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兴衰(用71年在荒漠中建了11座城)
一座城的兴衰(用71年在荒漠中建了11座城)石河子——只靠双手建成的兵团“大脑”建起了11座军垦新城只经历了71年一代代兵团人用自己的双手从盐碱地里抠出一砖一瓦的积累
在人类历史上
一座城市的自然形成
需要漫长的岁月积淀
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城市建设
只经历了71年
一代代兵团人用自己的双手
从盐碱地里抠出一砖一瓦的积累
建起了11座军垦新城
石河子——只靠双手建成的兵团“大脑”
1950年7月,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以及第9军政委张仲瀚率队沿着天山北坡的玛纳斯河踏勘准噶尔荒原。他们要为屯垦戍边的将士们选定一个永久的指挥中心。
石河子位于天山中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约150公里。这里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丰富的林木煤炭资源,使得兵团奠基者们一致将石河子视为建设总指挥部的首选地区。
1950年秋天,第22兵团的大队人马迁往渺无人烟的石河子。由兵团负责人赵锡光、张仲瀚等将军挂帅的工程处,陆续从四面八方选调能工巧匠云集于此。
1952年5月,石河子第一座大楼破土动工。仅仅五个月后,这栋主体高四层,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大楼宣布竣工。
城建工程处政治委员张仲瀚对石河子的设计方案反复推敲,认为石河子的工业用地面积必须尽可能增大。
那时,整个新疆几乎还没有工业,甚至连一小罐白糖都要用一整张羊皮来换。
这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战斗,所有的一切都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快速生长。
仅在1952年,驻疆生产部队就已建成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等42个骨干企业,并于当年将这些企业无偿移交给新疆地方政府,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基础。
随后,老兵们节衣缩食,主动将自己的津贴捐献出来,投入到现代工业的建设当中。
这一系列以“八一”冠名的现代化企业,不仅是老兵的军人情结,也是老兵青春和生命的延续。
塔里木——兵团人的“加油站”
虽然北疆有了石河子,但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依旧是荒漠千里、渺无人烟。
在1949年进疆前,王震就对这片神秘的土地进行了一定了解。
1950年初进疆后,王震开始进一步了解有关塔里木的自然环境、土壤结构、植物生长、水利资源等情况并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他下定决心在这条已经荒置百年的“古丝绸之路”上开办农场,并建一条通往内地的绿色走廊,使“古丝绸之路”重放光彩。
1958年, “进军塔克拉玛干,开发塔里木”的号角吹响了。
两万屯垦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塔里木,在塔克拉玛干的沙海之中开始了极为艰苦的鏖战。
从开发塔里木的那一天起,兵团人就希望能够像在北疆建设石河子一样,在南疆广阔的垦区兴建一个城市,距离阿克苏约100多公里的阿拉尔是首选之地。
然而,在戈壁滩上兴建城市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兵团的奠基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人才的缺乏。1957年末,兵团总人口已达32万,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还不足三万。
在决心开发塔里木的同时,王震决定采用延安办抗日军政大学的办法,在塔里木办一所农垦大学,为兵团培养需要的人才。
1958年,塔里木农垦大学成立了。
然而,严酷的自然环境,却让这所大学的兴办举步维艰。
1960年到1964年,王震先后四次来到新疆。
每一次,他都会去正在开发中的塔里木和塔里木农垦大学,也会帮助师生们解决购买图书和教学设备时遇到的资金困难。
1991年8月,83岁的王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身份,再次回到新疆。
离别之际,王震动情地说:“我在1980年曾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疆。”
两年之后,85岁的王震病逝。
1993年4月4日,一架装载王震骨灰的飞机向巍巍天山飞去。和他一起魂归天山的,还有早他13年在北京去世的张仲瀚。将骨灰撒在天山,是兵团奠基者们对自己最终归宿的选择。
1997年,就在王震将军魂归新疆四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北有石河子,南有阿拉尔”这个坚持了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迎来了飞速前进的机遇。
七十多年来
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人
将五湖四海的文化带到新疆
一座座军垦新城
也以她特有的氛围
引领着新疆的发展
这里已不只是兵团人工作生活的地方
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敬请收看今天(5月21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屯垦天山下》之《寻梦城市》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