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建筑物疏散距离的设置规范(原创设计规范解读)

建筑物疏散距离的设置规范(原创设计规范解读)②、L1=(25 5)×(1 25%)=37.5m;①、L1=25×(1 25%) 5=36.25m;假设这是一个二级耐火等级的幼儿园,设置了敞开式外廊,房间内设置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那么房间A疏散门(两安全出口之间)至安全出口T1的安全疏散距离L1应该是多呢?华建君(华建环境设计研究所)按照注1和注3的内容,以L1的两种情况,分别总结出以下两种计算公式:

建筑物疏散距离的设置规范(原创设计规范解读)(1)

设计规范解读之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

【规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在制订时除长篇累牍地描述各项基本准则之外,还要针对可能出特殊情况进行特别的注释说明。

1、如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第5.5.17条,除了明确各类公共建筑安全疏散距离数据之外,还有三条注释,如下表所示:

建筑物疏散距离的设置规范(原创设计规范解读)(2)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将表格数据与注释结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呢?华建君(华建环境设计研究所)建议:三条注释所涉及到的条件若单独出现,那就直接按注释要求增减安全疏散距离即可。

2、 但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注1注2注3条件同时满足,如下图所示,那又应该怎么办呢?

建筑物疏散距离的设置规范(原创设计规范解读)(3)

假设这是一个二级耐火等级的幼儿园,设置了敞开式外廊,房间内设置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那么房间A疏散门(两安全出口之间)至安全出口T1安全疏散距离L1应该是多呢?

华建君(华建环境设计研究所)按照注1注3的内容,以L1的两种情况,

分别总结出以下两种计算公式:

①、L1=25×(1 25%) 5=36.25m;

②、L1=(25 5)×(1 25%)=37.5m;

考虑到安全疏散距离越短则越有利于疏散,故为正确。

▼ 即得出结论为:

注1注3注2注3条件同时满足时,应该先按注3增加25%,再按注1注2增减。

以上施工技术收录于

华建环境设计研究所《华建施工技术HJ-1803》

编制人:黄志钦 | 微信编辑:熊平平

用于施工技术使用

建筑物疏散距离的设置规范(原创设计规范解读)(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