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哪一年(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
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哪一年(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刘备的中军沿江而下,大举进兵。同时,刘备遣黄权在长江以北防范曹魏,又遣马良前往荆州南部的武陵地区,争取当地的武装势力前来作战。战争伊始,刘备的先锋部队夺取三峡东部出口,进入孙吴境内,与孙吴的军队进行交战,小胜后占领秭归。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重新建立《隆中对》规划的战略布局,刘备决意领军亲征,讨伐孙吴。消息传出,东吴大惊,遣使向刘备求和。同时,孙权又让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给刘备带话儿,劝其打消攻击孙吴的念头。刘备不许,自领中军前往江州,准备与张飞会合。不料张飞被属下所杀。刘备战前即痛失膀臂。
关羽被杀,荆州失守,刘备一怒之下,亲征孙吴,连营七百里,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惨败而还。不久,愤懑而死。
常有人说,刘备如果能够做好安全防火工作,就不至于败给陆逊,这一说法多少有些道理。如果刘备能够抵住陆逊的火攻,或许还可以凭借精锐兵力与孙吴军队进行周旋。
但是,长远来看,刘备的这次军事行动仍然不会获得他想要的结果。个中原因,天才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同志早已给出了精辟的论证。
三国三大战役之大战夷陵公元219年末,孙权趁关羽围攻襄樊,后方空虚之际,进兵夺取江陵,袭杀关羽。转过年,曹丕代汉立魏,称皇帝。官宣再转年,刘备称帝,继续大汉帝业。
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重新建立《隆中对》规划的战略布局,刘备决意领军亲征,讨伐孙吴。
消息传出,东吴大惊,遣使向刘备求和。同时,孙权又让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给刘备带话儿,劝其打消攻击孙吴的念头。
刘备不许,自领中军前往江州,准备与张飞会合。不料张飞被属下所杀。刘备战前即痛失膀臂。
战争伊始,刘备的先锋部队夺取三峡东部出口,进入孙吴境内,与孙吴的军队进行交战,小胜后占领秭归。
刘备的中军沿江而下,大举进兵。同时,刘备遣黄权在长江以北防范曹魏,又遣马良前往荆州南部的武陵地区,争取当地的武装势力前来作战。
孙权眼见求和无望,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领孙吴军队对抗刘备。其时,刘备军队约五、六万人,东吴军队约五万人。刘备稍稍占优。
刘备军队突入孙吴境内,士气正盛,一路夺取城池关隘无数。
见此情景,陆逊没有正面与之抗衡,而是采取诱敌深入,拉长敌军后勤补给线的策略,带领孙吴的主力部队向东战略撤退。
不久,刘备即深入孙吴境内逾二百里。
陆逊将主力部队集中在猇亭一带,建立了防御阵地,开始阻击刘备的进攻。猇亭一带处于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孙吴的阵地设在了平原地带的边缘,卡住了刘备东出的几个山口,有效的遏制住刘备的攻势。
刘备的兵力散布在绵延群山之间,无法全部展开,因此沿巫峡至夷陵一线,在东西数百里的狭长地带建立营寨。
刘备与陆逊在猇亭对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其间,刘备的军队百般讨战,陆逊皆不出战,其忍耐的功夫丝毫不逊于后来的司马懿。
时间来到公元220年夏,长时间相持已严重消耗刘备军队的实力,后勤供应也渐渐开始不稳,又加天气酷热,刘备军队的士气大幅下降。
为了避免太多的非战斗损伤,刘备让自己的水军弃舟登岸,在林间扎营。
陆逊见时机已到,遂采用火攻的方式发动反击,大破蜀汉军队。
同时陆逊又派遣多路吴军,在刘备撤退的路线上进行阻截,逐步消耗刘备的军事力量。刘备差点在石门山被吴军擒获,翻越崇山峻岭才得以脱身,一路溃败至白帝城。
夷陵之战,刘备就这样败了……
夷陵战败给蜀汉政权造成的影响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异常惨烈。夺取荆州,为关羽报仇的战略目的,丝毫没有实现。
随同刘备东征孙吴的,都是一些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这些精锐部队在战争中损失大半,刘备政权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同时,跟随刘备出征的将领,有几十人折损在夷陵之战,从而导致了刘备军队的中高层、中层军官严重不足。
大督冯习,前部将军张楠,均在猇亭之战中阵亡。来自武陵的地方武装部队首领沙摩柯同样死于猇亭。别督傅彤,带队掩护刘备突围,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沙场身死。别督杜路,刘宁等投降孙吴。
名士马良,自荆州南部向西北撤退时,被吴将步鹭追上,就地战死。
最可惜的是在长江北部防御曹魏的黄权,撤回蜀地的退路被吴军完全切断,不得已之下投降曹魏。
将士折损的同时,刘备军队用于东近的车船、攻城器械、粮草辎重等,或被大火烧掉,或被孙吴夺走。蜀汉政权十年积累毁于一旦。
刘备退至白帝城后,陆逊的大军仍然西近,做出夺取白帝城的态势。但是,曹魏的军队在北线已蠢蠢欲动;蜀汉的后援部队已由赵云率领赶赴前线。百般衡量下,陆逊打消了夺取白帝城的念头,撤回吴境。
