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的立秋散文(立秋之后还是热)
8月8日的立秋散文(立秋之后还是热)昨天立秋了,可还在中伏里,天还是有些热,这天究竟还热几天,谁也说不准。据说要是这"秋老虎"来了,再多热上几天也是有可能的。当然,现在是再也没有"锄禾日当午"的景况了。可那劳动者的岗位还在,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环卫工人,各个工地上的建设者们,修建高架路桥的电焊工师傅们,不但承受着各个方面呈送来的"热情",还要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辛勤劳作。不但不能言热,还要预防因为热而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如电火花灼伤等等。那厚厚的工作服和那在工作岗位需要着西服,打领带的环境感觉其立意是绝对不同的。这些工作在大自然中的劳动者们对抗"热"的主要措施,就是休息时的一大杯白开水或者是一大碗绿豆汤,间或是在荫蔽树下最简单的"把扇摇"。由此想来,有些人在争取"凉"的时候也应该想想别人的热,这极端的自然环境也可能与这自觉不自
立秋之后还是热
(散文)
文/田伟岭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今年中伏二十天,持续的桑拿天都在三十多度,人人都说热,也的确是真热。就连有时下点小雨的时候,也很难有点凉风,闷热难耐,汗流浃背。
现在的年代,有空调,电风扇相伴都还在喊热,那么过去呢?过去没有电的年代不热吗?也热。在早的时候怎么热不知道,只记得小说«水浒传»中,在黄泥岗上的大汉们曾经这样表述过当时的热况,"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由此,从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景况。在«水浒传»中生活的那个年代,在"赤日炎炎"的季节里,只有那些"公子王孙"这个层面的人物才能"把扇摇",可以无所事事地打扇求凉,作为一般平民百姓是享受不上这个待遇的。不但不能"把扇摇",还得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因为锄草灭荒的时候正是"赤日炎炎"的季节,只有在"日当午"的当口把那影响庄稼生长的野草除掉,才能达到"灭荒"之目的。为了"盘中餐",只能"锄禾日当午",不能说热,也不能怕热。
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 ,到了伏天也是很热,那时候在农村还没有电,对于热到多少"度"这个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只记得这天越热这"知了"就叫得越起劲。只记得热的小孩子们编个柳条帽湿上水戴在头上防暑。下河下湾去游泳,上到树上去躲太阳,躺在树荫下盼凉风。到了晚上,大人孩子们都跑到大街上来乘凉,跑到湾边上去聊天,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到了"人人都能把扇摇"的时代了。夜深了有的就在大街上席地而睡,有的大人带着孩子到房顶上过夜。现在想来,这可能也有"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吧!因为在我们这个大平原的农村,屋顶也可以算得上是高处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热"和"凉"也好像是相对的了。有"热"可以变"凉",但变"凉"必然要生"热",这"热"好像也有点更不公平了。因为有些人在享受"凉"的舒适过程中,也给我们这些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平民百姓们增添了新的"热"。再不是当年"公子王孙把扇摇"时候的差距了。那时候"公子王孙"摇来的虽然是凉风和享受,但不会生成新的"热"去影响别人。现在则不然,身在"凉"中者反而正在说"热",身在热中者却难以求凉。不信你看,以不同形式教给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如何降温防暑的先生们,大都会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五扣封严地出现在镜头中或者屏幕上,这显然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在二十五度以下,否则他们也是会热地汗流浃背的。这时间小环境下的"凉"是以給大自然制造热为前提的。在创造"凉"的过程中,也同时把"热情"送给了社会。
当然,现在是再也没有"锄禾日当午"的景况了。可那劳动者的岗位还在,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环卫工人,各个工地上的建设者们,修建高架路桥的电焊工师傅们,不但承受着各个方面呈送来的"热情",还要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辛勤劳作。不但不能言热,还要预防因为热而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如电火花灼伤等等。那厚厚的工作服和那在工作岗位需要着西服,打领带的环境感觉其立意是绝对不同的。这些工作在大自然中的劳动者们对抗"热"的主要措施,就是休息时的一大杯白开水或者是一大碗绿豆汤,间或是在荫蔽树下最简单的"把扇摇"。由此想来,有些人在争取"凉"的时候也应该想想别人的热,这极端的自然环境也可能与这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有关,人人都献出一点努力,这人和自然也可能会更加和谐。其实,夏天天热,在某些场合着夏装也不失为是一个时尚,其实实际一点不是更好吗?
昨天立秋了,可还在中伏里,天还是有些热,这天究竟还热几天,谁也说不准。据说要是这"秋老虎"来了,再多热上几天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夏天嘛,还是出点汗的好!
摇摇扇子,享受自然,这已不再是"公子王孙"们的专利了!
2021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