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30个高效思考模型(思考缘起创新八识缘起)

30个高效思考模型(思考缘起创新八识缘起)现在来谈谈第六识,第六识是明了、分别,是【审而不恒】,所谓审而不恒,不恒就是不持续,刹那,就是刹那的仔细、精细的思量,但这种思量的念头会很多并且很短暂,一个人的念想不断的生起,此起彼伏,就象大海上的波浪,但都是短暂不持继的,念想不断。对比一下第七识【末那识】,那种【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是恒久的,有根的,不易变化的思量。八识所构建的思考,关键是在第六识,第六识能明了、分别。第六识能一边想,一边观察自己所想。但第六识【意识】的意根是【末那识】,末那识会影响第六识了了分明的思考,末那识会执着一个我【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而这个执着的我的根是在【【阿赖耶识】之中。这个执着的我,相对稳定,比较难改变。第七识【末那识】的思考是自动化运作的【恒审思量】,所谓恒就是经常、永远的;所谓审就是仔细、精细的审核。因此恒审思量就是永远、不断的在仔细、精细的思量,但这种【恒审思量】是

30个高效思考模型(思考缘起创新八识缘起)(1)

30个高效思考模型(思考缘起创新八识缘起)(2)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最难写的一篇文章,也是理清自己如何思考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之前写的关于思考的文章是建立在【潜意识、意识、心智、思维、思考方法、工具】相应的知识层之上,这些知识层相对来说是现代的科学的。

而在我看到了唯识的【八识】之后,我觉得唯识【八识】其实比现在的科学还完备,还能解释更多的问题,它更详细地阐述了【人】自身的运作,但它的原理深植于佛经之中。还有一点,八识不仅解决了思考的相关问题,还解决了一个宇宙万物运作的原理,它的切入点在于人的自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心王】、万法唯识【八识】,这是佛家的思想。而这【心王】八识,那是哪八识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往大的说,转八识成四智,明心见性,往小的说指出了一条人是什么思考的路。今天我们往小的方向谈。

之前,我以【意识、潜意识、心智模式、思维、思考、工具】所相应的知识层建立一条思考之路!在我建立完这个体系之后,接触到了佛家唯识学的【八识】,突然觉得自己整合了很多学科建立起来的思考知识层,应该有很多可以改进、改善的地方,而八识本身显然就是一个完善的思考框架【大材小用】,但在这里要做一个融合,因为我所想搭建的这个思考框架是为了创新服务的。因为八识本身指出了【心、意、知】运作的原理。

举一个例子,简单粗略了解一下八识的运作原理,有一枝玫瑰花, 眼睛【眼根】看玫瑰花,产生了眼识,而第六识【意识】对玫瑰花【加以明了、分别】是有刺的,红色的绽放的一株玫瑰花。而第七执【末那执】执着有一个我,因此第七识【我执、我痴、我慢、我见、我爱、我贪】,这朵美丽的玫瑰花从【眼识】,到意识的明了、分别,再到第七识【末那识】的我执【我贪】【想占有这朵玫瑰花】,最后一识【阿赖耶识】,相当于一个【种子】库,透过【末那识】把信息转录到【阿赖耶识】,这就染净依,染是恶的种子,净是善的种子,前六识通过第七识【熏】第八识,这有点象茶水对茶杯的【熏】,一天看不出什么,时间久了,就明显看出了一层茶垢,同样也是透过【末那识】从【阿赖耶识】提取种子演变为识,即第七识通过第八识的见分在第七执产生我相,并同时带动我的执着【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第七次是依着第八识的。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它是无为的。成圣成贤成佛成魔。都是同样的【阿赖耶识】,一个人造业都记录在【阿赖耶识】之中。一个人造的【善业】【恶业】都毫厘不差并且不能被【互相覆盖】的被记录在【阿赖耶识】。佛家的业报随身【能带走的是业报,其它的功名利禄都带不走】,这业报就是丝屡不差被记录在【阿赖耶识】之中。中国文化自求多福,因为【阿赖耶识】是在自己的心中,只能多行善事,在【阿赖耶识】种下种子。佛在【心头】莫远求,转八识成四智,成就大圆镜智,就立地成佛。

