老伴,龙泉居民区工作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看到这些蜗居了几十年的老居民能搬进新家,梦想成真,我真替他们感到开心。”陆顺凤说。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黄尖尖
来源:作者:黄尖尖 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