尽管孙吴军队已经撤走,刘备的处境已然安全,但是夷陵惨败,让刘备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就此一蹶不振。两年后,于白帝城离世。
刘备的离世,可以说是夷陵之战带给蜀汉的最大损失。开国君主死于战事,给蜀地居民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异常剧烈的。
诸葛亮辅政后,花费了多年时间和大量心血,才又重新使蜀汉振作起来。
毛泽东如何评价夷陵之战?关于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原因,古今众人都给出了多种分析。一般认为,安全防火意识不强,导致被孙吴火攻溃败,是最表面,最直接的原因。
孙吴统帅陆逊采用的战略,无疑是非常正确且得当的。大胆后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耗其气力,击其疲惫……一连串的正确决断,使得陆逊一战得以晋身三国名将之列。
刘备犯险冒进,在不利的地形下没有及时警觉,将部队带入了险境。同时,长期的相持过程中,刘备又不会变通,无法做出军事部署上的调整,改变战争进程。
这些无疑都是导致刘备夷陵惨败的原因。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些原因都只是在战略,战术层面进行分析,并没有触及到刘备失败的根本之处。
天才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同志,则一语中的,揭开了刘备夷陵惨败的根源所在。
毛泽东同志对夷陵之战的评价,发生皖南事变后的一次会议上。当时,新四军被国民党反动势力围剿,军长被俘,政委阵亡,损失惨重。
事变发生后,党和军队高层中,有很多人强烈要求就此与国民党决裂,坚决展开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
有鉴于此,毛泽东在会议上举出夷陵之战的案例。毛泽东同志认为,夷陵之战是根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它的发生是因为刘备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当时蜀汉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刘备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确定的战略规划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在这个战略规划的指引下,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斗争应该是主要矛盾,而孙权与刘备之间的斗争只是次要矛盾。
毛泽东形象地说: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要荆州的时候,诸葛亮的态度并不强硬,留有余地。
而刘备则忽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次要矛盾作为发力方向,起兵伐吴。所以,刘备战败,实属正常。
毛泽东同志对夷陵之战的评价,就是为了提醒党和军队的高层人物,在日寇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共产党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斗争,是主要矛盾;和国民党之间只是中华民族的内部斗争,是次要矛盾。
在某个阶段,一定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够赚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毛泽东的精辟论述下,全党全军统一了认识,没有因为皖南事变与国民党决裂,继续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的稳定,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国的魏、蜀、吴,与抗战时期的日寇、共产党、国民党三股势力及其相似。刘备政权与共产党同样都是三股势力中最为弱小的。
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能够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而刘备则忽略了对抗曹魏,兴复汉室的主要矛盾,将斗争的矛头转向了自己的盟友孙权。
刘备即使在夷陵获得了对孙吴的胜利,结果也是在北向、东向两面树敌,兴复汉室的愿望,仍旧难以实现。
结语所以,你看,刘备的伐吴之战,其结局是注定的。他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而是将与孙吴征战放在了最高优先级,倾尽力量,妄图一举夺取荆州。
因此,即使刘备能够获得一些短期的战果,长远来看仍旧得不偿失。以魏、蜀、吴三国力量对比,蜀汉政权最为弱小。正确的策略就是应该和孙吴联合,共抗北方的曹魏;稳定自己的政权,徐图发展。
分清主次矛盾,找到正确地解决矛盾的方法,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夷陵之战如此,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同样也该如此。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