【意识】要帮助【末那识】放下【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末那识执着的那个【我】,是【阿赖耶识】中分见出来的。

八识所构建的思考,关键是在第六识,第六识能明了、分别。第六识能一边想,一边观察自己所想。但第六识【意识】的意根是【末那识】,末那识会影响第六识了了分明的思考,末那识会执着一个我【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而这个执着的我的根是在【【阿赖耶识】之中。这个执着的我,相对稳定,比较难改变。第七识【末那识】的思考是自动化运作的【恒审思量】,所谓恒就是经常、永远的;所谓审就是仔细、精细的审核。因此恒审思量就是永远、不断的在仔细、精细的思量,但这种【恒审思量】是不能为你【第六识意识】所觉知到的。这种【恒审思量】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种子里,而种子就是业。

现在来谈谈第六识,第六识是明了、分别,是【审而不恒】,所谓审而不恒,不恒就是不持续,刹那,就是刹那的仔细、精细的思量,但这种思量的念头会很多并且很短暂,一个人的念想不断的生起,此起彼伏,就象大海上的波浪,但都是短暂不持继的,念想不断。对比一下第七识【末那识】,那种【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是恒久的,有根的,不易变化的思量。

现在来谈谈前5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不审也不恒】,识什么是什么,是刹那的,也是不思量的。

前5识无法【明了、分别】【事】【物】,是第六识整合了前5识,才能【明了、分别】事物。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要看【意识】什么去用它。为非作歹是它们,积善积德是它们。前五识背后的领导是【意识】。

由八识入手思维,就要先了解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的运作原理。根据八识的运作原理反过来创造出一些【方法、工具】来运作八识。

如果不懂得这八识的基本运作原理,那【方法】【工具】就没办法被创造出来,【方法、思考工具】是要依造这个原理被创造出来的。

我们来整体串通一下八识,在这里只能是粗略帮助自己从整体去驾驭八识,整合5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而成意识【第六识】,这个意识就是透过前5识来观察,最后做出【明了、分别】,也可以是第六识【意识】生起一个念头来驾驭前5识进行不断的观察。 因为前5识是不审也不恒,需要意识的不恒而【审】, 但第六识【意识】之后有一个意根【末那识】,通常第六识【明了、分别】之时,【末那识】【固有的观念】就会启动,【恒审思量】整合成了各种思想。

在这里会出现一些状况,通常第六识【在观察、明了、分别】之时,【末那识】【固有的观念】【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会过早【自启动】,整合了各种思想,但这种过早启动而整合的思想,把第六识的纯静的观察给打断掉了,以至于不能明了、分别出事物,就已经被末那识整合成了思想。这种思想只不过是末那识里原有的【我执、我见、我慢、我痴、我爱、我贪】。

赖声川在“ 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谈到,他曾经问过索甲仁波切,我们必须教育第七识,想办法拉开第六识和第七识之间的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放下自我,放下才会有创意。

如何拉开第六识和第七识之间的裂隙、空间,让第六识纯粹的觉察停留,不要变成第七识的立即反应、贴标签、情感附着等,又如何延长这个时间,让好恶、正而或负面的偏见无法立即作用。

因此第六识【纯净的觉察】和第七识【末那识】的互动很关键。

纯净的觉察和末那识【其它看法】产生思想。

在我们读书时,如果一行中有个错字,而漏掉了某个字,我们也能够通读下去而末能觉察,就是因为心中【已经有看法】而这个已经有看法,抑制了我们发现错字或者漏掉了某个字,相应的抑制了在第六识【意识】,纯净的觉察。

八识在于【转】,【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猜您喜欢: