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代选官制度的途径(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

宋代选官制度的途径(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文臣的本官可分成三个大等(群体)——选人、京官、(升)朝官。如一名官员的散官(文散官)在“朝奉郎”以下,则分为两种情况——京官、(升)朝官,以及部分选人每次升迁散官,一次加5阶;另一部分选人每次升迁散官,一次加1阶。如散官(文散官)在“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升迁散官,大家都是一次加1阶。不过,有时也会有“因恩超迁”的特殊情况。首先是文臣。文臣与文散官还没有什么问题。注3:粗略地说,就是决定官员穿什么颜色的常服(公服),以及佩不佩鱼袋,佩哪种鱼袋等等。另外,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之前,散官还多少残留着“门荫”与“赎刑”的作用。出自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别看北宋元丰改制前,宋廷在制度上将文·武散官(文·武散阶)设置地整整齐齐的。其实,北宋元丰前对文武官员授予散官的实际情况,与当时的“纸面制度”相比较,差别却是着实不小的。

宋代的文·武散官(文·武散阶),严格来说,只存在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前。【1】元丰改制后设置的“寄禄官”,虽然借用了不少元丰前的“散官”官名(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等等),但其本质上跟元丰前的“本官”【2】是一回事儿,同时也是由元丰前的“本官”转化而来的。

注1:元丰五年废除散官(散阶)后,依旧可以授予蕃官或外国人。

注2:有关“本官”“寄禄官”,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一):级别》

我们知道,唐代的散官,虽则可能早在高宗朝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贬值,但这贬值过程其实是相当缓慢的。即便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及之后中·晚唐的连串动荡后,散官(尤其是文散官)依然多少留存着一些实际功用与价值。而到了北宋前·中期(元丰改制前),散官(散阶)最终却只剩下了唯一的最后一个功用——定章服【3】。

注3:粗略地说,就是决定官员穿什么颜色的常服(公服),以及佩不佩鱼袋,佩哪种鱼袋等等。另外,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之前,散官还多少残留着“门荫”与“赎刑”的作用。

出自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别看北宋元丰改制前,宋廷在制度上将文·武散官(文·武散阶)设置地整整齐齐的。其实,北宋元丰前对文武官员授予散官的实际情况,与当时的“纸面制度”相比较,差别却是着实不小的。

首先是文臣。文臣与文散官还没有什么问题。

文臣的本官可分成三个大等(群体)——选人、京官、(升)朝官。如一名官员的散官(文散官)在“朝奉郎”以下,则分为两种情况——京官、(升)朝官,以及部分选人每次升迁散官,一次加5阶;另一部分选人每次升迁散官,一次加1阶。如散官(文散官)在“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升迁散官,大家都是一次加1阶。不过,有时也会有“因恩超迁”的特殊情况。

宋代选官制度的途径(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1)

出自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而武臣与武散官,则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了。

宋代武散官的主要授予对象是蕃官和外国人。只有在丁忧后受起复时,部分高级武臣才会被授予“起复云麾将军”的武散官。【6】其他情况下,大多数武臣通常拥有的都是文散官,例如银青光禄大夫【7】、金紫光禄大夫【8】。

注6:如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七月,引进使、英州团练使、知秦州曹玮以母亡奏闻,中书言:“秦州边要,虑有阙事,准咸平二年王超丁忧,翌日降制起复,今请速追玮出。”即日授起复云麾将军。

注7:如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贺遵式结衔为“内殿崇班,镇定邢赵等州沿山东山西都巡检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骑都尉,清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注8:如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李璋结衔为“翊卫功臣,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洋州诸军事、洋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平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四百户”。

想想也很好理解——既然武臣一律穿着紫色常服,且通常一律不佩鱼,于是对武臣而言,散官唯一的功用“定章服”,当然亦就失去了意义。那么授予武臣散官,自然也就成了“循先例”【9】的一种“例行公事”罢了。

注9:武臣拥有文散官,在中·晚唐时已有许多先例,甚至可以说形成了制度化的“成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